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格財經【區塊鏈思想者四十人論壇】成員均為區塊鏈領域的有獨立見解和思想表達的區塊鏈思想者和研究者,希翼以此為新潮澎湃的世界注入一灣清水、一池思想。
榮格財經區塊鏈思想者四十人論壇由榮格財經發起人、總編輯,《第三次秩序革命:區塊鏈的終極命運、新世界體系與個體繁榮》書面成果著作者趙洪偉(人稱“老趙”)牽頭發起成立,并作為總主持者進行系列”思想者談“。該論壇的共同發起人為:共識經濟學創立者郭善琪,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朱幼平。
本期做客榮格財經【區塊鏈思想者四十人論壇】的是IntelliPlus創始人朱捷(Jack)。

朱捷(Jack)
IntelliPlus創始人,網名石頭/stoneboy,區塊鏈探索及實踐者,國內早期互聯網實踐者,IT從業25年+,智能硬件產品專家,資深攝影愛好者,10余年海外經歷。他首創IUCI-智能通用充電接口技術并獲專利,實現各類移動設備萬能識別快充。同時Jack也是榮格財經思想者四十人論壇成員。
內容摘要
1. 區塊鏈是一種跨界的思想和方法論;
2. 隨著區塊鏈的發展,“服務經濟”將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形態;
3. 區塊鏈是一場制度革命。但在技術層面上所帶來的是互聯網的進化;
4.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表現在技術實現層面,對現有的制度和社會而言則是一種補充和疊加。一味地強調全盤去中心化會成為區塊鏈落地實施的魔障;
5. 要區分現實和虛擬世界,現實世界還有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單純區塊鏈可以解決的,它也不是一種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終極技術和武器;
6. 從本源的角度,辯證的看待區塊鏈與Token的關係;
7. 區塊鏈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基礎還不扎實,距離落地尚有時日,短期內難有殺手級應用;
8. 區塊鏈需要信仰。
01
邊界
任何東西都是有邊界的,所謂邊界就是不可逾越和到達之處,包括物理實體和精神意識都有其不可逾越和到達之處。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思想是不可觸摸的,同樣,一塊畫的餅也不可以充饑。所以,我認為要探尋區塊鏈的意義需要先從邊界說起。
人類的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停探尋邊界的過程,我們不斷地發現新的大陸,發現地球以外的世界,從宇宙是無限的認知到霍金說宇宙也是有邊界的。
可見,邊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類的認知和需求的不斷提升,邊界每次都以超越人類固有認知的方式推動著一次次的人類社會的變革,從蠻荒到農耕到工業革命再到互聯網的出現,歷史一次次的推動著人類社會邊界的擴展。
然而,區塊鏈將會推動我們人類社會的下一個變革嗎?如果是,那么可以親歷人類社會的兩次變革的我們,將是這個時代最幸運的人。
是的,區塊鏈確實將會推動我們人類社會的下一個變革。
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區塊鏈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通過將數據庫加密技術、點到點通訊技術、分布式賬本、共識機制、激勵機制、去信任化、價值傳遞等等的融合,區塊鏈跨越了數學、加密學、計算機學、互聯網、博弈論、金融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學科和技術。
通過區塊鏈,人類第一次可以突破物理實體的邊界打通與虛擬的數字世界之間的聯系,就如同計時系統可以打通人類與時間之間的聯系一樣。
在這場變革中,區塊鏈所扮演的是“跨界者”的角色。
區塊鏈實則是一種跨界的思想和方法論。
02
經濟形態的巨變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經濟形態也在不斷演變,互聯網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經濟”,我們可以在網上方便的購物,導致許多實體經濟的萎縮。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始終生活在一個實體經濟的范疇,近幾年許多實體店的回歸就是明證,眼見為實的消費觀在回頭。
可見,現有的互聯網雖然給了我們一個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的消費通道和媒介,卻無法解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信任”。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悄然帶動了另一種經濟形態的快速發展,諸如:互聯網租車、打車、各類共享經濟的應用等等,已經越來越開始成為一種習慣的經濟活動,這樣一種經濟形態可以稱之為“服務經濟”。
未來的我們可能將不會去專門擁有一個實體,而是去購買這個實體所提供的服務。除了收藏,我們可能不會再去買車,汽車企業不再是銷售汽車,而是提供方便快捷的用車服務;房地產商也不再是銷售房屋,而是提供完善的用房服務;如此等等。
然而,“服務經濟”的崛起同樣也遇到了瓶頸 — “價值傳遞”和“服務保障”。
區塊鏈天然的去信任化和價值傳遞基因,以及后續發展出來的基于共識的智能合約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區塊鏈的跨界推動,互聯網經濟將越來越成熟。
更為重要的是,人類所慣常的“實體經濟”必將越來越多的被“服務經濟”所取代,“服務經濟”將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形態。

03
顛覆?革命?進化?
