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自從
比特幣、
以太坊的相繼誕生,以及
區塊鏈技術的逐步升溫,智能合約一詞便開始頻繁的出現在
金融和科技媒體之中。智能合約是1994年由密碼學家尼克薩博(Nick Szabo)最先提出的理念,幾乎與互聯網同齡。根據Nick Szabo的定義:智能合約是指能夠自動執行合約條款的計算機程序。
傳統意義上的合約的生命周期一般包含:各方協商、簽名記錄、條款執行三個階段,智能合約也類似。但是在
區塊鏈技術出現之前,單臺計算機難以提供安全可靠的簽名記錄和條款執行服務,所以智能合約也一直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出現后,其多方存儲、多方計算、規則透明、不可篡改等特性,恰好為智能合約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記錄載體和執行環境。
與普通的計算機程序不同,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必須同時具備兩種性質:確定性和可終止性。
區塊鏈是一個通過多方存儲、多方計算的方式來實現數據不可篡改、計算結果可信的分布式系統。智能合約會在區塊鏈網絡的多個節點中運行。如果一個智能合約是非確定性的,那么不同節點運行的結果就可能不一致,從而導致共識無法達成,網絡陷入停滯;如果智能合約是永不停止的,那么節點將耗費無窮多的時間和資源去運行合約,同樣導致網絡進入停滯狀態。這就涉及到了兩個有趣的話題,下面我們分別來探討一下確定性和可終止性問題(停機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