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聯合國專家仍然認為
加密貨幣及
區塊鏈技術能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對我們的環境治理大有裨益。
最近,媒體廣泛報道了
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也備受關注。然而,聯合國仍然相信加密貨幣背后的
區塊鏈技術能夠有力地幫助我們應對氣候災害并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
比特幣網絡運行需要巨大的
能源支持。雖然比特幣并非真實存在,但是新幣需要被“挖出來”才能進入市場,所以在挖礦過程中難免需要性能強大的計算機以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而這個過程則會消耗很多能源。據估計,比特幣網絡消耗的能源遠超荷蘭和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能耗。
此外,盡管目前為止,比特幣挖礦對氣候的影響遠遠低于
農業、建筑、能源及交通等行業,但由于熱力發電仍然是全球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比特幣挖礦仍被視為氣候變化的幫兇。
而且,每筆比特幣交易的能耗遠超每筆信用卡的交易能耗。例如,每筆萬事達信用卡交易僅消耗0.0006千瓦時電能,而一筆比特幣交易則需要消耗980千瓦時電能。如此多的電能至少足以供一個加拿大家庭生活三周。
盡管存在種種問題,聯合國專家仍然認為,從聯合國的角度來看,加密貨幣的諸多優勢在于區塊鏈技術可以防止信息篡改和欺詐,從而使交易變得可信與透明,這一點對于公共機構薄弱和腐敗的地區尤為重要。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一份報告中稱,區塊鏈技術可以改善拾荒者的生計,幫助他們在異常的經濟條件下謀生。
該報告稱,透明監控系統可以準確追蹤可回收物的使用地點和方式,并確定其所對應的拾荒者的身份,以確保拾荒者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在聯合國及其他組織的很多項目中,區塊鏈在環保方面的潛力都得到了驗證。例如,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開發用于打擊非法捕撈金槍魚的工具,以及CarbonX將溫室氣體減排量轉化為可交易的加密貨幣,鼓勵制造商和消費者做出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選擇。
雖然區塊鏈技術有很多潛在的優勢,但其巨大的能耗仍然是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過幸運的是,區塊鏈行業的許多從業者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比如,
以太坊基金會正在運用一種新的方式驗證交易,通過這種不同的驗證方式(這種方式被稱為權益證明或PoS),以太坊基金會將每筆交易的能耗量降低了99.95%。
同時,區塊鏈行業的其他從業者想要確保該行業所消耗的能源都是零
碳排放。
2021年4月,能源網絡基金會、落基山研究所和創新監管
聯盟達成了加密氣候協議,該協議得到了跨氣候、
金融、非政府組織以及能源組織的支持。上述協議旨在到2030年實現全球加密貨幣行業零碳排放。但總體看來,加密貨幣行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還會面臨許多技術上以及政治上的挑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