隨著區塊鏈的出現,“顛覆”、“革命”等等字眼充斥了我們的眼球,人們為之沸騰、歡呼,興奮二字根本不足以表達許多人的心情,然而我認為此時更應該辯證的來看問題。
首先,區塊鏈作為一種思想和方法論,為我們帶來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將現有的互聯網所發展起來的“開源、共享、社區、協作”推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過區塊鏈,拋出一個共識,通過共識形成一個社區,通過一個社區聚集方方面面的人,各有所長的人在一個社區為了一個共識通過協作的方式工作,最后大家共享共同努力達成的成果。
在這樣一個社區里,我們不再需要找齊所有的人、聚齊所有的資源、想清楚所有的問題,才開始去做一件事情或一個項目,我們只需要考慮我們自己擅長什么,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和資源,通過協作的方式共創未來。這無疑是一種創業思想上的顛覆。
通過ICO/ITO的方式,一無所有的小公司、小團隊可以募集到寶貴的資金去實現夢想,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相對于我們習慣于有實力的大公司才能通過IPO去募資的方式,這無疑是一種融資模式上的顛覆。
ICO項目不再由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公司來把控,而是一個DAO社區組織,利益的分配和決策權也不再是集中在少數股東的頭上,合理的共識和激勵機制使得每一個持有Token(股權)的成員既是勞動參與者也是利益共享者,同時為了利益最大化,每一個社區成員都會不遺余力的推動社區的發展,這無疑是勞動分配制度和股權形式上的顛覆。
區塊鏈的實現,使得被寡頭壟斷和把持的互聯網可以再次回到大眾的手中,每個人都可以自己決定如何使用在互聯網上的個人信息,每個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生產價值并獲得合理的回報,這無疑是一種對強權的顛覆。
如果說互聯網曾經帶給我們的是一場信息革命的話,區塊鏈無疑是一場制度革命。
互聯網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次重大的進化,WEB1.0開創了人類信息傳遞的新時代;WEB2.0使得信息交互成為可能,互聯網經濟應運而生。
區塊鏈給互聯網帶來了“價值傳遞”的底層架構,互聯網由此進化到了WEB3.0 時代。因此,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區塊鏈所帶來的是一個進化。

04
去中心化思考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所帶來的最有爭議的問題,也同時成為現有體制所詬病的問題。個人認為,所謂去中心化需要從各種不同的層面來思考和理解。
區塊鏈在技術層面是通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計算來實現的,在這個層面上,區塊鏈在幫助還原互聯網本真的基礎上加入了價值層,從而推動了互聯網從WEB2.0到WEB3.0的進化,這樣的去中心化是必須的,也是區塊鏈技術唯一的實現方式。
區塊鏈在制度層面所帶來的是DAO“分布式自治組織”(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進化,這是一種自管理社區的概念,分布式則給社區帶來了跨越國界、宗教、種族的構成形式。
其實DAO的形式從有互聯網開始就已經誕生,各種BBS、論壇、社區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在運行,有著相同愛好、共識的人聚集在不同的社區。所以DAO從本質上說是對現行制度的有力補充,是一種并行的關系,并不是要取而代之。
區塊鏈的實現,是DAO價值化的實現,社區成員的貢獻有價值回報,這將使DAO更加有凝聚力、公信力,從而實現更大的價值。
區塊鏈在社會層面的思考,我們要看到人類本身是趨中心化的群居生物,不管是公司、組織、國家,還是DAO本身,都是以一種中心化的形態存在。因此,去中心化在社會層面上實則是一個偽命題。
區塊鏈在經濟層面上的顛覆從目前來看無疑是巨大的,金融、支付和商業的區塊鏈應用是大勢所趨,每個人都可以ICO融資,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銀行,每個人都可以零成本開店,大大提高效率,大大減少中間手續費,貨物的直接交易,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等等,這些無疑都是很誘人的前景。
然而,靜下心來想想,似乎有哪里不對。
試想,在不遠的未來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各種不同的數字貨幣,這些個人的資產如何打理?如何保值?如何再投資?畢竟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著良好的金融知識和能力,如此一來,最終還是會出現各種中心化的交易所、數字貨幣銀行、金融理財等等組織,包括國家層面上的監管等等。
所以,在經濟層面上,真正意義的去中心化也是不太可能的。
區塊鏈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全方位的,以上的思考無法涵蓋所有的層面,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從中窺見一斑。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在技術實現上的基礎,然而區塊鏈在不同的層面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一味地強調全盤去中心化會成為區塊鏈落地實施的魔障。

05
畫餅充饑?謹防過度解讀
區塊鏈的出現,為我們打通了現實社會和虛擬世界的聯系,也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個無限可能的想象空間。
各種去中心化、顛覆、推翻舊世界,重建美麗新世界等等激烈言論和觀點層出不窮,語不驚人死不休。
然而,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去中心化的虛擬社區,是無法完全取代現實社會的。
畢竟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人不是虛擬的,不能靠一張畫出來的餅充饑。
人類可以通過區塊鏈這個門進入虛擬社區獲得共識、參與協作、共創共享,卻無法100%生活在虛擬社區,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總是要回到現實社會中去的,當你真正到快要餓死的時候,一塊Pizza的誘惑一定會大于任何虛擬幣。
現實社會的人的社會活動是需要管理和規范的,國家這樣的實體組織形式也是不可能消亡的。
所以,只要有人類存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一定是一種并存的關系。區塊鏈所要構建的世界新秩序,是以虛擬的社區應如何與現有的體制互補,且共榮、共存為目標的,不應以推翻“現有的”為目標。
虛擬化的幣和數字化資產,為人類的交換活動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從這點上看跟最初紙幣的產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果發行紙幣的機構沒有實實在在的實力和機制作為背書,也沒有人會去形成共識去承認一張紙,隨著時間推移,市場總會“良幣驅逐劣幣”。
我們雖然有著人人都可以發幣的美好愿景,市場最終廣為接受的流通數字貨幣一定會集中在一些少數的良幣上面,所以,發行虛擬幣最終必然還是一種趨中心化的結果。
因此,區塊鏈并不是要顛覆推翻現有的一切,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社會的發展進化(Evolution),區塊鏈把“價值傳遞和交換”這種我們千百年來在實體社會里面常見的經濟交換行為,成功的移植到了之前只能“信息傳遞和交互”的虛擬(Internet)世界,使得互聯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Web3.0),從而推動社會的變革。
區塊鏈所包含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計算)思想確實讓人迷惑、遐想聯翩甚至神魂顛倒,然而現實世界還有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單單區塊鏈可以解決的,它也不是一種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終極技術和武器。
06
區塊鏈必須要有Token嗎?
