
編者按:
春節期間,區塊鏈無眠無休,尤其是三點鐘的群。雖然不在這個群里,但這個群的討論已經刷屏了,好不熱鬧。慕巖這樣的資深創業者甚至拋出了幾個比特幣來懸賞,可見對Token這種新生事物,大家還是一片朦朧。
此前榮格財經已經編發了資深技術專家和產業思想者莊表偉的關于區塊鏈和Token的深度文章:基于區塊鏈的經濟體系。榮格財經認為這是一篇非常有系統思考和深度見解的文章,有必要再次編發,并以此回應三點鐘無眠區塊鏈群的熱議,包括“懵懵懂懂”。
暢想——基于區塊鏈的經濟體系
作者 | 莊表偉
引論
最近我在思考的一系列問題,都導向了一個類似的結論: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之所以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術發展水平決定的。
這種程度的總結,看起來當然像是某種陳詞濫調。這個結論,還有一些簡單的推論:如果技術發生了進步,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就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
另一個推論是:如果我們能夠見微知著,對于某些剛剛出現的新技術,也許可以推測,未來會發生何種巨變。
舉一個已經滿大街都能看到的共享單車為例:手機的GPS定位 + 移動支付 + 二維碼 + 物聯網設備,使得我們使用一輛自行車的費用,可以精確到1元、甚至0.5元,如果不是用戶消費習慣嫌麻煩的話,現在的計費單位甚至可以精確到1分錢;如果不是貨幣的單位限制,我們甚至可以更加精準的計費,比如:每使用1秒鐘,收費0.0555分。
這樣的趨勢,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精確、小額、移動化的交易,將越來越成為主流。
現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了,讓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全部的經濟活動,都在區塊鏈上進行,所有的經濟行為,都由區塊鏈來記錄,將會發生什么?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呢?
區塊鏈經濟體的最小模型
假設一個人構成了一個獨立的經濟體,他生產了一件商品,然后開始銷售。如果有人過來,用某種代價(或者是貨幣、或者是實物)換走了他的這件商品,那么:這個經濟體,與區塊鏈完全沒有關系。
假設,他在生產了一件商品后,同時制作了一張兌換券,同時將這種兌換券銷售出去。這里銷售是指:某人用某種代價(或者貨幣、或者實物)換走了他的這張兌換券。隨后,無論這張兌換券流落到誰的手里,都可以來到這個人的店里,用兌換券,換走當初生產的那件商品。
當我們將這張兌換券,以區塊鏈上的一個token的形式發行,于是這個token,就具備了“代幣”的性質。這個token的作用,就是用于兌換那件特定的商品。
生產者生產了商品,并創建了對應的token
交易者用某種代價,換取了這一個token。
消費者從市場流上,獲取了這一個token。
消費者通過token,向生產者換取商品。
生產者收到token后,將其銷毀。
多人合作生產下的模型。
當兩人以上合作生產一件商品的時候,我們需要記錄兩個人各自的貢獻度。于是,可以發行另一種token。
每生產一件商品,除了產生一個用于供消費者兌換的token之外,我們還需要一種內部token,生產者A,拿到5個token,生產者B,也拿到5個token。我們分別稱為用于對外的交易token與用于對內的貢獻token。
這時,上述的過程,會略作變化:
生產者生產了商品,并創建了對應的交易token。
生產者A獲得5個貢獻token,生產者B獲得5個貢獻token。
貢獻token、商品、交易token,形成綁定關系。
交易者用某種代價,換取了這一個交易token。
生產者A與生產者B,根據各自手中持有的貢獻token,將收到的代價分配掉,并銷毀自己手中的貢獻token。
消費者從市場流上,獲取了這一個交易token。
消費者通過交易token,向生產者換取商品。
生產者收到交易token后,將其銷毀。
股份制的誕生。
假設一個商品,只能出售一次,比如面包。那么交易token的數量,就必須與商品數量嚴格相等。一旦面包售出,交易token將會被銷毀,代表生產者各自貢獻的貢獻token,也將被銷毀。
如果商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某種服務,比如一次顧問咨詢;或者某種授權。比如一款軟件的license。那么交易token就可以無限制發放,與商品關聯的貢獻token在獲得收益之后,也無需銷毀。這時,貢獻token就具備了股份的性質。
我們假設一個軟件,版本1.0由兩個人共同開發,生產者A與生產者B,各持有5個貢獻token。到了版本2.0,新加入了生產者C,他的貢獻,使得他另外持有了1個貢獻token。
于是,軟件1.0版的銷售收入,將由生產者A、生產者B,按50:50的比例分享。而軟件2.0版的銷售收入,將由三位生產者,按50:50:10的比例分享。
假設某投資人,對于上面提到的這家軟件公司,特別看好,愿意注入資金,共同發展。通過支付某種代價,進而獲得了這家公司的一部分貢獻token,假設也是5個。于是他們有兩種選擇:是否同意將這5個貢獻token與之前的軟件1.0版與2.0版綁定?如果綁定,則投資人應該付出更高的代價,否則這部分股份,將會便宜很多。
“代價”會有哪些?
