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自媒體 查看內容
    • 22450
    • 0
    • 分享到

    中國碳中和

    2021-2-23 08:24

    來源:

    中國政府近期承諾的2060碳中和目標引起了全球的熱議,盡管還有些許雜音,但總體來說全球紛紛對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表示贊賞,認為是一個很有雄心的氣候目標。



    然而圍繞中國的碳中和目標,很多企業、公眾甚至許多低碳從業者仍然有許多疑惑和不解,例如中國提的碳中和目標對企業意味著什么,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到底是僅指二氧化碳還是所有的溫室氣體等等。


    一直想寫一篇文章來談談我們對中國碳中和的理解,終于等到春節假期可以靜下來讀一些資料,做一些思考,寫一些文字。今天的分享內容包括我們對“碳中和”的理解,“碳中和”的What,Why,How的全面解讀;包括對“碳中和”的幾個疑問的解答;以及最重要的企業端應當如何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標并且付諸實施。


    一、什么是碳中和


    Question 1: 中國的碳中和到底是指二氧化碳還是所有溫室氣體的碳中和?


    這個問題相信困惑了不少行業內外關心碳中和的人,筆者春節前后也跟一些低碳領域的頂級專家做了一番溝通,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談判代表以及參與制定國家2060碳中和目標的領導專家等,大家的說法盡管略有差異,但總體來看基本是一致: 中國提的碳中和目標到底是僅指二氧化碳還是所有溫室氣體,這個邊界還是比較模糊的,可能還會繼續模糊一陣子,但中國接下來要采取的碳中和實現路徑是要按照所有溫室氣體,等到合適的時間中國應該會宣布更加明確、更加有雄心的目標: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所有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參照全球達成的《巴黎協定》,全球需要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源的人為排放與匯的人為清除之間的平衡,中國的碳中和目標也是需要對標《巴黎協定》,也就是說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也是將實現所有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那么,這里又引出第二個問題:


    Question 2: 碳中和、凈零排放以及氣候中性是什么關系?


    關于碳中和相關的名詞很多,碳中和、凈零排放、氣候中性等,究竟他們各自代表什么意義,筆者談一談我們自己的理解。首先這三個概念的核心內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指需要實現碳排放(這里碳排放可以僅指CO2,或者所有Greenhouse Gases)的正負抵消,都是為了應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挑戰設定的可操作可量化的目標。


    從全球各國發布的“碳中和”承諾來看,有提出“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標,如中國和美國加州;也有提出凈零排放目標(net zero emission),如歐盟和美國;也有些國家提出“氣候中性或氣候中立目標(climate neutrality)”,如奧地利、匈牙利等。


    《IPCC1.5度特別報告》里對這幾個名詞的做了定義,這也是目前關于這幾個名詞的最權威的定義。結合IPCC報告里的權威定義,筆者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通俗化表達:


    碳中和“碳中和”一般僅指CO2的人為排放源和匯的平衡,也稱為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


    如果這里“碳中和”作為泛稱,也可以表達所有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源與匯的平衡。

    凈零排放

    首先從字面上理解,“凈零排放”就類似于足球里的“凈勝球”,進球數減去失球數,凈零排放就相當于排放量正好等于抵消量或吸收量。


    “凈零排放”如果沒有特指的話,是指所有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源和匯的平衡。

    如果特別指出是CO2的凈零排放,則CO2的人為排放源和匯的平衡。

    氣候中性
    氣候中性的概念與“碳中和”以及“凈零排放”類似,但還需考慮到人類活動的區域或地方生物地球物理影響,例如影響地表反照率或當地氣候。


    盡管名稱說法不一致,內容也有細微差異,但筆者認為以上幾個名詞基本可以理解為一個意思,用“碳中和”作為標準化的統稱也是合理的,從傳播的角度更適于用“碳中和”這個名稱。這就類似于人們習慣用“碳排放”來指代所有溫室氣體,用CO2e作為溫室氣體的當量。


    按照上述思路,近期碳阻跡團隊也修改了一下維基和百度上對碳中和的定義和描述(也征詢了行業權威專家的意見),使其更加嚴謹(例如需明確到底是二氧化碳還是所有溫室氣體的碳中和;碳中和的主體應更加全面,碳中和現在可以是國家、企業、產品、活動以及個人等主體形式),希望可以給社會一個統一、準確和嚴謹的“碳中和”定義。目前的版本如下: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二、為什么要碳中和


