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超級節點,還是“區塊生產者”
突然間,“超級節點”成為熱詞,越來越多的團隊加入了EOS的超級節點競選。(也有項目「借鑒」EOS的超級節點設計。)
EOS超級節點競選熱鬧,EOS是最大贏家,它的生態中突然涌入了很多重量級的玩家。這些玩家又可能進一步推動EOS成為可能最受歡迎的下一代基礎公鏈。
沒有做太多的資料調查,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個用“超級節點”(Supernode)的這個說法的絕對是營銷天才。
在EOS.io項目網站上,我發現它用的還是之前的詞匯:Block Producer (BP),區塊生產者。

資料:Block.one公司關于區塊生產者的聲明 https://medium.com/block-one/statement-on-block-producers-6158d4ad1463
EOS采用的是所謂的委托權益證明共識(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在這種共識機制中,有一種重要的角色是所謂的「見證人」(witness ),被投票選出來的見證人是允許生成和廣播區塊的權威。
區塊生產者(BP)可能是見證人更準確的說法,它明確表明了,這些節點的任務是生成區塊鏈上的新區塊。
區塊生產者節點,固然對整個區塊鏈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也能從自身的生產服務中獲得收益回報,但超級節點給人的想象是,它可能對整個EOS生態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某些節點可能發展出的相關業務,其實與自身的區塊生產者角色并不是那么相關。我們先回到區塊生產者的角色。
02
比特幣的「超級節點」為什么不用競選?
現在兩種主要的共識機制是PoW(工作量證明)和DPOS(委托權益證明),其中比特幣和以太坊仍在使用工作量證明。
其實,比特幣區塊鏈網絡中,也有區塊生產者,也有事實上的“超級節點”。比特幣的節點,要進行的工作是:打包交易形成區塊,進行挖礦計算以獲得記賬權利,以及檢驗其他節點聲明挖礦成功的區塊。
由于比特幣挖礦的集中化,少數大型礦場成為了事實上的「區塊生產者」,由于擁有算力優勢,它們第二步擁有優勢。
不同的是,比特幣的區塊鏈網絡,任何人都可以接入其中,成為一個節點,而不要進行競選。
DPOS機制,是去掉了第二步,讓僅讓按規則獲得足夠投票的節點可以成為「區塊生產者」。這帶來的就是競選機制,要獲得權益持有者的投票,成為被委托人。
比特幣的節點不用競選,是因為競爭時刻發生在挖礦計算之中。

03
區塊生產者獲得什么?
對比比特幣的挖礦節點,就很容易了解區塊生產者將獲得什么:比特幣網絡中挖礦成功的節點獲得該區塊的挖礦獎勵和區塊包含交易的交易費。
挖礦獎勵,從最早每個區塊50個比特幣,每四年減半,現在是12.5個。挖礦產生的新比特幣,也是比特幣的發行機制(增發機制)。目前交易費對比區塊獎勵仍微不足道。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安排:競爭挖礦,成功者獲得虛擬貨幣形式的經濟獎勵。
EOS超級節點遵循的是同樣的邏輯,區塊生產者也獲得新增發出來的部分虛擬貨幣作為獎勵。
按這樣的分析邏輯,我們看到,超級節點沒那么神秘或權威,它其實是區塊鏈領域最熟悉的角色:礦場。
曾有人把區塊鏈分成三個圈:幣圈、鏈圈、礦圈。
超級節點如果回到「區塊生產者」這個定位,實際上屬于礦圈。
04
EOS超級節點獲得什么?憑什么獲得?
EOS對超級獎勵機制在近期已經發生了兩次變化:
之前,外部預計,EOS每年增發出來的5%的代幣,將有超級節點分得,因而21個超級節點作為一個整體將獲得巨額收益,它們之間按何種比例分配是另外的問題。
第一次變化是,EOS宣布,僅有1%的新增發代幣分配給區塊生產者,其他4%將一個將成立的 Worker Proposal System分配。

圖:分配機制,來自BM文章
Introducing EOSIO Dawn 4.0 – Daniel Larimer
https://medium.com/@bytemaster/introducing-eosio-dawn-4-0-f738c552879
第二次變化是,BM在發布Dawn 4.0時,更詳細解釋了新增發代幣的分配機制。從圖中可以看到,1%的新增代幣將再分兩種方式分配:
0.25%按每個區塊來進行獎勵;
0.75%按所獲投票來進行分配。
這個分配機制容易理解,是DPOS委托權益證明的延續:
一,獲得足夠權益的投票,才可以成為「區塊生產者」。
二,收益的分配不是完全按生成多少區塊來計件分配,而是仍按所獲投票進行分配。
這帶來的變化是,21個活躍生產者(active producer)和179個候補生產者( stand-by producers)所獲得收益主要是跟所獲投票相關的。
(注:根據之前某個人的分享討論,活躍生產者可能并非一次選舉長期有效的,而可能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投票過程。)
BM在文章解釋,這樣的分配機制是為了,讓所有200個提供全節點服務的節點,都能獲得提供服務的回報。
但也可以這么解讀:與比特幣把一切交給市場競爭,EOS的挖礦機制是把分配權更多程度上給了項目管理團隊。
并且我們還不知道,未來的分配機制是不是還會進一步調整。

