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瞭望周刊社指導、瞭望智庫主辦的“第六屆新
金融論壇”在京舉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在論壇上表示,零碳金融是個偉大的轉型,中國金融業必須充分認識到碳中和的戰略意義。碳中和轉型中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金融機遇、國際競爭壓力和國際合作動力都是巨大的。要把握機遇,積極主動和開創性地推進中國零碳金融建設。利用制度優勢,換道超車,創新領先世界的中國零碳金融體系。
以下是朱民演講實錄:
這個會議,我覺得主題選得非常好,這個主題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金融探索”,這個確實是一個大事。所以我想今天這個會議,我就金融怎么在碳中和的推動下走向零碳金融體系,與大家交流。我有一個PPT,題目叫做《金融先行:在碳中和目標下構建世界領先的中國零碳金融體系》,我覺得這是碳中和給了中國一個換道超車,讓中國的金融體系走向世界前列的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往前走。
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鄭重宣布,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對世界一個重大的承諾。這個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就
碳排放來說,一直到2030年還有微微上升,但是2030年以后碳排放就會急劇下降。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和很多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地方,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是要繼續發展、繼續增長,所以我們的任務很艱巨。在這個過程里,我們整體的GDP到2060年可能是現在的4倍,但是我們一次
能源消費會幾乎持平,碳排放量幾乎會下降為零。這是一個巨大的科技創新的結構性變化,這個空間就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就是科技創新。在這個過程里,金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金融先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在這個時候考慮,我們如果能實現碳中和的話,中國將進入另一個輝煌的40年。第一個40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GDP總量從只有3645億元走到一百萬億元,這是了不得的世界奇跡。走到2060年,我們可以走到四百萬億,這又是一個了不得的奇跡。但是更多的前一個40年是一個傳統工業化的模式,是追趕。這一個40年是綠色發展模式,將會引領世界,能夠讓全球共享繁榮。所以這將是中國再一次創造奇跡,但這一次不僅是速度奇跡,而且是模式奇跡的時代。我覺得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
金融在里面的作用毫無疑義非常大,金融第一件事要從現在的綠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中國的綠色金融是全球領先的,2021年上半年我們已經有13.92萬億綠色貸款,全球第一。但是整體而言,綠色融資占總的社會融資的比重只有4.6%,綠色債券存量占規模債券存量2.93%,整體規模還是不夠。零碳是全面的工業和社會的根本結構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從綠色走向零碳特別重要。
第二件大事,就是為規模巨大、借款期很長,風險和不確定性較高的碳中和融資。現在有不同的估測,清華大學估測2度是183萬億元,1.5度可以走到68萬億元的規模。歐洲有一家機構預測中國到2060年整個投資需求會達到286萬億元,當然還有更高的其他估值。所以投資的規模是巨大的,需要進一步提高。
但是投資我們看到很多,大家都在講新投資、新能源,但是更大的挑戰是整個存量的變化,現有的金融資產因為資產價格的變化,比如說重碳的資產價格會下降,零碳、
低碳的資產價格會上升,會引起整個的資產負債表的調整,會引起國家的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引起居民、引起企業、引起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的根本調整,這是一個巨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有研究說2050年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度以內,大概35%的石油儲備、52%的天然氣、88%的煤炭儲備將成為“擱淺資產”,會比較大貶值。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研究發展中心也研究,如果碳價上升,新能源價格下降的沖擊下,煤電公司對銀行貸款的違約率會在10年內攀升,所以整個存量調整是重大的變化。