    在談論我們為什么要做碳中和這個話題前,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基本共識: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測算,若實現《巴黎協定》2℃控溫目標,全球必須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凈零排放(又稱“碳中和”),即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其通過植樹等方式減排的抵消量;在2067年達到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又稱“溫室氣體中和或氣候中性”),即除二氧化碳外,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抵消量平衡。


    2021年1月,世界氣象組織宣布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約為14.9,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2℃,留給我們的溫升空間已經不多了,如果溫升超過2℃,地球和人類將面臨不可逆的氣候災難,這就是我們需要碳中和的原因!


    雖然“碳中和”早在2006年就已經成為牛津字典當年的年度詞匯,但當時也只是曇花一現,近些年,“碳中和”在國際社會,至少在中國仍然是非常小眾的群體關注的詞匯。而這種狀況持續到2020年9月,筆者認為直到兩個人的出現,碳中和才獲得了真正的破圈傳播。


    第一個人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5個月里主席在各種國際國內場合講了八次中國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從2020年9月22日的聯合國大會上第一次宣布中國的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國際國內社會感覺都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按照中國之前這些年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的風格,都會提出類似于碳強度減排這樣被國際社會認為“不痛不癢”的目標,而這次直接提出這么具體且極具雄心的碳中和年份目標,屬實讓人意外),到后面每次國際大會上更加堅定的重申碳中和目標,讓我們感覺到中國在“碳中和”這件事情上將“說到做到”、“言出必行”。


    (習近平主席近5個月八次提到中國的2060碳中和目標)


    其中,2020年12月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碳中和”被列為2021年度國家八大重點任務之一,與擴大內需、反壟斷以及糧食安全等問題并列,這體現了國家對“碳中和”的高度重視以及對“碳中和”目標納入執行階段的態度和決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的2021中國八大重點任務)


    而第二個給“碳中和”帶來破圈傳播的人,筆者認為是羅振宇。今年的跨年演講上,羅振宇把碳中和作為一個重要的話題進行了傳播。筆者倒不認為這場活動本身直接影響了多少人開始關注“碳中和”,但認為這種活動、這場活動將“碳中和”作為重要議題本身就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同時,筆者也認為羅振宇以通俗的語言和方式讓普通老百姓能聽明白什么是“碳中和”,這種方式效果非常好。“碳中和”帶來的社會變革是徹底性的,所有的行業都要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這已經是一副攤在桌上的“明牌”,我們這代人全部都在牌桌上。還沒有看過這個關于碳中和跨年演講的可以這里看一下。



    三、如何提出和實現碳中和


    對于中國,或者任何一個國家要實現碳中和,主體都是企業。企業如何實現碳中和,是今天討論的關鍵。

     

    目前也有不少企業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碳阻跡團隊近期也收集到全球有200多個企業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


    (微信小程序搜索:碳智匯,進入碳中和模塊,選擇企業碳中和)


    這里列舉幾個耳熟能詳的企業,亞馬遜提出2040年實現碳中和;雀巢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IBM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碳中和。


    微軟提出2030負排放,并且計劃于2050年清除掉微軟公司自成立以來所有的排放(微軟是筆者所知全球為數不多的提出要中和掉自身歷史所有排放的企業,另外一家是丹麥的Velux要中和掉1941年成立以來所有的碳排放)。今天微軟中國可持續負責人也恰巧來碳阻跡的1.5會議室聊微軟和碳阻跡在低碳領域的合作,交談中深刻感覺到微軟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領先理念以及諸多的低碳具體實踐,也覺得這與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的低碳理念也密切相關,恰巧最近比爾蓋茨剛剛發布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微軟中國可持續負責人來碳阻跡1.5會議室交流可持續碳中和領域的合作)


    另一家在碳中和領域提出非常有雄心的目標的企業是蘋果。蘋果公司宣布將于2030年實現蘋果所有產品的碳中和(這又是一個非常有雄心的目標,產品的碳中和意味著蘋果的所有供應商基本都要實現碳中和,這將是多大的品牌號召力才能撬動供應商企業的徹底的低碳轉型,或許也只有蘋果這樣的公司可以做到。)


    Question 3:企業應該如何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標,需要考慮哪些要素?