05
EOS的挖礦機制實際上大戶掌控話語權
姑且接受這樣的分配機制,接著往下看。
按如上推導,我們會發現,EOS的挖礦機制實際是把話語權交給了「大戶」。
之前熱情運作EOS社區的可能會受到打擊,如果沒有足夠的票,或者僅靠普通用戶的支持,它很難足夠的投票。
由于一個EOS可以投30票,這帶來的結果,大戶之間的結盟是是自然的選擇,而且多個大戶之間可以相互支持投票。
還可以猜測的是,EOS自己所持有的投票擁有非常大的話語權,它投票支持的節點入選的優勢很大。(注:關于項目團隊所持有的EOS,在投票中所起的作用,目前沒有明確的說法。)
我們可以發現,與比特幣區塊鏈網絡完全把整個網絡交給算法(及市場競爭)相比,EOS實際上把項目交給了「人」。
但遺憾的是,至少從目前的機制設計看,它同樣會再現比特幣的挖礦集中化趨勢。只不過這21個節點或200個節點,不是由算力決定的,而是由大戶持幣者決定的。
之前有人通俗類比說,EOS的超級節點是,其實是「省級分銷代理」,拿到代理權各自去「忽悠」。
現在再看,或許類比應該是,加入EOS看成是一個電網(包括電廠):EOS更像選擇了一批有實力的合作伙伴,建立合資的電廠。既然是合資,那選擇大戶是合理的。
我們可以看到,超級節點又不是比特幣的礦圈,分立的礦圈其實早已經變成了待解決的問題:
超級節點妙處是,把幣圈和礦圈聯系到了一起。
06
EOS「超級節點」
但是,除了「土老財」類的愿意挖礦賺錢之外,多數的超級節點競選者是意在,通過入場超級節點,造勢形成其他的更有吸引力的業務。
這和EOS項目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活躍的生態是它需要的,而有實力的大戶入場給這個生態帶來了超級動力。
之前它也宣布聯合成立生態VC基金,以支持應用的開發。超級節點則使得這個任務也可以交給更多的合作伙伴去完成,進一步增強了生態的力量。
按上面的比喻,吸引到有實力的合作方來共建了電廠,但電怎么應用去改變每個工廠呢,還是未知的。但可以預計的是,有了自己發電廠的人,肯定會自己先嘗試把電用起來,電廠周邊的人也會被吸引來使用。
還是沿著幣圈、鏈圈、礦圈的說法,可見的是:
超級節點,必然會帶著更多的鏈圈要素加入。
現在看,原本從鏈切入EOS的,現在在超級節點競爭中并不占有優勢(甚至有點失落),但或許在應用中還有新的機會。
到這里,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超級節點沒那么神奇,其實就是開礦場。但一旦開始了,可能又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取決于這個節點想要怎么樣利用EOS生態。
可以這樣對比看:
比特幣像一個烏托邦一樣的試驗。
以太坊一定程度上像Linux這樣的開源軟件的機制。
EOS則是一個絕妙設計的公司,一步一步把相關人帶入其中。
就我個人的喜好而言,EOS的機制未免太復雜了、太人治了些。它的巧妙是巧妙,但與比特幣基于算法規則的巧妙又不那么被極客接受。
如果以太坊的技術改進速度快一點,那就太好了。現在看,EOS似乎刺激了以太坊的開發進度。它要回答:除了發行ERC20標準的代幣,以太坊還可以做什么?
如果對比Linux,現在的區塊鏈,可能都還沒走出林納斯(Linus)的臥室。
而區塊鏈里的利益設計,與現實世界相比,其實也很初步——
比如某老師曾經講的一個細節,現實生活中,是先積攢了大量黃金的人,永遠成為社會的巨富嗎?這樣的社會設計必然沒有什么好的發展前景。
幸好,進步在發生,而且很快,以無法預料的方式。
這是區塊鏈最有趣的地方。
---END---
作者 | 方軍
視覺設計 | 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