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北京,初夏的天氣晴朗。
在國家會議中心里召開的北京區塊鏈國際峰會上,張張首發了《我們都是比特幣》MV,歌里唱著:
“你誕生在這瘋狂荒唐的世界
到處都被不同的中心牢牢控制
……
熔化所有的墻 讓人們自由
你的公平消除了所有的不平
……”
這首歌除了在國內的區塊鏈圈子里廣為人知,在國外也有流傳:“ This kind of cultural effort is more powerful than any lobbying effort would be. ”
張張沒想太多,只是有感而發隨心而寫,自2012年接觸比特幣起,他就覺得,比特幣背后的自由主義理念,就是自己想要的。

作者 路陽
編輯 春燕
我不需要證件去證明我的人生
張張是福建客家人,1997年時考上了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但一年后,張張選擇了離開學校。
那個時候大學難考,211更難考,張張的家人不理解,張張則表示肄業的原因是覺得學的東西都過時了,學不到什么。
面對是否偶爾會設想正常走下去的生活,張張答道,“從來沒后悔,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確定體制內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不需要證件去證明我的人生”,并說,“我對我的人生軌跡是滿意的。”
離開校園后的張張走進了看好的互聯網行業,2000年,張張在廈門創業做網站工作室,2003年,張張準備和朋友合開網絡公司。但是事情并不總是按照預期發展:在最后一步租辦公室時被其朋友母親阻止沒能成功。
生活不那么順遂的張張重拾了初中時候想寫歌的愿望,第一首歌《愛我的女孩》反響不錯,張張開始自學電腦錄音編曲,2004年時DIY了一張個人原創專輯。
2007年,為了做音樂,張張開始了北漂生涯。他一邊兼職做著網站,一邊繼續做著音樂,如酒吧彈唱,搞社區音樂活動,全國巡演,認識了音樂圈內許多原創音樂人。
這過程里,張張日益體會到了原創音樂人的不易,音樂行業的中間環節太多。為了有所改變,2009年,張張張羅起來了一個互聯網音樂平臺,卻因為技術不成熟種種原因,以失敗告終。
我們都是比特幣
時間一走便是3年,這3年里,比特幣也從中本聰的個人理想變成了許多人的理想。
2012年時,張張在網易新聞上看到了關于比特幣的報道,彼時一枚不過200多元的比特幣,讓張張覺得比特幣的自由主義理念和自己一樣,正是自己想要的。
2013年,張張忙碌在各地的巡演中,間歇里,仍繼續關注著區塊鏈。
2014年,5月,文章開始的那一幕,國家會議中心里,張張的《我們都是比特幣》響起,讓圈子里更多的人知道了張張外,也給了張張被收錄在了日本NHK的紀錄片《比特幣最前線》中的契機。據了解,這是第一部國家級的關于比特幣的紀錄片。
這一年,張張開始在巴比特上發表自己對比特幣的見解,如今在巴比特搜索,關于張張的觀點仍然存在。
這一年,還有區塊鏈行業內人士邀請張張做“張張幣”,張張可以成為第一發幣的幣圈藝人,但是張張反復思考后決定不做,“因為那時整體技術環境其實還不夠成熟,不想用我個人人生的信譽去換一個短期的利益。”
這一年年底,居住于北京地下室中的張張也決定離開北京。其微博2014年12月24日的狀態寫道,“在寒冬來臨前,在地鐵漲價前,在霧霾籠罩前,在春運到來前,離開帝都。。。 ”
2015年,國內對區塊鏈的政策不是很友好。張張開始去國外旅游,一邊旅行一邊做音樂人,一邊做音樂人一邊關注區塊鏈項目。
在微信朋友圈里,張張寫到,“97年我看好網絡,00年我看好電子商務,08年我看好智能手機,12年我看好數字貨幣,但我從沒看好音樂市場,只是簡單地喜歡音樂而已,而喜歡就夠不是嗎?”
