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圣誕節周末,全球
金融市場上演驚心動魄的一幕,那就是
比特幣交易價格的劇烈震蕩:先是迅速突破27000、28000美元的整數關口,而后又大幅度跳水,讓很多參與其中的投機客“爆倉”。聯想到過去一個月來,比特幣價格持續上漲幅度超過60%,國內所謂“
幣圈”的人歡呼雀躍,普通百姓被營銷,是不是可以參與比特幣交易?“幣圈”精英吹噓的
數字貨幣時代真的來了?各國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服務,又與之有什么關系?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比特幣是數字貨幣,但僅僅是眾多數字貨幣中的一個;比特幣被一些資金追捧,并不代表著所有的數字貨幣都會被追捧。在我看來,恰恰是因為數字貨幣概念被“濫用”、市場機構發行了太多種類的數字貨幣,全球數字貨幣早就被“濫發”,其中真正有實際價值的數字貨幣并不多。因此,普通中國老百姓最好不要參與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交易,更不要參與新數字貨幣的發行。坦率講,百姓能接觸到的數字貨幣發行,基本上都是龐氏騙局,打著享受“鑄幣稅”的旗號,卻無法復制比特幣的財富故事。
其次,比特幣價格一路走高的根本原因,還是美歐日發達經濟體央行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說白了,次貸危機以后,發達經濟體一直在透支自己的國家法定貨幣信用,試圖通過發行更多的貨幣刺激消費和投資、拯救疫情沖擊下的經濟。在金融市場,由于美歐日三大央行集體印鈔票,德國、法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國債早就是負利率了——銀行可以說是哭著喊著求政府借錢啊。既然收益率這么低、股市泡沫風險又很大,全球投資機構無法聚焦歐美的金融資產,普遍面臨“資產荒”。
這種發達經濟體的“資產荒”,讓全球的金融投資者很頭疼。于是乎,比特幣雖然不是真正的貨幣,也不可能取代法定貨幣,但是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多有錢人都想“收藏”一個,致使比特幣成為一個值得“長期炒作”的資產,因而近期受到市場熱捧。舉個未必恰當的例子,現在購買比特幣的投資者,有點類似于在購買一個當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并作為“收藏品”可以四處炫耀。雖然這個畫家還在創作,就像比特幣還在不斷增加,但是畫家的知名度很高,未來能提供給市場的收藏品數量相對可控。在這個意義上如果用專業術語表述,比特幣已經不具備貨幣屬性,而是擁有資產屬性,具有類似于紙黃金、藝術品的收藏價值,是加密數字虛擬收藏品。
既然是資產屬性的“數字收藏品”,比特幣的交易價格必然無法與實體經濟相聯系,從而十分便于投機客進行炒作。說白了,經濟周期、市場周期、庫存周期、突發疫情等等這些實體經濟的情況,跟比特幣的交易價格沒多大關系,最多也就是跟市場上的錢多錢少有關系——這也就是為什么圍繞著比特幣的市場傳言特別多,普通老百姓經常被各種“幣圈”的暴富故事所營銷,很多人幻想著靠比特幣一夜暴富,結果財富卻被蒸發。
那么,加密的數字貨幣真的沒有未來嗎?當然不是。中國央行就已經正式發行我國的數字貨幣,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數字金融時代。世界上也已經有很多加密數字貨幣每天都在直接服務跨境結算、清算,進而提升了跨境貿易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特別是對中小貿易商有利,中國在這一點上是直接受益者。正是看到這一點,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例如瑞士、新加坡等,都在積極研究金融監管如何規范數字貨幣的發行與交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比特幣的財富故事已經進入虛擬炒作階段,數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時代才剛剛來臨。我國中小貿易商數量多、跨境金融結算服務需求大,未來跨境產能和資本布局需要的金融服務潛力更大。因此,充分利用加密數字貨幣的技術公信力,制衡現有被美元壟斷的世界金融貨幣格局,符合我們的利益。從政策推進角度講,應鼓勵東南沿海,特別是
浙江寧波、
福建泉州等中小外貿企業集聚、民間金融活躍的城市,允許民營機構發行加密數字貨幣,由監管機構頒發正式牌照,規范服務內容,配合央行的數字貨幣,參與全球數字貨幣競爭,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的數字金融發展,讓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作者是甬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