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浙江首個數字藏品規范化交易平臺“虛獼數藏”正式上線,該平臺由
杭州國際數字交易有限公司推出。
平臺上線背后,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新趨勢:數字藏品正以一種文化消費新姿態風靡全球,引得國內年輕人競相追逐、互聯網大廠紛紛入局。對此,有人積極肯定,認定它將開辟一個百億級新市場;有人謹慎觀望,擔心它成為又一起人類歷史上引發
金融泡沫的“郁金香事件”。
專業人士分析,“虛獼數藏”的誕生或將一掃外界疑慮,具有全國示范意義。它也意味著,浙江數據要素市場化在《浙江省公共數據條例》施行后,邁出了第一步。
數字藏品是什么?“虛獼數藏”是怎樣一個平臺?它將對數字浙江建設產生什么影響?
帶來全新體驗
賦能文化消費
你能想象嗎?來自不同領域的經典文化元素在同一空間相遇碰撞,產生新奇的火花——
記者在阿里拍賣應用搜索進入“虛獼數藏”后,就被這種全新體驗所震撼:國家級非遺民俗文化“醒獅”舞動在屏幕上,活靈活現;取材自西湖十景的《夕照雷峰塔》,清秀雋永似宋代小品畫;來自天安門的六景燈動圖產品,雍容典雅,讓人身臨其境……
它們來自一個新家族:數字藏品。盡管存在于數字空間,但不同于一般數字藝術品。
數字藏品,可以理解為“藏”在
區塊鏈上的數字作品,其資產具有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參與“虛獼數藏”平臺生態建設的專家劉天驕,現任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與標準綜合重點實驗室區塊鏈版權應用中心主任。他告訴記者,數字藏品在區塊鏈上具有唯一的標識和所有權信息,相當于有一張“身份證”,確保其不會被仿冒。
這種特性使數字藏品自帶稀缺性,具備收藏價值。
“各方一般綜合藝術價值、稀有程度、發售平臺大小等因素,來綜合判斷數字藏品的價值。”藝術家吳永杭是國內較早一批接觸數字藏品的專家。他舉例說,去年6月,敦煌美術研究院和支付寶聯合推出的敦煌飛天皮膚,最初售價僅為9.9元。由于IP價值高、發行平臺大、發行時間早,它已成為稀有品,在其他交易平臺開價一路上漲。
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產品消費模式,數字藏品為各方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年紀輕輕,手握珍品。”90后玩家趙先生忍不住在朋友圈“炫耀”。4月21日,他試探著買了5份不同的龍泉寶劍數字藏品,愛不釋“手”——在手機上點擊拖動,把玩各個細節,“看實物的話,不是沒有放大的條件就是怕摔了,哪有這么好的觀感。”
全新的消費、欣賞體驗,疊加近年來興起的“國風”“國潮”,正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據統計,去年國內數字藏品發售量已達約456萬份。其中收藏品和藝術品占八成以上。瀏覽國內主流數字藏品交易平臺也不難發現,博物館已成為數字藏品業主要的IP方之一。眾多深藏的珍貴文物,正在被大眾所“珍藏”。
杭州銀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杭劍平,從事博物館數字化服務多年。他判斷,數字藏品契合現代年輕人在虛擬空間的消費習慣、價值審美與社交需求,將在推動文博等文化藝術品走進大眾過程中,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
4月,國家文物局召開數字藏品有關情況座談會。會上形成的多個共識中,有兩點讓杭劍平感到振奮,即文博單位應積極推進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但不應直接將文物原始數據作為限量商品發售,“這意味著,文物部門鼓勵利用數字文物信息進行再次創作,賦予文物更多藝術價值。”
這不管是對從業者還是對整個行業,都是十分正向的激勵。
據悉,目前數字藏品主要有三種形態:現實作品在數字世界中的映射,數字世界中原創的作品,現實與虛擬交互的作品。圖片、音樂、視頻、藝術品等均可成為數字藏品。
