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區塊鏈生態 查看內容
    • 3193
    • 0
    • 分享到

    北大畢業生的代投生意經

    2018-5-23 16:44

    來源: 深鏈財經 作者: 梁辰

    北大畢業生的代投生意


    “豪紳的錢如數奉還,平民的錢三七分賬。”《讓子彈飛》里的這句臺詞,在ico代投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一群北大、人大等頂級學府畢業或在讀的高智商學生,看到了ICO代投的商機,他們利用自己名校畢業的人脈圈子,快速學習的能力,甚至嫩模開道,組團代投,賺那些想一夜暴富的人的錢。

    人們追逐ICO超低價的私募份額,夢想著有朝一日它變成百倍幣、千倍幣,實現“財富自由”的神話。殊不知,在別人眼中,這只是在繳納“智商稅”。

    一夜暴富的代投豪車豪宅,一夜虧慘的人卻尋不到回歸原來生活的軌道。

    飯局和嫩模

    今年1月,譚海在東南亞參加一個ICO項目活動后,請參加活動的人吃飯。

    飯局之后,有人出面安排了嫩模。

    “嫩模”在幣圈還有調侃財富自由的說法。

    譚海稱,這是圈內“交朋友”的方式之一,而看重的是這些人背后的ICO項目。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積累人脈——因為你不知道這里面可能誰手里有項目,誰會發幣。

    譚海2017年從北大畢業,他擁有北大數字相關專業碩士學位,畢業論文研究的是加密貨幣相關的內容。

    畢業后,譚海在一家公司做了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他并不甘心這樣的生活,短暫的人生中,他把時間看作最寶貴的財富,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囿于一個工作崗位上他無法忍受,于是決定辭職。

    辭職回歸社會的時候,譚海計劃的是先拜訪一圈大學時期的教授和校友企業家,“多交朋友”。然后再來一次環球旅行。剛畢業攢錢不多,旅行計劃的是窮游。

    彼時數字貨幣正處在牛市的頂尖上,比特幣接近2萬美元、以太坊接近1萬人民幣。這期間,甚至有高中生做代投一夜暴富的故事在幣圈流傳。

    譚海不羨慕別人暴富的故事,只是覺得,“少年恰逢其時”。

    他看到了瘋狂的ICO狂潮里、人群追逐財富那種完全非理性的狀態。“隨隨便便,都能把1千萬打給一個陌生的所謂的代投,我看了之后是慌的,我不會這樣做。”譚海說。但太多人急于一夜實現財務自由。

    譚海決定做代投。譚海曾建過一個300多人的區塊鏈技術分享群,因為他學密碼學,懂區塊鏈技術,打算每天分享一個區塊鏈知識。結果嘗試了兩天發現根本沒有人關心知識,每次他一在群里講,下面就有人問他幣價。于是他把區塊鏈知識分享群解散,重新建了代投群。

    對譚海說的,劉雨有更深的體會。他在河北一個不太知名的大學讀書,校園生活平庸緩慢,而他的內心向往跟得上外面的世界。他也炒幣、代投。

    一些更離奇的事就發生在他的身邊。

    原來炒石油黃金期貨的那些人看到發ICO跟炒期貨原理差不多,但更加“空手套白狼”,紛紛入局發幣。劉雨眼睜睜看著他們發了空氣幣,然后招代投募集資金,等項目上線直接破發,項目作廢,發幣的人和代投一起瓜分群眾的錢。

    劉雨沒有參與那樣的代投,這個過程里他也不同情被騙的群眾,“跟我有什么關系?他們太著急賺錢實現財富自由。”

    但劉雨和譚海都知道,所有的ICO都是空氣項目,差別無非是發幣的人非常不靠譜或者稍微靠點譜。“都是帶血的錢。”劉雨選稍微靠點譜的項目,但自己也被騙過。

    相比較劉雨,譚海擁有更好的資源。由于畢業后他拜訪了一圈北大的校友,所以剛剛辭職,他已經有渠道能拿到別人根本不知道的ICO私募份額。

    還有一些技術流派的海外ICO項目,資質稍微好點,他們有一個北京幾所頂尖高校學生組成的小團隊,團隊都能看懂很多人看不懂的英文項目。

    但僅僅有名校的圈子和能看懂項目并不夠,還需要認識人,能拿到份額。

    一次ICO項目代投之前,譚海坐飛機去東南亞國家參加活動,飛機上,坐在周邊的96年年輕人炒幣已經有上億身家,他謙虛地稱人家是大佬。

    到了東南亞國家,他四處花錢請人吃飯、聊天。

    回來的飛機上,他已經拿到了大比例的ICO私募份額,而且價格比其他代投的低,那些人又來追著他聊天。

    譚海如今無不得意的說,拿到很多ICO項目的私募份額對他來說不是什么難事,雖然半年前他也是小白。

    “1個億我也能賺”

    每天,譚海會和他團隊的朋友們一起學習,他們團隊成員多來自北大和人大,有的已經畢業、有的還在上學。

    團隊有一位成員被稱為“總管”,任務是安排每天學習的地點。團隊的成員中,除了譚海是學密碼學的,還有金融學、法學等專業出身。

    譚海他們每天傍晚7點準時聚在一起,學習其中一門學科的知識。

    “你看我們有這個能力,又很勤奮,我們的時間都是按小時計算,能抓住賺錢的空間,我們就該賺這筆錢。這是投機,但投機本來就是賺非理性的錢。”譚海團隊里的成員這么看自己的代投行為。

