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時間5月4日上午,國內最早的區塊鏈+AI項目——深腦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發布全球首款AI礦機計劃,即5月中旬官網預售,6月上線AI訓練網絡的測試網。
消息一出,吸引不少眼球,但人們心中不免疑惑。DBC(深腦鏈)的AI+區塊鏈究竟是概念炒作的強湊CP還是改變世界的雙驅引擎?
我們知道,區塊鏈、AI無疑是當前熱錢追逐的兩大風口,兩者均屬于熊彼特所說的“破壞式創新”。

區塊鏈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去中介的、去信任的、自由匿名的價值傳輸,將重構1500年以來形成的由銀行、股份制公司、復式簿記法組成的現代社會架構的基礎。
而由卷積神經網絡、大數據、NPU芯片組成的AI技術,有可能在未來將人類從繁重的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得儒家追求的“君子不器”、馬克思設想的上午漁夫下午哲學家等社會理想真正具有化作現實的可能。
快播王欣出獄之后在微博貼了一張技術架構圖尋覓同道,他認為區塊鏈+AGI是人類通往自由世界的終極解決方案。
但無論AI與區塊鏈都處在技術發展的“新石器時期”,充滿無限可能但又非常原始而弱小,大規模商用面臨著外界難以想象的困難。
隨著機器人索菲亞參加聯合國會議對答如流,谷歌Alpha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等事件的發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肯定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BAT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AI藍圖,國家更是將“人工智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未來戰略規劃中。

有研究機構表明,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2697.3億元,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將企業平均盈利能力提高38%,目前人工智能的投資總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
如此美好的前景自是讓不少極客、資本興奮不已,但AI背后的高成本卻成了制約其快速發展和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重要因素。
“單個AlphaGo系統的價格就有2500萬美元,要用到1920個CPU和280個GPU,僅僅一個AlphaGo游戲的花費就有3000美元,全部人工智能應用成本的10%-30%是計算硬件成本”,業內資深專家曾在分享會上提到。
“目前廣泛用在人工智能領域的NVIDA芯片,4核的2萬美金,8核的4萬美金,128GPU集群基本在100萬-200萬美金左右”,深腦鏈CAO(首席人工智能官)王冬巖在接受烯財經采訪時指出,“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這類GPU人工智能芯片,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每年可能會提高5-10倍的性能,這樣的算力成本對很多企業來說都太高”。
而除了算力以外,數據本身的成本也極高。
王冬巖回憶說,“2008年在思科供職時,思科一年僅靠數據挖掘業務的收益就達10億美金”。沒有原生數據的公司或者初創團隊想要開展AI業務,其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而且即使你有足夠的資金去買BAT也未必見得會賣(當然不排除如思科這種第三方數據挖掘公司),因為這涉及商業機密也即數據隱私問題。
與此同時,基于POW算法的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區塊鏈項目因造成大量的能源和算力浪費飽受詬病。以比特幣為例,當前全網算力29.94 EH/s,只重復運算特定的哈希函數競爭記賬權而無其它用處。
同樣的,大多數區塊鏈項目公開透明的結構化數據只是靜靜地躺在鏈上,最多的應用場景也就是數字資產機構投資者查詢相關代幣的場外籌碼分布。
算力和數據是AI項目心中的痛,而算力浪費和數據閑置卻是區塊鏈項目骨子里的病。
“一方是數據、算力需求方,一方是分散算力和存儲空間提供方,我們提供一條鏈打通彼此,我們做AI領域的Uber”,王冬巖介紹說,“DBC將打造AI分布式網絡,未來AI網絡節點不像現在高度集中化,比如集中在美的,蘇寧或其他BAT級公司的中心化服務器上,而是分散在個人設備,中心企業設備或類似現有礦場的大設備群里。這樣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各級企業算力成本問題,同時提供算力的分散節點均可獲得DBC代幣獎勵”。

“深腦鏈AI礦機是深腦鏈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參與者來說,接入深腦鏈主網,通過AI礦機“挖礦”,不僅可以獲DBC獎勵,同時也可用較低的成本進行AI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模型訓練;對于深腦鏈整個AI生態來說,可以聚集更多分散的AI算力,這不僅幫助AI企業節約算力成本,同時隨著參與節點的增加,深腦鏈的生態價值會越來越強,這樣生態里的所有參與者又可以共享這個生態…”王冬巖補充道。
盡管DBC這種“貢獻算力得代幣獎勵”的經濟系統設計在眾多區塊鏈項目里比較老套和常規,但在王冬巖看來這足以顛覆現有的AI網絡,“要知道我們自己建AI網絡至少需要2-3月時間,而除了剛才提到的GPU高額成本外,還有空調散熱,電費等維護費長期下來不得了,但試想如果你不買設備自己搭建,而在DBC上租,那肯定節省不少,至少70%成本節省下來了…”。
而對于數據隱私保護,DBC的做法是通過智能合約能將數據擁有方和使用方通過數據的物理隔離來實現隱私保護。
事實上,區塊鏈+AI領域,遠不止DBC一個玩家, 從去年到今年已有多路玩家陸續入場。
比如:前不久上線的Cortex也是國內一個區塊鏈+AI項目,并成為首批兩個進入Cryptic Labs的孵化項目之一,由Cryptic Labs負責人、圖靈獎獲得者Professor Whitfield Diffie擔任項目學術顧問。
Cortex的核心是打造一個升級版的以太坊,以提供運行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所需的算力。同時,他們希望通過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對AI算法或模型進行準確度評估,推進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年初美國一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ObEN獲軟銀、騰訊等多方巨頭投入,據介紹ObEN將區塊鏈技術底層運用在開發個人虛擬形象,并具有唯一性, 使成為網絡空間的個人助手,協助管理個人社交,管理任務等。
另一個OpenCog的創始團隊開發的SingularityNET(奇點網絡)被認為是真正的區塊鏈+AI項目, 也創下了60秒ICO募資2.35億的速度。
據介紹,OpenCog是一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研發了近10年的公司,美國國防部、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英特爾、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華為等都是它的客戶。
SingularityNET計劃利用區塊鏈技術,將AI轉化為一種服務,通過代幣激勵讓更多的人在他們的網絡和平臺上發布自己的人工智能服務,實現AI服務間的數據交流,構建分布式的AI交易市場,使AI項目團隊從中獲利。
相較而言,毫無疑問的是DBC確實抓住了AI算力成本高的軟肋,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數據隱私的顧慮,同時有著植根AI行業較深的經驗,團隊也多AI領域專家,這是優勢。
但其存在的問題也較為明顯:那就是如何吸引AI廠商加入這個DBC共享生態活躍社區?如何增強自身壁壘避免BAT級巨頭和Cortex優質同行加入而不被逐漸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