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宋光輝
馬云在外灘金融峰會的一席講話,激起千尺浪。依舊的表達欲望強烈、依舊的語出驚人,依舊的犀利俏皮,馬云多年的演講功力果然不是蓋的。在一個眾多金融監管領導與金融家參加的峰會:
馬云先是批評監管落后,巴塞爾協議無效且有害,
再指出中國金融沒有系統(即不成體系),
然后是貶低銀行是當鋪,
后面再發表了監管跟不上形勢發展,
還有關于數字貨幣等方面的觀點。
真的指哪打哪,有如朋友閑談,好不過癮。
馬云的講話,我作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員是不認同的。雖然說言多必失,觀點多了有對有錯,實屬正常。我更為在意的是馬云的講話,不合時宜,而且很多批評充滿了對金融的無知與傲慢!這種無知與傲慢,我不能接受。
這就好比我去參加一個淘寶組織的電商大會,在會上發表一些諸如
“電子商務過度發展影響線下實體店鋪經營致眾多業主破產,很多淘寶商家創造新無力假冒來勁,淘寶監管無力導致假貨遍地橫行”的觀點。
先不論這些觀點正確與否,單就在這種場合而言,這些言語本身就是一種欠揍的行為。如果我再加上一些“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只能做做應用層面的創新,IT行業沒有核心技術,依賴于國外系統或是開源軟件,屬于無根之草“的觀點,那更是得罪天下一大片了。

下面我們對于馬云的觀點做點具體討論。本來呢,馬云作為一個非金融專業人士,對于其觀點,我是不應該吹毛求疵的。但是馬云既然稱自己的講話是“非專業人士的專業觀點”。從馬云的俏皮抖機靈的風格來講,這個話是不是有暗含專業人士的觀點不專業的意思呢?當然這有點過度解讀了。
既然自稱專業觀點,那當然就可以也應該接受專業性的高要求和更為嚴苛的評價了。
首先是“無知”!
對于巴塞爾協議的評論,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金融監管尋求的是“服務實體經濟與保護投資者的平衡”。
一味控制風險,不利于服務實體經濟,不對。
一味不顧風險,導致投資者利用受到損害,也不對。
巴塞爾協議的內容非常豐富,此處無法展開。巴塞爾協議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資本充足率,就是商業銀行必須為持有的風險資產,提供相應的資本金。其目就是讓銀行股東提供的資本金,來保護普通儲戶的。銀行面向大眾吸收存款,且對大眾存款具有“剛性兌付”的法定義務。
如果不對股東的資本金做出要求,股東能夠“空手套白狼”,那么“剛性兌付”就是虛假承諾。這與普通企業開出空頭支票有何區別?我到淘寶開個店,你還要先扣我的貨款,怕我卷款而跑呢。
巴塞爾協議當然存在問題,無法做到盡善盡美。自上世紀80年代推出以后,幾次改版,不斷修正,以試圖跟上金融體系發展的新形勢。按照互聯網的說法,就是在“不斷迭代”。同樣是人造之物,為何對于軟件與政策,要厚此薄彼呢?
更為關鍵的是,馬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巴塞爾協議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如果只是發表觀點,當然是馬云個人的言論自由,但是馬云卻在發表“專業觀點”!而且馬云當前的地位,很多觀點會有重大的影響,可謂金口玉言,能不慎重嗎?
根據馬云講話后面的內容,馬云是不認可的商業銀行的能力的,也不認可當前的金融體系,是希望更多金融創新的。馬云之前還曾提到過要改變銀行或甚至要革掉銀行的命的。
而巴塞爾協議正是革掉銀行的命的重要政策,從而成為諸多金融創新的推動力量。巴塞爾協議通過限制商業銀行的杠桿率,讓商業銀行的擴張受到限制,從而革掉了商業銀行的命。美國自巴塞爾協議推出以來,資產證券化發展迅速、投資銀行崛起、股市繁榮、創投活躍。這些事件,不能夠是僅僅理解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而是存在著因果關系。
馬云是個商人,經商是其專業,馬云發表的關于商業上的觀點,絕對屬于專業觀點。馬云對于彼得林奇的“競爭有害企業健康”應該心有戚戚焉。阿里做出的很多所有獲取流量的投資,無非也就是想要限制互聯網領域特定行業的競爭,以謀得壟斷利潤。
從競爭的角度,各類創新金融,與商業銀行存在競爭關系:
限制商業銀行的巴塞爾協議,恰恰是實現馬云所希望達到的諸多目標的有效手段。
要真從專業的角度來講,中國這些年的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不是實施巴塞爾協議引起的問題,而是巴塞爾協議執行不到位的問題。商業銀行通過“剛性兌付、資金池”等違規操作的銀行理財業務,變相突破了巴塞爾協議的資本約束。補上漏洞,先是宏觀審慎監管,后是“資管新規”,補上了這個漏洞。
其次是“傲慢”!
