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榮格財經文章《token到底屬于什么?股權?債權?還是期權?》討論了關于token的性質。文中對于token的性質判斷的方向,按照著名學者金巖石老師的說法,“通證,是區塊鏈的‘局部貨幣’。”這是圍繞其滿足貨幣屬性的幾個特點而言,但是事實上,“token”這個概念的內涵比“貨幣”這個概念要大,因此最終要判斷token的性質,還是一個比較難的事情。
如果你要問,那token到底是個啥?筆者不能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其實,這件事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在區塊鏈的圈子里吵翻天了。

01
token到底是啥已經吵翻天
最近,美國監管部門怎么看怎么覺得ICO發行的token是證券,隨后,以太坊的高管表示,token不是證券,不信咱們問律師!人家美國人就是講法律,開撕前都要拿律師鎮一下。問題是,律師怎么能判斷token是不是證券呢?在此前的法律體系中,作為一個新生事物,token的發行和監管還是一個空白。所以律師說的能算數?監管部門一看,喲呵?拿律師嚇唬我,組團來研究!于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聯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討論,token到底是個啥玩意!隨后,5月7日討論了一天,什么結果也沒有。
別覺得美國監管部門吵得人腦,單從這個事件而言,以太坊如果一旦被認定為證券,那未經注冊就發行的加密貨幣或使相關人等入獄,數字貨幣交易所也將面臨巨額罰款。而為避免進一步違反證券法規,他們只能將此幣種下架,對該加密貨幣的價格將是巨大的打擊。而以后滿世界ICO的現象,將不復存在。
關于token到底是什么的性質判斷,最終是要落地于監管的責權劃分,這是從法律的程序正義來考慮的。如果我們從法律的實質正義來考慮的話,似乎這樣的考慮,會有些多余。因為實質正義追求的,監管目的在于讓行業健康發展,杜絕欺詐等不良行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我們似乎可以暫時放下對于token的性質的判斷,不要糾纏這個問題,而要去看到目前token發布的模式中,更為深刻的很多內容。
事實上,加密貨幣出現以后,美國的監管沖動就一直沒消停過。首先是比特幣,但是比特幣的監管,美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都是老虎咬天無從下手,對于比特幣這個打不死的絕世小強,他們恨得只想把創始人中本聰拉出來打一頓,但現實是,不光比特幣監管無從下手,連中本聰到底是誰,也都不知道,只能仰天長嘆,十分尷尬。
而ICO詐騙出現以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終于有了一個可以對付的主體——以太坊!早在2016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以太坊的重大失敗進行調查后,去年7月對ICO發出了警告——以太坊在非法發行證券。今年2月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SEC主席對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報告說:“我相信我見過的所有ICO都是證券。”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之所以一再強調ICO是證券,不是為了學術探討,而是需要給自己能夠觸及對于ICO的監管,達成一個橋梁。但是很明顯,以太坊不是那么看的。所以這個口水官司預計還會扯皮扯很久。
02
不得不說的關于ICO模式的隱患
要說ICO最直接的隱患,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一個可以瞬間融資上億的工具,居然沒有政府監管,這不是騙子們的天堂嗎?不法分子可以輕松通過ICO募集到多達上億的資金,然后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樣的情況哪個國家可以接受?但很多國家出于法律的程序問題,監管機構發現自己很難以現有法規對其進行監管。對啊,監管要有依據,你沒有依據怎么監管呢?誰來監管?憑什么監管?