現在六大高碳產業,煤炭、石油、冶金等等到今天,這個產業資產40.35萬億,都會進行調整。四大國有銀行對“五大門類”關注,黑色、冶金、煤炭、工業等等,貸款余額現在達到34.86萬億,這些貸款的質量也都會發生變化,這個都需要金融機構進行管理,這個是特別重要的事情。金融機構通過貸款的導向會引起整個結構的變化,這里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發電量的結構,今天整個發電量是6萬億千瓦,煤電占了大部分,紅色的是煤,綠色是一部分水電(PPT)。2050年煤電沒有了,這是風電、光電、核電、水電,當然也會有一部分的天然氣等等。在這個變化下,整個發電機的重裝設備會發生變化,也就是煤電的發電機沒有了,規模會增長很快,所以需要金融支持,支持它的增長,也就是發電機的增長,同時結構會發生變化。所以金融在這里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2050年煤電就沒有了,主要是風電、光電、核電、水電。
金融要支持零碳科技創新,我剛才說了在4倍GDP增長空間下,零增長的碳排放,這里核心是科技創新,太陽能、光伏創新效率從20%提到30%,就是了不得的變化。電解水制氫成本急劇下降,氫燃料電池效率提升,核裂變到核聚變又是巨大的能源變化,電池儲能特別重要,對建筑來說熱泵,所以一系列科技創新都需要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支持,從風險投資到股權投資,到貸款、PPP各種各樣。這個上面最大的框架是需要構建中國模式的貨幣政策,我們貨幣政策傳統是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的“二支柱”,現在會走向碳中和目標的“三支柱”,因為碳中和轉型會引起金融的不穩定,引起金融的波動,巨大的風險,或者政策必須考慮進去,模型、估算、測量都必須考慮進去。而與此同時,碳中和的增長目標和經濟增長息息相關,和就業息息相關,所以推進經濟結構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有結構性的貨幣政策。我們的人民銀行有豐富的窗口指導的經驗,這就是結構性政策,在疫情危機中,我們可以看到人行的普惠金融的再貸款對經濟發展、就業穩定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這一次也是最先推出了對碳中和的再貸款的機制,走在前面。
與此同時,整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必須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要和碳中和一致。比如說,巴塞爾協議的第一支柱,最低資本要求,就要調高高碳資產的權重,降低綠色資產的權重,這個就要很謹慎,就需要模型、計算考慮。第二支柱,要鼓勵開展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相關的壓力測試,轉型過程有很大的風險。第三支柱市場約束下,要強化氣候變化的披露,整個的監管政策都要發生相應的變化。
國際競爭已經開始,特別是金融機構的零排放方面,金融委員會下面的TCFD已經工作了五年,發布了一個披露準則,已經從2018年513家機構現在到2600多家機構,已經支持TCFD框架,所以整個披露的標準現在越來越嚴格,我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下面的一個名人小組成員,我們有六位成員,我們任務就是要設置和成立一個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的會計準則,所以以后公司的披露要走傳統的會計準則和可持續發展的準則。所以現在競爭非常激烈,資金的流動、標準的制定、披露等等。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利用我們的制度優勢,利用我們綠色金融的經驗,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換道超車,超前進入綠色金融、零碳金融,這就需要制定零碳金融的轉型戰略、路徑和政策,制定零碳目標下的風險偏好,激勵、披露產品,建立風險管理系統、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也要求金融機構從戰略、技術到治理機制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一場極其宏大的變化,我做金融業到現在為止,這個是一場現在面臨的最大的變化,碳中和會推動金融業走向零碳,而在這個過程里,全球都意識到零碳金融已經成為了全球新的制高點。
所以把所有東西攏在一起,我就想我們今天這個會的主題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金融探索”,這個題目非常好,我覺得在今天對中國來說金融探索最主要的抓手就是零碳金融的轉型和發展,而中國有經驗、有機遇,也可以在這里實現換道超車,建立世界領先的零碳金融體系。
所以總結,零碳金融是個偉大的轉型,中國金融業必須充分認識到碳中和的戰略意義,碳中和轉型可能的金融風險,碳中和的金融機遇、國際競爭壓力和國際合作的動力,把握機遇,積極主動和開創性地推進中國零碳金融的建設。利用制度優勢,換道超車,創新領先世界的中國零碳金融體系。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