馬云的講話,對于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過度自信,以及對于金融企業風險管理能力的輕視。傲慢的部分原因當然是無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功!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時代。
中國很多時候講究話語權,尤其是在“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非硬核科技領域。中國文化中存在著“人微言輕”的現像,其對應的一面就是“語因人對”。觀點對錯,有的時候不是因為觀點是什么,而是因為講出觀點的是什么人。
從我自已的面對內心的誠實評價來講,或許是我自已的傲慢,我認為,由于術業有專攻,馬云對于金融的理解,和我還是有一點差距的。當然,我對賺錢的認知和把握,連馬云的一根毛都比不上。
馬云的金融比我們做的成功,比所有金融行業的人都成功。這才給了馬云做“專業評論”的底氣。這也正應了“金融講究的是實力,而不是專業”的普遍規律。在絕對實力面前,專業算個屁!

據說前蘇聯總統赫魯曉夫特別喜歡評論藝術,而且很喜歡對藝術家的創作進行微觀指點,也是一個微操達人。有部下曾經委婉的規勸其少發表點藝術領域的專業觀點,以免“出丑”。赫魯曉夫倒是直率的可愛:
“我當普通老百姓的時候,你們說我不懂藝術,我當州長的時候,你們還說我不懂藝術,我現在都當了蘇聯聯席部長會議主席了,難道還不懂藝術嗎?”
因為自身的成功,尊重實力,忽視術業有專攻,輕視專業人士。這是典型的傲慢,是成功人士的通病。這種傲慢,也是中國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難以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單就馬云講話的具體內容。馬云貶低商業銀行為當鋪,認為商業銀行過度依賴于抵押品,這體現了不尊重對手的一種傲慢。我看到微信圈里,很多商業銀行的朋友對此觀點,尤其耿耿與懷。
當前中國金融最難的就是中小企業融資。商業銀行在響應國家號召以及求得自身發展的情況下,做出有益的嘗試。但是由于沒有抵押品,加之中國信用體系的不健全,這些嘗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對于做出這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嘗試的商業銀行,如平安銀行、民生銀行等,我們應該給予理解與尊重,而不是嘲笑與貶低。
正如IT行業的一句名言:“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覺得商業銀行不行的,你可以自己上。作者也一直批評商業銀行的“重抵押與擔保,輕現金流分析”的操作模式,也一直有推廣結構化金融技術。但是苦于自身沒有實力,難以將理念與技術付諸實際行動。
螞蟻金服是有這個實力的,至少做個幾百億元上千億元,還是可以做的。沒有金融牌照?通過螞蟻金服下設的小額貸款公司,是可以合法放貸給中小微企業的。
還有一個創新,是可以成立信托計劃,螞蟻金服先購買信托計劃,然后通過信托也可以合法合規將資金放貸給中小微企業的。這不但合法合規,而且國家還大力支持。
對于缺乏有效抵押品的中小企業,螞蟻金服有這么做了嗎?螞蟻金服有愿意承擔風險,去做些利國利民且高難度的事情了嗎?我知道螞蟻金服是有個小額貸款公司的,但是基本發放的都是針對個人的小額的消費貸。
這些小額分散的消費貸,其風險相比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在國外的金融認知體系里,這類小額分散的消費貸,屬于“標準化融資”,是金融機構能夠批量處理,不需要特別金融能力的業務。
恕我直言,馬云旗下的這些消費貸業務,雖然能夠為企業帶來豐厚利潤,幾乎沒有為社會做出有效貢獻。原因倒不是因為消費貸本身有什么問題。而是這些消費貸的規模太小、期限太短了。金融的核心作用是跨期的資源配置。這類消費貸無法做到。
