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ken是區塊鏈發展的一個重要核心,甚至于有人說沒有token的區塊鏈,就如同互聯網沒有網站一樣。
可見token對于很多區塊鏈業內人士心中的分量是非常之重要的。但是對于token的認知,目前還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甚至對于token的性質都不能確定。
于是在把token和傳統金融工具,比如股權做對比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所謂的大咖的侃侃而談之中,不嚴謹的對比,選擇性的表述,就產生了許多誤區。下面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關于token和股權對比的那些認知的誤區。
誤區一:
對于投資人來說,股權流動性差套現難,為了降低風險,需要對所投公司加以一定控制,通常會附加限制或控制的條款,這對于創業者而言是一種約束。
解誤:
流動性通常是由市場規模決定的,例如同樣是股票市場,在A股和美股這樣的交易市場流動性就較好,而新加坡股市流動性就較弱。而token的代幣交易也一樣,市場較大的交易所流動性較好,交易會方便。而市場規模較小的交易所一樣會面臨流動性不足。因此流動性和標的之間,并不存在正相關,而是所處的市場決定的。

誤區二:
股權需要持有較長的時間,要等IPO、并購等方式退出,周期較長。而token只需要在ICO以后非常短的時間內,甚至是1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迅速退出。所以token具有很好的退出優勢。
解誤:
天使的背后通常伴隨著魔鬼,越容易套現的工具,越容易激發人性之惡。從退出機制來說,為了保證投資人的利益,以及市場參與者的利益,股權投資會延長時間,這是對市場的監管和保護。最直接的一句話,最怕你拿了錢就跑了。
所以現在討論token發布制度的時候,更多強調的是要有沙盒期的制度建設,需要發起人負起更大的時間成本,和公司項目捆綁更緊。所以觀點中對于token可以退出的所謂的退出優勢,非但不是token的優勢,還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誤區三:
對于創業者來說,Token經濟少了股權融資時繁瑣的協議,會帶來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讓創業者跟投資人之間的關系更平滑,這也使得創業者在公司的發展上占有更多的主導權。
解誤:
token的智能合約雖然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方向。但是對于智能合約的落地應用,依然有合約參與方是否真的具備合約要求素質的審核要求。因此,就合約達成的過程而言,不是合約內容本身,而是考核對方能否具備資質的成本巨大。這個成本是個剛性的成本,需要整個社會制度的征信系統支持以后才能降低,而不是智能合約的形式就能降低的。

誤區四:
股權投資傳統股份公司無法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例如2017年美國股權投資人準入門檻由年收入10萬美元調整到了 10.7 萬美元。而token的投資,有幾百塊錢,甚至幾毛錢就可以投。所以token具有更好的投資收益的優勢。
解誤:
從投資本身來講,不是參與門檻高,收地就低,參與門檻高,收獲就高。參與門檻的高低,和收益沒有關系,而是和風險控制有關系。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參與股票投資,如果在二級市場參與交易,門檻是相對較低的,但是其交易的風險就要大得多。而一級市場的參與雖然門檻會很高,但是其風險也會相比于二級市場小很多。門檻高是作為一個抗風險能力的資質的控制。只選擇門檻低的投資方式的人多是社會底層,而如果他們遭受風險以后,受到的創傷會更大。

另外需要知道,股權投資是獲得公司控股權益的一個法律憑證,持有股權就是公司股東,享有股東權益。而token不具備這樣的性質,所以從法律層面來看風險反而更大。
誤區五:
用途方面,股權主要主要集中在分紅以及未來IPO帶來的收益,而優秀公司的Token除了隨著公司的成長升值以外,還可以用其購買這個公司內部的一些產品和服務。
解讀:
token本身就是區塊鏈生態上的一部分,用token去換取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是非常低的。真正有價值的,是token背后所代表的公司項目。token所產生的交易轉化價值只是“毛”,而公司項目所創造的價值才是“皮”。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所以看到token所渲染的“毛色”多好看的情況,是一種誤導,真正要看的,是背后公司項目的運營有沒有真正的創造價值,項目團隊有沒有真正地在做實事。現在有的ICO發完以后團隊直接實現財務自由,根本沒有做事的干勁了。
我們這一期大話區塊鏈和大家說到了許多關于token和股權認識的誤區。我們知道token是一個很好的東西,但是相比于傳統金融的股權,它還沒有產生碾壓式的優勢。大家別神化了它,把一個好東西給捧殺了。
作者 | 陸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