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部署2021年經濟重點任務,其中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八大重點之一。碳中和目標將深刻影響下一步產業鏈的重構、重組和新的國際標準。

碳中和:“碳中和”(Carbon Neutral)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97年倫敦未來森林公司(現改名為碳中和公司The Carbon Neutral Co.)的商業策劃。這家公司以“碳中和”為商標,幫顧客計算出其一年之中直接或間接制造的二氧化碳,然后讓顧客選擇以植樹的方式吸收相對應的二氧化碳以達到顧客“碳中和”的目標。2006年,《新牛津美國字典》公布當年年度字匯為carbonneutral,意為碳中和。指在一個組織內,如國家、地區、部門、行業等,在一定時間內的CO2排放量與通過應用CO2去除技術的吸收量達到平衡,就是碳中和或凈零二氧化碳排放。
中國工程院杜祥琬院士提出“碳中和”有兩個公式:一為碳排放,即“能源消費碳排放=能源消耗總量×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單位化石能源碳排放系數”;二為碳匯,包括碳吸收及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碳移除。若碳排放和碳匯基本相等,即為碳中和。
碳達峰:碳排放在某一特定時期達到總量峰值,隨后進入平臺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最后進入平穩下降階段。碳達峰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前提,達峰年份、達峰時的碳排放總量以及平臺期時長決定達峰后碳中和實現的難易。
氣候變化是全球公認的人類所面臨的長期系統性風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經過大量觀測與分析,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范圍和影響深度都在逐漸增加。“碳達峰”“碳中和”則是減少全球氣候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

初步統計,截止至2020年10月,世界197個國家中已有126個提出了本世紀碳中和的目標。其中不丹和蘇里南森林覆蓋率非常高,森林覆蓋率分別為72%、93%,產生的溫室氣體均可被自然碳匯抵消,已經實現碳中和。其余地區碳中和實現目標年從2035年跨到2060年,如芬蘭為2035年;奧地利和冰島為2040年;瑞典為2045年;德國、英國、法國、韓國、加拿大等國家為2050年;中國為2060年。
經分析,目前承諾碳中和目標國家的碳排放已超過全球排放總量的48%,覆蓋全球近一半人口,國土面積占全球的42%,經濟總量占全球的53%以上,其中有40個國家的人均GDP高于世界平均值。碳中和已成為各國追求的共同目標和共同價值觀。

承諾碳中和目標的國家(△綠色部分)
承諾碳中和的高收入國家占36.5%;低收入、中低等收入和中高等收入國家均占20%左右。其中有一項有意思的發現,承諾碳中和的高等收入國家占全球高等收入國家的比例約70%,而承諾碳中和的低收入國家占全球低收入國家近90%,是四檔不同收入國家中承諾碳中和比例最高的一檔,中低等收入國家和中高等收入國家中承諾碳中和目標的比例均為51%左右。

承諾碳中和目標的國家收入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http://wdi.worldbank.org/table/WV.1,科城研究院統計整理
備注:高中低收入國家劃分結果來源于世界銀行
不同收入水平國家中承諾碳中和目標的國家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http://wdi.worldbank.org/table/WV.1,科城研究院統計整理
在全球大格局下,我國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責任,從2009年宣布的40%-45%目標,到2020年提出的碳中和目標,碳減排力度持續加碼,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低碳發展道路的決心。

2020年12月提出的新舉措與2015年6月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對比
2015年6月提交的中國國家自主貢獻 | 2020年12月宣布提高國家自主貢獻 |
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 | 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 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
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20%左右 | 非化石能源占比達25%左右 |
當前,關于“碳中和”的關注度和熱度居高不下,基本聚焦于碳中和領域的重要意義和實施路徑,部分代表性觀點如下:
?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分別在10月28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和12月15日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雄心峰會媒體吹風會上強調: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絕不是簡單地伸一伸手就能觸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腳尖就能夠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奮力向上躍起才能達到;我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特別是嚴格控制煤炭消費,包括合理控制煤電發展規模。
? 中國工程院杜祥琬院士在中國城市能源變革峰會暨第二屆分布式能源生態論壇上提出:“碳中和”目標對我國能源行業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將帶來新產業、新增長點,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全球和中國降碳的首要措施是“提能效、降能耗”。其次是提速能源替代,在能源結構中,降低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高比例發展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同時增加碳匯。
? 中國工程院賀克斌院士在中國清潔空氣政策伙伴關系(CCAPP)2020年度會議指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深度治理大氣污染、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提供強大推動力。應增強大氣污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研究者、決策者和實施者間的交流合作,以不斷完善協同治理措施策略,大力釋放減排潛力,為公眾帶來最大的環境、氣候和健康綜合效益。
? 中國工程院郝吉明院士在中國清潔空氣政策伙伴關系(CCAPP)舉辦的2020年度會議上表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愿景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高度協同,應盡快構建新一代大氣污染防治科學體系,從科學上精準感知、智能響應和靶向治理,從行動上推進三個協同,即空氣質量改善與氣候變化應對協同、PM2.5與臭氧污染治理協同以及常規與非常規污染物治理協同。
?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在9月29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介紹:中國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一個非常有力度、國際社會廣泛認可而且超出很多人預期的一個積極目標。中國從達峰到碳中和過渡期只有30年時間,而發達國家需要60年至70年的時間。中國能源消費和經濟轉型、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速度和力度,要比發達國家實現轉型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
結語:當前國際國內對碳中和問題非常重視,在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轉型過程中,面對人類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威脅,越早提出應對碳中和的舉措就會得到越快速和高效的反應,因此需要政府、社會、企業以及公眾各層面進一步提升碳中和的理解和意識,以減輕實現碳中和的壓力、降低實現碳中和的成本。
歡迎批評指正和交流探討,科城還將持續關注碳達峰和碳中和,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為推動山西能源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19日在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觀點
? 曾少軍.北京綠色奧運“碳中和”路徑探討[J].投資北京,2008(02):82-83.
? 巢清塵.國家氣候中心,“碳中和”的科學內涵及政策行動
? Change IPOC.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Adopted by Session at IPCC Plenary XXVII.2007
? Crutzen P J.Geology of mankind.Nature.2002,415(6867): 23
? Vivanco L.Uncertainties in Projections of Human-Caused Climate Warming. Science. 1997, 278(5342): 1416-1417
? Allen M R,Frame D J,Huntingford C,et al. Warming caused by cumulative carbon emissions towards the trillionth tonne.Nature. 2009, 458(7242): 1163-1166
? 專家探討碳中和背景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路徑. https://www.sohu.com/a/438944996_80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