真正的消費貸,是讓那些原本沒有能力消費,但是未來能夠實現收入增長的人群當期可以消費。這種消費貸,能夠提升社會福利。比如作者畢業時,身無分文,想來場旅行,卻是“有時間的時候卻沒有錢”。而情境已過,現在雖然有錢了,卻沒有畢業旅行的心境了。如果能在我畢業的時候,能夠向馬云低息借得一萬兩萬,在我畢業五年后收入提高之后償還,該有多好呀。
而現在的這些短期限的消費貸呢?期限是一年,半年甚至更短。這么短的時間里,貸款人的收入能有多大提高呢?這種消費貸就是起到誘導消費,利用人的急于享受的非理性,把半年之后的消費提前到當前。消費福利難有改善,何況利息還不低。
馬云認為未來的金融風險管理依賴于大數據,這既是一種無知,也在無意中透露出來一種傲慢,對于自身獲取大數據的能力的傲慢,對于自身掌握了大數據而獲得的實力的傲慢。

無知是指金融風險管理即不靠抵押品,也不靠大數據,或者說金融風險管理既靠抵押品,也靠大數據。無論抵押品,還是大數據,都是金融風險管理的一種手段。金融風險管理真正可以依靠的,最終只能誠信而專業即德才兼備的金融勞動者。
如有可靠的抵押品卻棄而不用,這是一種驕傲或矯情。中國當前金融體系中存在著巨量的房地產。這是非常寶貴的可以用于有效進行風險管理的抵押品,如何盤活這么些抵押品是金融行業的重要問題。
國外有房屋權益貸款,
國內則有泛華金融等機構的房抵貸。
房屋持有人則借有銀行抵押貸款的同時,有超額的權益,可以進行二押,獲得貸款。
至于大數據,按照知識工程學,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再到智慧,再到真理,還有很長的路徑。實現這中間的路徑,需要的是人才或是勞動者!
第谷每天夜觀天象,細致記錄,形成數據。而開普勒從中獲取信息,并且總結出行星運行的規律,提練知識。牛頓則通過其思考、頓悟、求索,最后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一切天體運行的現像,達到智慧,甚至逼近真理。沒有專業勞動者的思考求索,記錄的數據再多,也沒有價值。
講到商業管理的時候,身為成功企業家的馬云曾經有觀點認為,由于商業決策及人性的的復雜性,任何數據和模型都無法取代企業家的直覺與主觀判斷,何以在同樣復雜的金融決策方面,數據和模型就能夠取代金融家的直覺與主觀判斷?如果,我說螞蟻金服不需要CEO,也不需要董事會,只要依靠數據、模型加上人工智能就可以了,這不是一種傲慢,又是什么!
孔子問人不問馬,而當前呢,對于大數據是保護與愛惜,對于勞動者呢,則是“996”。當前很多觀點將大數據視為一種資產,對于大數據的過度重視,相對而言就是對金融行業的勞動者或人才的輕視與傲慢。
當然也有為了中國金融向好發展的一片好意
無庸置疑,馬云是熱愛中國的,也是熱愛中國經濟與金融的,馬云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獲得的東西,遠超過其他人。馬云的很多批評是“愛之深,責之切”吧。
對于馬云以及螞蟻金服,我是沒有成見的。很多年前,作者非常支持余額寶等金融創新方面的開拓。在當時有銀行攻擊余額寶是提高了資金成本的時候,也寫過文章,為余額寶辨護。我一直認為,余額寶提高了資金成本是一種無稽之談,也是一種欲加之罪。余額寶除了自身收取的千幾的費用,其余的都由用戶獲得了,而這本來就是用戶應得的。
然而,或許是成功之后的膨脹,事情發生變化了。
大家有印象的,應該還記得在2017年前后,由于支付寶在第三方支付領域的過度成功,影響了行業的生態。央行曾經出文進行治理。當時馬云發出不當言論,提出,打敗我們的是一張紙!被媒體大為報道,廣為流傳!從這點來講,馬云當前的這種無知與傲慢,早有苗頭。
當時作者就想寫一篇文章,進行批評。一個用以規范市場運行秩序的政策,蓋著國家行政部門的公章,體現國家意志而代表大眾利益,屬于法律法規一部分的重要事物,居然被當作一張紙!這種對規則和大眾利益的輕視,屬于對權力的傲慢。這種傲慢,引起的后果可能是致命的。
我對螞蟻金服的態度轉變,從支持到批評,不是我變了,作者還是叨絲一個,而是螞蟻金服變了,從打破銀行壟斷推動金融創新,到自身希望獲得壟斷收益,固步自封,事物發生了變化了。
我的本文的偏激以及過于苛責的批評,也算是一種“愛之深而責之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