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加速到來,相關核心技術也在匹配落地。
近日舉行的2020首屆粵港澳大灣區
區塊鏈產業應用研討會暨
廣東省金創區塊鏈研究院成立大會上,經濟學家、數字資產研究院(CIDA)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指出,在數字經濟誕生的60年中,經歷了五個根本性階段:以計算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主導的時期;以大數據、云計算、AI全方位與數字經濟結合的階段;以芯片制造、算力革命、開源運動介入數字經濟的階段;數字經濟與
數字貨幣、數字
金融全面結合的階段;確認區塊鏈成為數字經濟成為基礎結構的階段。
他強調,在這其中,每個階段之間并不是簡單遞延關系,而是互有交叉作用。自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到今天,數字經濟已形成了相當完備的體系構造。
據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統計,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5.8萬億元,占中國當年GDP的36.2%。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光纖網絡占比93.1%,位列全球比例第一;移動互聯網接入數據流量高達1220億GB,同列全球第一。
從全球范圍來看,2019年數字經濟規模最大的五個國家分別為美國、中國、德國、日本和英國,數字經濟規模占全球主要47個經濟體數字經濟總量的78.1%。
一種以新興技術為依托,彼此之間融會貫通改變各行各業的時代正在到來。在這其中,進入公眾視野最晚的
區塊鏈技術也開始日益發揮出更多效用,并獲得了投資市場的高關注度。
中國科學院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金創區塊鏈研究院理事&名譽院長劉世平在演講中援引統計數據說道,目前在全國四大區域中,珠三角聚集區的區塊鏈產業聚集度僅次于環渤海聚集區。在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卻絲毫沒有影響到相關企業的投融資進展。據統計,2020上半年初創期類投資占比最高,其中天使輪占比32%,投資力度較2019年明顯增多。
目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類機構的帶領下也已經走進產業應用過程中,比如電子證照、金融保險、物流溯源、禽類養殖防疫等領域。
劉世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行業特性來看,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對于區塊鏈的應用需求相對更大。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在區塊鏈技術成熟度、法律法規和標準層面都不能缺席,才能讓技術發揮更好的效用。
他續稱,公鏈和私鏈本身的技術成熟度很重要;同時,比如電子類認證應用,如果沒有法律法規的規范,即使得到了確權也會面臨公信力不足的問題,只有得到法律法規的認可,技術落地才能更快。在標準層面,需要進行統一建設,否則就容易出現對技術投入的浪費。
他向記者指出,對于需要落地的行業來說,需要有兩個門檻:對自己所在行業和應用要十分清晰;充分了解區塊鏈的優劣勢,并對技術為產業是否能帶來更好效益有基本的判斷。
“關鍵的問題在于,企業面臨什么問題,現有技術是否能夠解決。如果可以解決,那么區塊鏈技術的介入是否可以幫助更低成本高效地解決,判斷過后才可以考慮應用。”他分析道。
根據劉世平的判斷,在如今已經較好落地的金融產業應用之外,接下來在電信、公安、教育等領域,都將有區塊鏈技術落地爆發的潛質。
在活動當天,劉世平介紹道,廣東省金創區塊鏈研究院將著重在科學理論服務社會的最后一公里上,深度整合“產學研融用金”等資源深入研究和發展,會上還提出了在該研究院架構下的智鏈生態平臺。按照定位,智鏈平臺將開放面向全球區塊鏈企業及應用,構建一套安全可控的區塊鏈公共服務生態與基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