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讓人們對其充滿期待,但這項技術仍然存在著
能源消耗,隱私性差的漏洞。目前無論國內國外,對于區塊鏈的研究如火如荼,但是對于區塊鏈的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研究的重點大部分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比如區塊鏈的數據結構、分布架構、隱私保護、共識機制、安全性等方面,對于區塊鏈的具體應用所做研究較少。因此,區塊鏈領域的研究者應該拓寬研究的范圍,關注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形成科學的學術研究體系和團隊。區塊鏈的教育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不僅需要用到計算機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深刻的數學理論奠定其基礎,另外,區塊鏈最終的是需要落地應用。這就需要區塊鏈方面的人才掌握各方面的知識,關系到區塊鏈培養的學科需要包括計算機、數學、經濟、管理等。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也有類似的問題。
如何在高校盡快培養跨學科的復合型區塊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人才,滿足社會的迫切需求,是一個艱巨的挑戰。立即成立專門的區塊鏈學院或者設立相關專業如果來不及的話,建議可以分兩步進行:
1、在全校范圍內進行頂層設計,設計整體的課程體系,在不同的學院開設不同的課程互為補充,學生可以作為第二學位進行跨專業選課。
2、時機成熟時再成立專門的學院或者專業。
面向產業對
區塊鏈技術人才的需求,高校區塊鏈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知識、區塊鏈技術基本理論和
區塊鏈項目開發方法,具有區塊鏈系統設計與實現能力、區塊鏈項目管理與實施能力,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和信息搜索分析的職業素質,具備在未來成為區塊鏈行業骨干,在區塊鏈項目系統設計開發、區塊鏈項目管理、區塊鏈系統服務等領域發揮創新紐帶作用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李健,
北京工業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長城學者,加拿大溫莎大學訪問學者,
長沙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專家庫專家。從事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區塊鏈技術與應用、
金融科技、物流與
供應鏈管理、應急管理。在主流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由Springer 出版英文專著 2 部。博士學位論文獲2010 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青年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兼任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
聯盟區塊鏈專委會專家委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安全防護與應急管理專業委員會總干事、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監事會監事;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虛擬商務研究室兼職研究員。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著作獎三等獎1項,獲
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入選2018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