在前面的討論中,我一直在使用一個奇怪的詞匯:代價,而不是大家覺得更加自然的貨幣。為啥這么別扭呢?
我們先假設一種上下游交易的場景,生產商A生產的商品,恰恰是生產商B需要的原材料。于是,他肯定需要購買交易token-A;他的支付方式,至少有普通貨幣之外的另外兩種選擇:交易token-B,我用了你的鋼板,生產出一個盒子,于是我給你盒子的token。當然,這個例子也可以變成,買了你的化肥,支付給你大米。
另一種選擇是貢獻token-B,也就是說,將生產商A,算作生產商B的團隊成員之一,在生產商B的產品銷售之后,分享獲得的收益。
第三種代價,就是某種更加通用的交易token。可能是數字世界中的某種通用憑證。CSDN上,孟巖與元道先生提到的通證,我覺得可以用來特指這一類token(而不是用于指代所有的token)。

行業聯合會的介入
假設有N家面包商,各自都在做自己的面包,然后他們各自都發行自己的交易token,而且這些token,只能用于兌換各自特定的面包,這就會讓消費者感覺非常麻煩。
更加好的辦法是,有一種面包token,消費者持有這樣的token,無論走進哪一家面包店,都能夠兌換到一個面包。
于是,這就必須成立一個“行會” 了。凡是加入這個行會的面包商,他們生產的面包,都將會得到承認。無論哪家生產了一個面包,他們都可以告知那個“行會”,然后由“行會”生成一個面包token。消費者想要獲得一個面包token時,就可以到這個行會的市場去購買。
當然,由于面包的種類與品質都存在差距,行會必須具備質量檢查的能力,與部分定價的權力(通常應該是面包商與行會協商定價),大致的過程如下:
面包商生產面包,并告知行會。
行會鑒定面包的品質,區分面包的種類,與面包商協商定價,并生成對應數量的交易token。
消費者到行會,通過支付一定的代價,獲取一定數量的交易token,行會將暫時保存這些代價。
消費者購買面包,在支付了一定數量的交易token后,拿走面包。
面包商憑借收到的交易token,到行會兌換代價。
行會在回收交易token后,將其銷毀。
這種情況下,我們將會發現,由行業協會發行的交易token,更加具備“貨幣”的特征了。當然,這還不是市場上通行的貨幣,只能叫做行業代幣。這時,交易token不再關聯特定的商品,而是成為兌換時使用的,特定行業的一般等價物。
補上缺少的一角
實體商品 服務或授權
單人生產 面包師傅 咨詢顧問
多人協作 面包店 股份制軟件公司
行業協會 面包行業 軟件行業
如果將區塊鏈技術,引入軟件開發(開源社區)領域,將會發生什么呢?