    對于社會普遍關注的代投的法律邊界問題,身處其中的譚海認為,代投只是ICO和社會資本之間的通道,不觸及法律邊界。

    代投卷巨額資產跑路的新聞時常見諸媒體,但迄今為止只有一個縣城公安局立案調查,至今還沒有結果。

    譚海還是低估了ICO的水深,“起初我想能賺50萬對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來說不少了。”但是第一個代投項目在他辭職之后一個月之內做完,譚海后來發現,“1千萬我也能賺、1個億我也能賺。”

    譚海堅持不透露他們在那次ICO項目代投中具體賺了多少錢,“大概幾百萬。”他說。

    他和他的朋友本科的時候就通過做生意、投機賺過幾百萬。他對財富有自己的理解,“我們有創造財富的根,但是不一定是這個時候就要賺到1個億。”

    所以那筆錢沒讓他們太過興奮,但更看準了ICO的投機空間。

    在第一此代投完成后,譚海拿到了一筆錢。

    一天他把不同領域的校友都叫過來組飯局,朋友又請來了一些來自斯坦福、硅谷的朋友。席間所有人都在討論幣圈和區塊鏈。

    這頓飯花了6000元錢,席間他說咱們是最聰明的一撥人,應該一起做一些偉大和牛X的事。

    那之后,他們做了一些國外項目的代投。

    “很多人連英文的項目都看不懂啊。”他說。

    他對投機的一部分理解始終是“有能力賺非理性的錢”。

    他曾肯定地告訴深鏈財經,在這個投機游戲里,他從沒有虧過錢。

    “不賺不屬于我的錢,我就永遠不會虧。”他說。

    劉雨做代投盈虧持平,操作上不同的是,譚海不會期待百倍幣、千倍幣,上線賺點就拋。

    但譚海的部分投機邏輯則映射了這個生態里最荒誕一面。

    他學相關專業出身的,能輕松看懂那些項目技術層面的東西,但是至今為止,他一份項目的白皮書沒有看過。

    “基本上看這個項目市場上反響不錯我就投,閉眼投。有時候是看朋友靠譜,也閉眼投。”這是因為,他認為所有數字貨幣的價值短期內不會實現。人們浮躁到都不看項目,市場情緒好就盲目的投,他還是在非理性的財富涌動中掘金。

    割韭菜的聰明人

    劉雨看多了代投跟項目方瓜分向群眾募集的資金的故事,國內法律對ICO代投至今沒有明確的態度,譚海甚至認為,法律沒有理由介入。

    “跟股市道理一樣,韭菜被割是韭菜應該交的學費,他們什么項目都不看,就想跟著投然后坐等財富自由,我們每天時間細分到分鐘去學下各種東西,他們不被割有道理嗎?”

    憑借多曝光幾次慘劇會讓夢想財富自由的人們回歸理性嗎?沒有任何監管的市場,普通群眾跟代投和項目方信息不對等,他們天生處于不同的地位。

    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跟投了朋友的朋友,結果項目方跑路,代投始終不見面。他們懷疑代投跟項目方之間有勾結。

    譚海認為約束這一切可以靠規矩。

    比如跟投他的朋友要遵守兩個他制定的規矩,“只做通道,投資自負盈虧;拒絕小白,不做投資建議”。

    但這很考驗人性,代投收取通道費,募集資金獲得越多通道費越多,譚海下面的代投不自覺拉進來了小白。

    一位自稱自己是幣圈小白的人告訴深鏈財經,他就跟投了譚海團隊的一個代投項目。

    也有讓譚海感到頭痛的時候。

    面對ICO私募可能翻倍的誘惑,經常有人找譚海求著他跟投。他展示的聊天記錄顯示,一位朋友微信多次求譚海帶他投私募。但項目上線后破發,該朋友損失慘重,跟他反目成仇。

    “這是最接近人性丑陋面的地方。”譚海說。他不僅指反目成仇的人,而是所有這個圈子的人,跑路、欺詐、盈虧后的兩面派。

    一夜暴富的代投豪車豪宅,一夜虧慘的人們卻尋不到回歸原來生活的軌道。

    “這也是最接近罪惡邊緣的地方。”另一位代投圈內人士告訴深鏈財經。

    上述代投人士曾發現一個朋友每次代投一個項目都新組建一個微信聊天群,因為每次在一個群里收完錢,“可能是1000萬,他還能頂住誘惑,但是如果下一個項目還在這個群里,他又收1000萬,可能就頂不住誘惑卷錢跑路了。他不斷建新群,提醒自己一定要壓制住罪惡的欲望。”

    這是一場僅靠自制的金錢游戲,人性能經受的住考驗嗎?

    中國石油大學一名即將畢業的學生代投因為項目破發、跑路,而他自己做事風格被人質疑,被投資人追著四處躲藏。

    劉雨經歷過大虧大賺,對這一切有些麻木。大學4年,有3年都不滿于校園的無趣和平庸而投身社會中,賣電話卡、炒幣、代投,“但掛科太多,我可能畢業都畢業不了了。”

    在譚海的規劃中,代投只是他整個人生規劃里一個插曲,接下來他還要繼續環球旅行,可以坐飛機游艇了。

    但他代投的一個項目破發,有人把他的個人信息曝光,人們指責他賺了投資人的錢買豪車豪宅。

    面對這些指控,譚海否認,他自稱賺了錢,在做房地產相關的一個有投機空間的生意,但是沒買豪車。

    如今,ICO的暗涌還在流動,年輕的大學生代投仍活躍在這個常人難以掌控的世界里,經歷暴富、惶恐、人生得意。

    (文中涉及到的人名為化名)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