    經過對大多數提出碳中和的企業分析以及近期給企業服務的案例,碳阻跡團隊提煉出了企業提出碳中和目標的法則:CFOS法則


    1,Calculating(計算):不管任何行業的企業要制定自己的碳中和目標,第一步永遠都是需要量化自己的碳排放, 摸清碳家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碳排放現狀以及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之后,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減排措施,為提出碳中和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2,Forecasting(預測):有了碳的基礎數據后,企業就需要關注并預測碳中和目標相關的幾個核心要素:


    1)國家或地區層面未來整體減碳的力度:這屬于重要的外部因素,隨著國家層面大力推進非化石能源,每度電的碳排放也將隨之下降,這對企業提出碳中和目標是一個利好(可以自動減少企業產生的scope2的碳排放量);將來如果中國的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給自己發電的來源,或者自己投資可再生能源發電供自身使用,這又是另一個利好)。


    2)企業自身未來業務發展的趨勢:企業提出碳中和目標需要預測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行業和企業自身發展的狀況,預測公司業務的增長及對應的碳排放的增長。這里延伸一個問題,很多中國企業開始在考慮提出科學碳目標,但過程中遇到一個實際的問題,企業要發展,排放要增加,而科學碳目標更多鼓勵企業絕對碳排放的減排則讓企業感覺到很大的壓力,擔心提出目標后很難完成,或者為了完成碳減排目標影響了企業的業務發展,而碳中和目標在當前狀態下似乎更適合中國的企業,畢竟成本可控。


    3)碳減排的成本:企業需要預測自身開展減碳項目的實際成本。這里跟碳市場有一定關聯,控排企業在配額短缺的情況下,一般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會考慮主動采取節能減排措施(比起購買碳市場的配額或CCER更便宜),另一種就是選擇直接碳市場購買配額或CCER(比起節能減排的成本更低)。如果企業提出了碳中和目標的情況下,選擇碳市場購買配額或者CCER的方式實現碳市場的履約,則意味著企業本身減排的行動減弱了,那做碳中和需要抵消的碳排放量就會相對較高,碳中和的成本則會更高。


    4)碳中和的成本:在采取了充分的減碳措施之后,企業不可避免的那部分排放將通過抵消的方式實現碳中和,這部分抵消的成本也是企業需要預測的,一般來說種樹或者購買核證碳減排量的成本在幾元到幾十元不等,選擇經濟又有影響力的抵消項目將是大的趨勢,例如企業所在地區植樹,所在城市的公眾碳減排量的購買等。


    5)提出碳中和目標帶來的品牌口碑的提升:提出碳中和目標有助于企業品牌和口碑度的提升,這個對于企業的管理層,尤其是最高管理層深有感觸。所以我們看到提出碳中和目標或規劃的都是企業的一把手,例如蘋果的Tim Cook,亞馬遜的Jeff Bezos,騰訊的馬化騰等。所以要撬動所在企業提出碳中和目標,首先需要讓一把手看到并且感受到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共進退是多么有責任心的事情。


    3,Overshooting(超越):企業提出碳中和目標,具體年份應該怎么選擇。中國提出2060碳中和目標,首先參照的是全球2050碳中和目標,作為發展中國家提出僅晚于全球目標十年,也是一種積極和雄心的體現。對于企業而言,我們需要參照兩個指標:一個是國家的碳中和目標,先進的企業提出的碳中和目標不應晚于國家的2060碳中和目標;第二是國際同行的碳中和目標,根據行業中其它企業的碳中和目標,出不低于同行平均水平并且操作層面可行的目標。


    4,Spreading(傳播):碳中和目標在中國至少還是個新鮮事,越早提出碳中和目標也能體現企業的行業領先性,越具有傳播屬性。 比如騰訊提出的碳中和規劃(騰訊也還沒有明確提出正式的碳中和年度目標),就贏得了無數關注和好評,無數媒體和個人都為騰訊碳中和的規劃自發宣傳。呼吁企業越早提出越好,免費獲得大家幫你傳播的機會。