1,因為可以精確計算,所以每一個項目,可以算作一個單位,計算其收支情況。
2,每一個參與項目的人(不僅僅是開發者),都可以通過規則計算,分到數量不等的貢獻token。
3,相對于面包,軟件產品的定價權,多半是完全由項目團隊確定。每次發布一個新的版本,將建立一組綁定:項目成員貢獻 --> 版本license --> 交易token定價。
4,行會統一發售交易token,理論上交易token的數量可以是無限的。在具體實踐上,可以按需發售。
5,軟件項目,在銷售軟件的license后,得到一定數量的交易token。可以自行定義項目組內的規則,留存一部分交易token,用于購買其他依賴軟件的license。
6,另一部分收益的交易token,將根據項目成員的貢獻token,按比例分配。項目成員可以自行支配。
7,行會留存的外部投入的代價,隨時接受兌換。
8,對于某一軟件,有具體的特性需求的用戶,可以購買一定數量的交易token,并作為懸賞,掛在這個軟件的某一個issue之上,以激勵軟件盡快開放這一特性。
9,特別看好某一軟件的投資者,也可以購買交易token,并投資這一項目(換取這個項目的,一定數量的貢獻token)
區塊鏈世界里的投資者
上一節提到的投資,在這里再展開討論一下。與傳統的投資,大不相同。咱們還是以投資軟件公司為例,根據設定的規則,程序員每天都會寫新的代碼。假設在1月1日,程序員A與程序員B的貢獻度都是100;這時候來了一個投資人,他投入了1000美元。也換到了100個貢獻token。于是三個人,各占33%。
隨著時間的推移,程序員們的貢獻度繼續上漲,到了3月1日,程序員A和程序員B的貢獻度都變成了200;于是這個投資人的股份占比,就從1/3,跌落到了1/5。除非他繼續追加投資1000美元。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不公平?但是在程序員的角度來看,卻非常公平:我們一直在寫代碼,持續投入項目,你也應該持續跟投,以維持自己在項目中的股份比例。否則:投一筆錢就固定占有一個比例,等于程序員后續的勞動,有一部分就是在為投資人打工了。
假設在區塊鏈的世界里,要成立一家投資機構,該如何運作呢?還是從一個項目的簡單投資來假設吧:
1,募資:應該募集的,是在區塊鏈世界,最為通行的某種數字加密貨幣(具體應該是哪種,下文再仔細討論)。
2,貢獻點分配:首先是將各自的出資與出力,換算成貢獻token。比如大家協商好:出100萬的,能夠拿到100萬貢獻token,寫了一系列調研報告的,也能夠拿到10萬貢獻token。
3,投資:將籌集到的資金,以合理的速率,持續的投入某一個項目,并獲取該項目的貢獻token(注意:投資機構持有被投項目的貢獻token,機構內的成員,各自持有本機構的貢獻token,互不相干)。
4,收益:被投項目獲得收益,按比例分配一定的代價,理論上應該是某種通行的加密數字貨幣。
5,退出:或者被其他投資人購入,或者被項目團隊回購,投資人售出部分或全部被投項目的貢獻token。
6,收益分配:日常收益與退出收益,根據團隊內各自的貢獻token,進行分配。貢獻token被銷毀,本次投資結束。
作為一種期權的“交易token”
之前的所有假設,都是先有產品,后有交易token。當消費者拿著交易token來兌換產品時,一定是能夠兌換到的。如果,生產者先發行交易token,然后再開始生產,會發生什么呢?
在之前就很火爆的眾籌模式,不需要依賴區塊鏈,就能夠憑借理念和demo,做先期發售,然后再拿籌集到的資金,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當然,也出現了眾多的空氣項目,籌到錢以后,轉眼就消失的詐騙團隊。以及很多因為公眾信心不足,團隊營銷能力不足,最后眾籌失敗的案例。
這樣的情況,即使引入區塊鏈技術,照樣無法解決。甚至可以說,由于區塊鏈技術的聚光燈效應,原本通過傳統眾籌來詐騙的團隊,現在重新包裝,又再次出現在了區塊鏈ico的舞臺上了。
雖然不能一概否認所有token的價值,但是的確存在一個信心指數的評價標準:這個token,是否能夠在未來,兌換某一種商品或服務?這種兌換,是某種可以被客觀證實的行為,還是某種僅僅依靠信心支撐的換手交易?
舉個例子:某某token,在100天之后,可以用來兌換一張數字唱片。這個背后的團隊,本來就是一個成名已久的樂隊。(某一種游戲軟件,也是同理)
第二個例子:本次token發放一共10萬個,用于兌換10萬個洋娃娃。與此同時,生產商有一個允許隨時參觀的倉庫,被生產出來的洋娃娃(并且肯定不會重復),并源源不斷的放入這個倉庫。
第三個例子:每個token一套房子,這棟樓就在那里,每天的修建進度,你隨時可以看到。
這些token,可信度都很高。因為他們的價值可以預期,最終可以兌現。但是,如果某種token,只能在共同“信仰”其價值的人之間“換手”,那么它的本質:就沒價值!