“虛獼數藏”推出的杭州西湖系列產品中,有一款“莫比烏斯青白蛇”。它取材白蛇傳,以莫比烏斯環這一經典拓撲學結構為基礎,將一虛一實兩個蛇狀形象360度纏繞,不停轉動,給人一種開放、聚合又不斷向上的特殊觀感。上線展示首日,尚未開賣,已被兩萬多人次圍觀。
吳永杭點評說,數字藏品核心競爭力還是其藝術價值,創作者要多跟受眾溝通,牢牢遵循藝術市場的規律,“不亂搞噱頭,不嘩眾取寵,不投機炒作”。
增加多重“保險” 破解“成長煩惱”
“虛獼數藏”上線當日,推出了三類10種7萬余份產品,單件售價19.9元到66元不等。整體成交金額可觀。
數字藏品,帶來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根據國外數據平臺Dune Anlytics統計,今年一季度,國外數字藏品市場的交易規模超過1800億元。國內專業平臺“頭豹研究院”等測算,2026年,中國數字藏品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元。
浙江企業也早早吃起了“螃蟹”,近兩年開展相關業務的企業已有130余家,其中不乏阿里、網易等互聯網大廠,以及中南卡通等國內原創動畫行業巨頭。
不過,數字藏品仍在“蹣跚學步”,還有不少“成長的煩惱”亟需破解。
多位專家指出,目前,國內數字藏品主要存放于企業私有鏈上,一旦公司倒閉或者平臺關停,將面臨丟失風險。更關鍵的是,現在大多數企業采用的區塊鏈無法對上鏈的原始藝術品或版權進行確權。數字藏品也就無法轉讓交易,只能買家自己欣賞。這也是為什么國內主流數字藏品發行平臺尚未開啟二次交易的原因。
“確權問題沒解決的話,會引發權屬不清、消費者權益難保障、存在炒作風險等一系列問題。整個行業將無法健康成長。”劉天驕說。
由杭州國際數字交易有限公司(簡稱“杭數交”)推出的“虛獼數藏”平臺,是浙江首個數字藏品規范化交易平臺。該公司由地方國企杭州市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控股。這也是當下為數不多國資入局的案例。劉天驕評價它在引導數字藏品業規范發展上具有全國示范意義。
規范化的核心舉措,是引入國有版權服務平臺“知信鏈”和版權行業鏈“新版鏈”,對在“虛獼數藏”平臺上交易的數字藏品進行正版確權、內容審核和價值評估。
“杭數交”總經理李杰明向記者演示一件原創作品成為數字藏品的“變身記”:平臺方先與相關的IP方、服務商、合作商等商定作品。隨后鏈方“出場”,通過“新版鏈”固定其版權,在“知信鏈”上審核其是否是正版、內容有否侵權,通過后賦以網絡出版資質;平臺再進行定價、宣發、銷售……整個流程規范后,與網絡文學、線上音樂基本一致。
針對消費者擔心的安全問題,“虛獼數藏”同時上線了備份鏈。用戶經實名認證,可免費上傳備份其合法獲取的數字資產信息,在私有鏈被關停或發生遺失時,可獲取信息追溯、獲得司法維權協助。
數字藏品業這片新藍海,正在吸引更多主體加入,行業生態圈已經初現。
近日,“杭數交”還將有多個項目簽約:內容生產領域,與新華文軒合作“數字藏書”項目;支付領域,與杭州市民卡公司合作開展交易方面的試點;線上線下互動領域,與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合作數字非遺項目……
浙江諾壹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原本以動漫、手游為主業,早在去年年初就轉行成了一家數字藏品服務商。企業主要為IP方提供產品3D數字化、上鏈、上架等服務。“一開始還是蠻孤單的,怕不被理解,經常要各種做科普。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看好這一行業前景,合作也變得更加高效。”企業負責人說。
今年2月,浙江數字化改革體系架構升級到“1612”,其中的“6”是在原來五大系統基礎上加入數字文化而形成。有專家解讀,這是浙江數字文化產業的實力和信心的體現。
此前不久,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推動文旅智能產品接軌“元宇宙”發展趨勢。