相比之下,中國政府聰明多了,跟你們這幫小爬蟲咬文嚼字矯情個什么勁,我說ICO不合法,一刀切,不許玩了。于是中國政府控制住了本土ICO的發行,但是并不能阻止ICO蔓延的趨勢。國內不讓做,就到國外去,直叫中國政府干瞪眼,于是各種空氣幣蔓延依舊屢禁不止,而且場面愈演愈烈,連廣場舞的大媽都開始參與了進來!
給詐騙提供工具這個只是隱患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加密貨幣這個工具而言,點對點的直接結算,可以繞過銀行,繞過海關,繞過許多監管途徑。這給洗黑錢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并且讓監管的難度也變得很。此前,中國就出現過線上賭博的棋牌娛樂工具,通過比特幣洗黑錢的案例。如果ICO遍地都是,會導致洗錢以后追臟的難度非常大。
總之,ICO這個工具,給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鋒利的雙刃劍。ICO在給騙子,給洗黑錢的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
于是乎,我們需要考慮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個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呢?
token的本質,是一個證明了一系列權力的通行的憑證,它讓很多本來不具備流通屬性的內容,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實現了可以流通的功能,這樣的一個功能本來很好。但是綜前所述,它現在發行的模式,帶來的問題更大,其最核心的問題,就在于監管的問題。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嘗試討論一些token的新的模式,讓監管的困難降低,然后縮小投資者的風險,以及最后能讓行業能夠健康發展呢?
03
STO模式和IDO模式的探索
在四月的時候,加拿大證券交易所(CSE)宣布,將推出一個基于以太坊區塊鏈的token清算和結算平臺,在平臺上,公司可以通過token募集資金。CSE公告說,使用這個區塊鏈平臺的公司能夠向投資者通過證券代幣發行(STO)的方式來募集資金。通過CSE平臺發行代幣的公司將受到相應的證券委員會的全面監管。CSE將他們設計的STO成為ICO的替代品,因為他們認為ICO不受監管。他們的公告提到,該平臺將同時服務于“大型的成熟企業”以及“那些首次進入公開資本市場的初創公司的創業者們”。CSE還和區塊鏈項目公司Kabuni Technologies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他們將成為首家發行STO的公司。首先Kabuni必須向卑詩證券委員會遞交招股書。一旦通過,Kabuni發行的STO將成為首個在得到公認的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代幣化證券。
關于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的模式,說起來似乎玄乎,其實道理很簡單。ICO大家可以理解成此前我們股票市場想要提倡的注冊制。誰的公司想上市,登個記,然后就可以上市了。ICO也一樣,誰想發幣,做個白皮書就可以去發了。這樣的方式當然不靠譜。而STO和現在中國股票市場的審核制相似,由中心化的交易所來監督管理,考核是否具備發幣的資格,并參與其中。
這里我們需要看到,雖然從邏輯來看,依然沒有辦法說token是證券,但是要做STO的模式,完全是可以設立新的機構去監管的,所以STO是一個非常值得一看的模式。
這個模式雖然不能完全保證不出問題,但是至少出了問題,還有追責的路徑,這相較于此前的ICO模式,是一個重要的進步。需要知道,政府會打壓ICO,是因為監管無法觸及,而有條件可以觸及了,就會開始慢慢支持發token這樣的模式的發展,整個行業才有上下同一協作發展的機會。
而另外一個模式,IDO的模式,則更有互聯網精神一些。所謂IDO模式,投資者可以通過做項目方發布的任務來獲得免費token。比如,某人去健身房健身,可以獲得健身房發布的token,然后健身越多,效果越好,你可以獲得更多的token,然后這個token可以拿去請你心儀的美女教練,而如果你去拉更多朋友來參與健身,可以獲得更多的token。
IDO的模式既沒有法律風險,也不像ICO一樣充滿暴利血腥。對項目方來說,來做任務的人會基于對項目的認同,將個人時間和資源置換為token,并且因為持幣,他們會成為這個項目或者社群的建設者。而低門檻的方式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多用戶。
這樣的模式說穿以后,其實可以看作一個典型的積分制度,而由于需要把人們參與的整個過程記錄下來,需要加入區塊鏈技術。

04
我們應該如何看未來的方向和變化?
關于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如果最誘人的地方莫過于ICO發幣。而STO的方式,既可以滿足監管,又可以滿足發幣,是ICO的一個進步。但是,這樣的方式是否真的在細節上能夠保證監管呢?我們不得而知。回看ICO的隱患,脫離了監管,給市場更多制造違法機會,但其依然很誘人,不管是發行的,還是購買的。也許,我們不該去糾結token到底是不是證券,而是需要我們正視一個問題。
區塊鏈之所以會產生,就是因為對于人性中的不信任,對欺騙的警惕!正如我們會給家里上鎖,是為了防賊,是因為對外界的不信任。所以,在發展這一過程,我們每一步都要正視人性之惡。正如王陽明在天泉論道時說的,“為善去惡是格物”。
未來預計相關的法規,會以STO這樣的相應的模式為主要核心的方式,總之,政府會逐漸滲入到可以監管數字貨幣發行的環節當中,不管是監管的方式,當然,ICO一定還會存在,但是隨著騙子們越來越多,人們都學精了,ICO會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IDO的方式雖然看起來不錯,但是其弱化融資的方式,必然會使人們失去一定的興趣,這個模式應不會發展太大。
相信我,在區塊鏈里,最大的共識機制,一定是為了賺錢,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