作為一種股權的“貢獻token”
其實,在前面的討論中,交易token與貢獻token的區別,已經非常明顯了。交易token是內外交換用的,貢獻token是內部人分配利益時用的。
所以,從這一角度出發,有些事情會非常明顯:
貢獻token,作為一種股權,的確能夠在項目創立期,或者在一些特定的時間點,出售,或者交易。
參照傳統的商業企業,未上市前的內部股票,通常由員工和投資人,長期持有。上市后的股票,才能夠自由流通。而企業的股票上市,通常意味著企業經營狀況具備足夠的基礎,給投資人以足夠的信心。
現在的ICO,一方面自比為區塊鏈世界的IPO,卻完全不需要市場準入條件,完全不受任何市場監管,說一句開門揖盜,我認為不為過。
另一個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的區塊鏈項目,并未明確的劃分貢獻token與交易token的區別,既無法說明一個token能夠換來何種產品或服務,又無法說明一個token未來收益的盈利模式與前景,僅僅因為“基于區塊鏈技術”,就可以募資,簡直荒唐!

候選貨幣的主要特征
在前文的論述中,我一再提及“某種通用的加密數字貨幣”,卻并不直接稱之為比特幣,或者以太幣,因為在我看來,未來的通用數字貨幣,需要有以下一些特征,才能夠具備候選資格:
1,自然增長的貨幣供應量,隨著數字經濟體的不斷增大,交易數量的不斷增多,整個市場就會需要越來越多的貨幣。人為制造的通縮現象,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將這種通縮的貨幣,收藏起來,而非用于交易流通。于是這種“貨幣”就會從一種交易工具,退化為“收藏品”。
2,必須是一種交易token,而非貢獻token。交易token蘊含著可以被兌現的承諾,因此自身就附帶有一定的價值。而貢獻token,則依賴于整個經營項目的收入狀況。假設項目并無外部收益,卻依賴著貢獻token的內部流程,再產生新的貢獻token,這種玩法,本質上就是無中生有。
3,這種交易token,應該能夠兌換某種被普遍需要的產品或服務,而不是特定領域,或者稀缺性的產品或服務。
4,技術特征:能夠支撐未來萬億級別的交易頻率。是的,如果希望能夠接管未來世界的經濟,每天一萬億筆交易,是起碼的入門水準。甚至需要更高!
另外,我們還可以再來談談“信任”的問題。
大多數人,使用某一種貨幣,或者愿意接受某一種貨幣,其實是基于某種習慣性的認知:昨天我用了這種錢,買到了XX東西;前天我也用了;我周圍的人也一直在用,所以我相信今后也還能接著用。
這樣的信任,與這種貨幣背后是一種政府信用背書,還是大企業信用背書,或者某種技術(算法)背書,并無關系。如果,漸漸的,這種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越來越不值錢,越來越沒用,不管它背后是不是政府,大家照樣會不再信任。比如當年國民黨發行的金圓券。
反過來說,建立對某種新貨幣的信任,最簡單的辦法是:始終能夠用它來換到貨真價實的產品或服務。
如果信任來自于別人也信,大家都努力收藏這種貨幣,打死也不拿出來交易,然后在互相打氣,再約好一起抬頭看趨勢,這就實在太脆弱了。
云計算服務與token的發放
在我看來,云計算服務,能夠發放一種非常有價值的交易token,并作為通用的加密數字貨幣,在整個數字經濟世界,廣泛流通。理由如下:
假設一種最為基礎的情況,某一個云計算服務提供者(企業、或者個人均可),有一臺64核CPU的服務器,于是他可以對外銷售64張,每核每小時的token。
在市場上出現的這64張token,如果被同一個消費者夠得,并且全部用于購買他提供的計算服務。1個小時后,該服務提供者,回收64張token,但同時可以再對外銷售64張,同樣的token。
假設只有一部分token被使用,比如說16個核,被使用了1個小時。于是有16張token被收回,該服務提供者,也可以再次對外銷售,16張token。
以上一個小時,未被使用的48張token,因為具備隨時可以使用的價值,因此可以在市場上作為貨幣使用。至于市場上的token總量,始終會有64張,在下一個小時,分別用于不同的用途。
隨著云計算服務提供者的經營狀況改善,他可以采購更多的服務器,同時也能夠對外發售更多的token,整個市場的貨幣總量,將會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因為服務器的存在,作為一種兌換承諾,云計算服務的token,始終不會出現通貨膨脹的現象。
未來的數字世界,云計算服務將會被普遍使用,可以說是全行業,全社會都需要的。因此,這種token的普遍價值,將會得到公認。
提供云計算服務,雖然可以是大玩家的擅長領域,但是去中心化的云計算服務,又個人閑置計算資源構成的云計算服務,同樣會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不必擔心壟斷定價權的問題。
云計算服務token: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有真實算力作為支撐,具備廣泛的應用場景的一種交易token,我覺得最為符合未來加密數字貨幣的候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