區塊鏈布道人+自由投資人
張張是不會多做猶疑的人,彼時果斷的離開重慶大學,2012年后也便All in了區塊鏈。
這些年來,張張除了區塊鏈布道人的身份外,還有個身份是自由投資人。
張張一共投資了幾十個項目,國外項目為主,如AION,Project0X,Funfair、Monaco、0X、Dmarket等。
這些項目里讓張張比較喜歡0X ,因為0X的ICO方式相對規則公平,使更多人以同等機會參與。
至于坑,也踩過,“澤塔幣吧”。
根據張張表述,他不是很關心幣價和政策,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張張更關心項目的核心技術和應用價值。在張張看來,政策對其作用只是暫時減緩或加快的作用而已,對于它能走多遠沒有關系。
“我認為區塊鏈根本而言是生產關系的革命,私有產權的革命,它讓各種私有產權可以在網絡以代幣的方式自由流通,遠不僅僅是金融科技產業的革命,更是社會規則的革命。這種健康的生產關系帶來的是極大生產力的提高,同時更有幸福指數的提高。這就是我ALL IN 區塊鏈的原因。
只要通證代幣的生態體系公平合理建立好了,不用擔心宣傳推廣,像比特幣一樣。比特幣的設計者中本聰沒有參與后續的任何推廣,僅靠其公平的去中心化規則的技術實現,代幣的經濟激勵體系,就自然而然地成就了現在的一切。而我,也想實現這樣一個音樂生態。
我崇尚無為而治,是個沒有主義的人,如果非要給一個標簽,那可能是自由主義,只要不侵犯他人權益,你是自由的。區塊鏈就是實現自由的靠譜技術方式。”
至于身在日本,張張表示,主要原因是“日本對區塊鏈的態度比較友好”。
因為入圈較早,見識了許多人,張張覺得,圈里真的有理念的人不多,投機的人太多,“可以說99%以上的人都是在投機”。
對于2018年區塊鏈項目的走向,張張的朋友圈里,寫道“好項目不會隨便讓你投,拉你投的很難會是好項目”。
基于區塊鏈的音樂股票項目音樂藤MUSICTUM
2004年張張DIY個人原創專輯的時候,還有些小插曲。
張張買了版號在當地音像店自行鋪貨,邀請電臺報紙宣傳,當時還想以網絡眾籌的方式做,但條件不具備。
作為國內首張純網絡題材的原創專輯,張張的專輯被廣州一家唱片公司看中,并將張張的專輯重新錄制全國出版,然而2005年出版之后張張卻未能拿到相應版稅,張張和這家公司打了場持續兩年的唱片官司,雖然正義最終來臨了,但是相比較消耗的精力種種,賠償卻很少。
2007年,張張做著網站兼職的同時,還做著酒吧彈唱、社區音樂活動,以及全國巡演等工作,認識了音樂圈內許多原創音樂人。張張“深刻體會了原創音樂人的不易”,譬如音樂行業中間環節太多,原創音樂人根本賺不到什么錢,張張自己去做音樂行業沒賺到錢,賺的錢都是從網絡當中積累的,但是張張投入到音樂當中又沒有了。
張張一直想改變這一狀況。他想出了一種方式,做個網絡平臺,讓原創音樂人可以眾籌資金以他們的歌曲版權為基礎發行他們音樂股票,投資者粉絲看好可以買其原始股,籌滿后大家一起開始制作宣傳推廣,盈利后大家按股份分成。
這就是前文中提及的張羅失敗了的互聯網音樂平臺,因沒找到好技術,兩撥技術團隊做了兩三版也沒達到張張的預想效果,加上政策考慮,最后不得不放棄。
張張認為這不是投入不夠的原因,而是行業的規則問題。張張要重塑這種規則,區塊鏈就是改變這種規則的一個最好的工具。在區塊鏈中浮沉6年,張張決定借助區塊鏈來復活這一個項目。
如今張張在做的音樂區塊鏈項目叫做音樂藤MUSICTUM,張張解釋道,藤像鏈,象征有生命力的區塊鏈,也反映了我們想做有生命力的落地項目的原意。我們想做個“小”而美的落地應用,重塑健康的音樂生態,使每份投入努力都會得到公平的回報激勵。
“音樂藤將實現我十年前音樂股票的想法,每一首歌曲就像一顆種子一個原始股,看好它的歌迷可早期投入成為音樂合伙人,未來回報按持有其代幣比例通過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自動發放。”張張說,“我相信Musictum可以重新激活音樂人的音樂激情,重塑健康的音樂生態,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初心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