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有意義的概念
每天陪你get一點
實(zhuang)用(bi)小姿勢

Step1:還是解讀下標題
斷句:貨幣數量論\在\token經濟\中的\正確應用方法
1、Token你懂的,跳過(不懂的可以退下了)
2、“貨幣數量論”其實是專有名詞,一個理論。
主要概念: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的高低和貨幣價值的大小由一國的貨幣數量所決定的。貨幣數量增加,物價隨之正比上漲,而貨幣價值則隨之反比下降。反之則相反。(每一個理論可擴展的內容都非常多,我們在此不贅言。)
人話就是:貨幣數量與物價是有關系的,并且關系很復雜。
典型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既影響物價總水平的變動,也影響總產量或國民收入的變動。(作為國民,我緊張了一下)
這跟區塊鏈的Token有什么關系呢?
Token作為數字貨幣,(點擊藍字復習一下)被賦予了經濟意義而且我們之前的文章(點擊藍字復習一下)中也提過,各國都在研究國家級數字貨幣,Token已經被上升到可能被官方發行,也就是說已經關乎民生了。
我們知道發行Token很容易啊,為什么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去使用、流通?
要知道國家發行數字貨幣是否興邦還未見得,輕易發行國家級數字貨幣亡國是肯定的。
所以能不好好研究嗎!
區塊鏈上的數字貨幣之于紙幣、金銀貨幣、甚至支付寶、銀行卡里的數字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那么以前的貨幣理論,以前的經驗教訓肯定不能通用,但是在研究Token貨幣意義的前期可以作為借鑒學習下!
也就有了今天作者寫的這篇文章,以及這篇文章的意義!(呼呼,終于繞回來了)
Step2:Enjoy正文吧
?
?
經濟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加密貨幣文獻中。其中因Chris Burniske和Vitalik Buterin而在該領域為人熟知的理論是貨幣數量論(數量論)。盡管在分析與理解涉及到token的經濟現象時,貨幣數量論十分有用,但使用該理論的方法卻并非都是正確的。本文旨在提出數量論在token經濟中的正確應用方法。
數量論在經濟文獻中最常用的版本是由耶魯大學著名經濟學家Irving Fisher在其1911年出版的《貨幣的購買力》(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一書中提出的。Fisher的貨幣數量論始于這樣一個命題,即經濟的產出要用貨幣購買,且在一個時期內可以多次花費單位貨幣。將這兩個命題結合起來,我們便得到了貨幣數量論:
?
?
方程式 (1)
方程(1)說明一個時期內貨幣總支出MV等于該時期經濟產出總的名義價值PQ。
在token領域使用貨幣數量論的正確方法是將方程式(1)應用于使用token的項目經濟中。設想一個使用token的項目經濟,在這里我稱該token為ZZZ,將方程(1)應用于該經濟,則輸出為:
?
方程式 (2)?
請注意以下兩個要點:
1、速度,Vz,指一個時期內單位ZZZ在該項目產出上的周轉次數。速度并不是指單位ZZZ以美元或其他貨幣實現的周轉次數
2、Pz指以ZZZ為單位的單位Qz的價格。而并非是以ZZZ為單位的美元價格。為使方程(2)成立,等式兩邊的單位應保持一致。而只有Pz是以ZZZ為單位的單位Qz的價格時,方程(2)才會成立。
上面第(2)點極為重要。若不能滿足,在token中應用貨幣數量論時就會出現錯誤。
兩種正確的應用
經濟文獻中應用數量論的一種方法是找出貨幣供應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
通過移動(1)中的Q可以得到這個關系:

方程式 (3)
該方法需要給定M、Q和V。
將該等式用于項目經濟,可得出:
?

方程式 (4)
方程(4)說明項目經濟中的價格水平是未償付的ZZZ的數量、那些token在項目產出上的周轉速度以及項目產出三者間的函數。
數量論的第二個正確應用是將(1)重寫為:

方程式 (5)
根據方程(5),在不改變產出數量或項目產出的規定價格的情況下,可以計算出為支持項目產出的總支出(以ZZZ為單位)而必須提供給項目經濟的token數量。
兩種誤用
Token數量論的誤用之一表面上看起來類似于方程(3),但其實兩者大相徑庭,同時也是不正確的。加密貨幣文獻有時使用的方程式看起來像以美元來計價ZZZ的數量論。

方程式 (6)
這里E是token的美元價格(即ZZZ / 美元)
方程(6)是數量論的誤用,因為(6)等號兩邊的單位不同。當(6)用等號兩邊的單位來表示時,得到:

方程式 (7)
方程(6)要想成立,等號兩邊的單位必須保持一致,這點與方程式(1)一樣。然而,(7)中等號右邊并沒有出現美元(USD)。
順便說一下,我們要注意該項目是否以美元來為其產出計價,這樣便不會出現上文提到的單位問題,也就可以使用類似于(4)的方程式了。我們用π作為Qz的美元價格。那么該方程式:

方程式 (8)
等號兩邊單位就一致了,且可以用來以美元計價ZZZ了。當然,這也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整個產出以美元計價出售,那么token在該項目經濟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貨幣數量論的第二個誤用是將(1)重寫為:

方程式 (9)
方程(5)與(9)之間的區別是(5)以ZZZ表示項目經濟產出的名義價值(PzQz),而(9)以美元表示名義價值(πQz)。單位的問題又出現了。方程(9)中等號左邊的單位是ZZZ,而等號右邊則是美元。這是不正確的。
這里的底線是:要正確使用數量論,價格必須是正確的。
篇外語:如果該項目的產出不以美元而只以ZZZ計價,那么可以利用經濟模型來解決計價問題,比如那些用于決定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的經濟模型。購買力平價便是這樣的經濟模型(購買力平價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目的是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
該模型背后的理念是套利會驅動兩種貨幣間的匯率達到一個點,到達該點時,不管用哪種貨幣購買一件商品,該商品的價格都是一樣的。(如果在不同的地區購買該商品,且使用的貨幣具有地域性,那么運輸、關稅以及其他此類費用則需要進行調整。在這里我忽略了這類費用,因為他們跟本文討論的內容不相關。)
換句話說,購買力平價意味著E= P(z) / P(usd),其中P (usd)是項目商品的美元價格。也就是說,P(usd)不是美國的價格水平,而是項目商品以美元為單位的價格。由于項目商品并不以美元為單位進行出售,因而很難得到P(usd),所以采用該方法需要找到一些接近項目商品且以美元計價的代用品,然后在上面的方程式中替代P(usd)的美元價格。

作者簡介 Warren Weber 韋伯經濟學(Webereconomics)的創始人,明尼阿波里斯聯邦儲蓄銀行前高級研究員。目前為Storj Labs與Sweetbridge 的金融顧問。
翻譯:西溪明月
編輯:格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