“‘虛獼數藏’既是在為數字文化建設探索‘子跑道’,也是在為國家數字版權交易、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探路。”“杭數交”董事長沈蕓說,公司還在對接故宮、西湖景區、非遺傳人、潮人藝術家等IP方,推動非遺、文旅、藝術等領域的數字化發展,創造更多文化產業與科技結合的新業態。
創新交易路徑
迎來諸多變革
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共同發出倡議: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三大協會發聲,引發數字藏品行業內外的關注。
采訪中,相關人士幾乎眾口一詞地強調:“虛獼數藏”涉及的是NFR而不是NFT。
“一字之差,本質截然不同,在國內有著合法合規創新或面臨違法違規風險的區別。”李杰明向記者解釋:NFT,指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是國外數字藏品主流形式,相對缺乏規范的市場監管機制;NFR,即非同質化權益(Non-Fungible Rights),強調的是版權等權益,具備法律監管框架。
在業界,NFR被視作國內運用
區塊鏈技術創新數字化交易的一種新路徑。
劉天驕等專家直言,數字藏品遠不只是一種新文藝品,它們將帶來諸多新變革——“以虛助虛”,即不斷創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釋放數據、數字世界的潛能;“以虛助實”,創新并豐富文旅產品,培育信息消費等新增長點,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數據要素流通規則。省大數據局相關負責人說,數字藝術品或者說數字藏品,可以視為數據的“衍生品”,其形式越多,越能加速數據的流通,進而提升數據要素市場化程度。
4月22日,“杭數交”同時發布“虛獼數藏”的重要配套——元宇宙空間“區塊樂園”。它是一個應用空間,分公共和個人兩部分。個人空間相當于在元宇宙中安個“家”,目前正準備升級,屆時可在其中展存個人藏品,甚至開個人“畫廊”或“博物館”。
記者有幸受邀成為第一批“居民”。無需另外安裝軟件,在“虛獼數藏”中點擊“區塊樂園”,就進入一個“用方塊搭建的”世界。它是由藝術家用虛擬世界流行的“體素”風格創造,里面已有多種人物形象,可以進行跑動、彈跳、交流……過程流暢。
聽聞記者有繪畫基礎,李杰明鼓勵記者創作上傳作品。他說,數字藏品業是開放的行業,“杭數交”正不斷搭建優化類似空間,吸引更多主體參與進來,開發更豐富的產品體系。
當前,國內疫情多點散發,消費恢復面臨較多制約因素。信息消費作為新消費形式之一被寄予重望。
在浙江,杭州、
湖州、
寧波、
溫州等市已相繼獲評國家綜合型、特色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4月初,《浙江省高質量推進數字經濟發展2022年工作要點》公布,提出要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
“數字藏品可以看作信息消費一個細分行業,90后等年輕一代正是消費主力軍。”吳永杭說。浙江的數字藏品消費氛圍日趨濃厚。
3月18日,杭州亞組委推出的數字觀賽服務平臺——智能亞運一站通小程序上,“亞運奪寶”數字藏品專場上線,吸引數萬人參與,延續了以往的火熱場面。此前,去年9月,兩萬個杭州亞運會火炬同款3D版數字火炬上線;12月,三款杭州亞運會吉祥物項目運動造型數字藏品開售,均被“秒搶”。
數字藏品對線下實體的帶動效應正在顯現——
杭州銀美科技正在與多家博物館接洽,合作開發數字藏品。多家博物館負責人反饋,這更能增加年輕人的“用戶黏性”,吸引人流的效果甚至好于一般廣告。
絲綢行業龍頭企業萬事利,提出了“人人都是創作者”理念,依托其AI設計和
供應鏈快反優勢為用戶賦能,尋求給實體產業增長帶來新的突破口。
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局這樣的政府工作部門也在爭吃“螃蟹”,已在21日首發龍泉青瓷寶劍數字藏品。青瓷寶劍屬當地支柱產業,去年營收29億元,產業增加值占當地GDP比重5.75%。
確實,沒有人能拒絕未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