    Question 4:提出碳中和目標后,企業應該如何實現

    企業提出碳中和目標后,實操層面應該怎么做呢? 碳阻跡團隊也做了一個歸納,總體來說,實現碳中和可按以下CREO路徑四步走


    1,Calculating:這跟前面講的一致,量化碳排放永遠都是碳排放管理的重中之重。


    2,Reducing:確定了碳中和目標,核算了碳排放數據后,企業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盡可能去減排,而不是選擇抵消和中和。其實“碳中和”在十年前在歐美國家受到了一些環保機構的抵制,覺得這種方式并沒有真正起到督促企業去減排的效果,而只是讓企業花點錢就實現了自身的“零排放”,這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企業碳減排的初衷有某種程度上的偏離。所以筆者也認為企業核算好碳排放數據之后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盡可能的碳減排,盡可能地降低生產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3,Engaging: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除了自己的減排,如何調動生態伙伴共同減排,這才是價值更大的地方。我們看到有不少企業通過微信小程序等方式鼓勵員工參與到碳減排行動中,并給表現突出的員工以精神和物質層面的激勵;也看到有些企業開始通過碳管理軟件平臺來幫助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計算、管理和減少碳排放;還有些投資機構也加入其中,不光是管理好自己的碳排放,還會為被投機構提供碳管理的培訓和工具,助力Portfolio的碳減排。


    4,Offsetting:到了最后一步了,企業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那么有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怎么處理,這時候才是真正的碳抵消了,可以選擇種樹或者購買碳信用等抵消那部分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實現“零排放”。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些用于企業碳抵消的減排項目或者碳匯項目原則上本身也會產生碳排放,例如光伏的全生命周期產生的排放,森林碳匯運營過程中也會耗費能源產生排放,建議將來的碳抵消項目本身在全生命周期實現了碳中和,這樣用于企業端碳中和才更加科學合理。

    除了企業自身,日常舉辦的活動會議(參見碳阻跡前段時間發布的新時代碳中和會議)、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也都可以實現碳中和。


    筆者比較有感觸的是,過年期間在三里屯逛街的時候,突然路過了Allbirds的店,早就聽說他們的產品都體現了碳足跡或者碳減排量,耳聞不如目睹,進去一看確實非常不一樣,產品首先很漂亮時尚,同時各處都體現了產品的環保元素,例如下面這件T恤是用螃蟹殼做的,也體現出來了這件衣服的碳足跡。碳阻跡的咨詢師煜坤還從專業的角度對這個碳標簽做了一個解讀:Allbirds單獨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交通部分拿出來了,這個很合理,交通很難預測,后續再加進來更合適。筆者親自體驗了這件衣服,確實很舒服,特別適合運動,也確實沒有螃蟹味:)



    還有桉樹做的碳中和的鞋(鞋帶用回收塑料瓶做成),各種采用天然材料作為原材料,并且把很多創意都在產品上落地了。最關鍵的是產品的價格比較合理,跟耐克、阿迪的同類產品價格一致,這就降低了人們參與可持續消費的門檻了。


     

    Btw,我們不是Allbirds的合作方,也沒有任何打廣告的嫌疑,只是覺得產品確實做得好,碳足跡信息也體現的很聰明,好產品不需要靠自己營銷!


    Question 5: 某企業2020年度碳排放是10000噸,2021年通過節能減排措施減少了5000噸碳排放,僅向社會排放了5000噸,該企業可以宣布自己減排的量抵消了實際排放的量,實現碳中和了么?

    這個問題也困擾了很多人,最近碳阻跡團隊在跟很多企業客戶溝通的過程中,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了這樣的碳中和思路,這個看起來貌似挺有道理,但仔細分析起來還是有一定誤區。


    企業通過自己的節能減排措施減少的排放并不是社會認可的碳減排量,碳減排量需要開發成政府或社會認可的CCER或者類似的碳減排產品后,才可以用于碳抵消和碳中和。


    企業自身的減排量這里是指自己跟自己的過去比實現了減排,而能開發成碳減排量產品的則是跟行業的基準線相比。所以企業提出通過員工的低碳出行,減少食物浪費、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等確實可以減排,但還不能直接把這塊的減排量用于自己的碳抵消和碳中和,不過企業可以嘗試把這些減碳行為進行量化,在政府部門備案,一來可以實現自己的碳中和,二來也有機會在碳市場里獲得真金白銀的收益。


    很高興看到中國提出了2060碳中和目標;很高興看到這么多企業開始提出或正在制定自己的碳中和目標;也很高興看到企業開始落地碳中和行動方案。我們都要鍛煉好身體,爭取看到碳中和實現的那一天!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