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背后的陽謀:中國是怎樣在逆境中化守為攻的
2020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重點工作的單獨一條,這在歷年來還是首次。碳中和是指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完全抵消,整體上實現“零排放”。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當前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中國的承諾既展現出國際道義擔當,又透露出自信和底氣。但曾經的中國,也由于碳排放壓力而被西方針對,甚至工業化面臨中斷的厄運。那中國是怎樣化壓力為動力,一步步化解被動,現在將綠色發展作為先手牌、主動牌的呢?
2007年是默克爾第二次訪問中國。不同于第一次的和順友好,這次訪問,已經讓她的中國同行感受到了一絲寒意。彼時的歐盟,正試圖締造屬于自己的國際秩序,以鞏固今日來之不易的繁榮盛景。默克爾此訪,就是借歐盟在綠色環保的優勢地位,逼迫中國就范。所以中國全力以赴,嚴陣以待。那時,發展中國家陣營內部也出現了分裂。過去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集團,在西方的壓力共同承擔,一致對外。但就在2007年前后,39個切實被海平面上升所威脅的島國組成了島國聯盟,在應對氣變的立場上同西方合流,造成發展中國家陣營的分化。在國際會議上,太平洋島國圖瓦盧代表的驚世一哭,贏得了無數的同情票這一波南北之間的攻防,由歐盟主導,站在人類存亡的道德制高點上,以碳排放劍指發展中國家,試圖塑造未來的經濟發展秩序。可又不得不說的是,歐盟的碳排放約束,確實是一種披著光正外衣的陰損行為。發展階段是很難逾越的,和碳排放緊密相關的工業化更是如此。以歐洲為首的發達國家們,由于率先完成了工業化,已經實現了資本積累和技術升級,得以將耗能大、排放量大的產業進行轉移,并從容進行能源轉型。而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的早期或者中期,不得不承接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重工業。當前中國是碳排放最多的國家,原因就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和工業第一大國,擁有很多排放量大、污染相對嚴重的企業。但把碳排放總量放在歷史上來看,實際上美歐等西方國家,排放總量遠大于當前的發展中國家。現在他們卻高舉著環保的名義,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指責,企圖對逐漸富起來的發展中國家進行二次收割。當時的方案,是對未來碳排放進行硬性的指標配置。27個發達國家獲得未來碳排放總量的44%,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分配剩下的56%。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是55億,而發達國家是11億。處于工業化早期的發展中國家要發展,今后的排放量肯定要遠大于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的這種方案,意味著今后55億人除了承受高強度勞動、環境污染的痛苦,還要向發達國家交“碳排放稅”。大洋彼岸的中國,只能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迎接即將到來的血雨腥風。已成立10年之久的國家氣候變化協調小組迅速升格,成為國家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組長由原來的發改委主任升格至國務院總理。小組機制納入了國務院的29個部門的部長,接連召開國務院級別的最高會議,可謂滿負荷運轉。從這些舊日新聞中,即可感到我們的重視和緊張。
默克爾來訪前,算準了出口導向型的中國經濟,離不開廣大的歐洲市場,想讓中國人在壓力面前屈服。
但中國總理卻無比堅定,在發展權面前絲毫不讓。
中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同時將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銀行業發達的歐洲被整個拖下水,整個歐盟由盛轉衰,經濟開始走向沒落,自此,歐盟再無“改變全球秩序”的雄心和實力。
最終,默克爾就不得不低下她那傲慢的頭顱,伸出了求和的橄欖枝,并開始一點一點往中國賣核心技術……

在歐盟衰落之后,“碳排放”、“氣候大會”等關鍵詞開始掉出“熱搜”,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弱。
就在碳排放走向式微之時,中國卻接了棒,扛起了這面道德制高點的大旗。
從氣候變化成為國際性議題開始,中國就一直肯定限制碳排放的重要性,同時,我們沒有掉進美歐的預設陣地,堅持“共同但有區別”原則,認為所有國家共擔責任,但發達國家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而且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加強能力建設。
此中庸之道,既在歐美國家前維持了完美的環保形象,同時又大力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這兩頭的情誼,為我們未來的挪騰奠定了良好基礎。08年大基建之后,中國開始一系列產業升級。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我們從過去將環保單純看成發展的成本,到現在將綠色發展作為經濟轉型的著力點。與此同時,節能減排是中國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進發的一個契機。畢竟,當前我們已經走到了工業化的中期,已經有資本、有實力完成產業結構的轉型。
在特朗普在位的4年時間里,和堅決退群的美國相比,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堅定履行《巴黎協定》,展現出自信和從容,在氣候變化為代表的的全球治理體系中從邊緣走進了中心。同時對發展中國家,我們身為其中一員,也始終代表著他們的利益。
在兩邊都大加稱贊之時,我們則借此機會增加綠色技術援助,同時也送去自己的標準,開始參與主導世界碳排放的秩序結構。今天,曾經歐盟的陽謀成了我們的陽謀,在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后的十年里,中國用高超的政治智慧,抓住不同的內涵的戰略機遇期,完成了從跟跑到反超、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謀勢。
面對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我們還將按照自己的節奏堅實的走下去,接續努力,共同奮斗。只要我們團結一心,目標就不遙遠,雄心就能實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