現在很多人,言區塊鏈必談Token,認為沒有Token就不是區塊鏈。這個問題需要從區塊鏈和Token的本源上去探討。
區塊鏈的本源是一個基于共識機制的分布式加密數據庫,由于最先在金融行業應用,所以這里的加密數據庫也被形象的稱之為“賬本”,實際上這個加密數據庫除了賬本還可以用來存儲任何類型的數字化信息。
共識機制+分布式計算+加密數據庫這三者的結合,為區塊鏈帶來了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安全和不可篡改的天然屬性,這些屬性使得區塊鏈成為了數字化經濟中價值傳遞和交換的天然載體。
Token一詞來源于古英語“Tacen”,意為標記、符號、象征、證據。公元1590年,Token一詞被首次用于代表“coin-like piece of stamped metal”即“蓋上印戳的錢幣狀金屬塊”。隨著計算機及網絡的興起,Token一詞被用于數據傳遞的一種驗證憑證(中文習慣稱為令牌),進入數字化經濟時代Token發展為一種數字化的可編程的價值量化單位,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價值量化單位,其數字化和可編程的特性使得Token具有更廣泛的、可自定義的高可互換性。
由此可見,Token并不是伴隨著區塊鏈出現的產物,而是早已有之,不斷演化的。由于區塊鏈的價值傳遞和交換的載體屬性,Token自然而然成為了在區塊鏈中被傳遞和交換的首選介質并被重新定義。
中本聰,創造了區塊鏈這樣一個載體用于承載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貨幣-比特幣Bitcoin。在比特幣的體系中,區塊鏈與Token的結合是密不可分的,Token依賴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計算,需要若干Turing-Complete(圖靈完備)的分布式節點來參與運作(社區),這就需要一個激勵機制來鼓勵更多節點的加入和參與,POW工作量證明使得節點的工作被價值化。
同時,一種博弈機制使得所有的節點通過競爭的方式獲得記賬權,獲得了記賬權的節點將交易寫入賬本,并獲得相應的交易費作為獎勵。這也是第一個區塊鏈的成功應用。
在比特幣的運作體系中我們看到,Token有兩個主要的作用,一是將參與區塊鏈的節點工作價值化,形成激勵機制,二是產生節點獲得記賬權的憑證(證據)。
因此,就目前看來,在一個完整的區塊鏈應用中,Token是必不可少的。由區塊鏈所造就的經濟活動也因此被稱之為“Token經濟”。
當前,區塊鏈被應用到各個領域的結果使得區塊鏈出現了三種主要的應用形態,公共鏈、聯盟鏈和私有鏈。在公共鏈中Token是不可或缺的。
而在聯盟鏈和私有鏈中,參與的各個節點由于有著共同明確的目的而無需激勵,Token的激勵作用變得可有可無,然而取消Token將會產生一個如何通過博弈(隨機)生成記賬權的問題,但是為了降低節點間的交易費用和總體成本,希望取消Token成為一種正常的思路。
當然,從技術實現的角度,沒有Token的區塊鏈應用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07
區塊鏈的落地
比特幣的逐漸升溫讓人們慢慢開始注意到了其背后的區塊鏈技術,并將其提煉了出來。
近10年的發展,使得區塊鏈脫離了單純的技術而成為了一種 “跨界”的、綜合的思想和方法論,經過不斷迭代和演變,區塊鏈正在進入3.0的時代。
各種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地完善著區塊鏈的體系,甚至出現了非區塊化的鏈實現形態,如IOTA。
然而,現實中真正落地的區塊鏈應用卻寥寥無幾,各種空氣項目充斥于市,炒概念、掛羊頭賣狗肉者比比皆是,那么區塊鏈的落地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呢?讓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看這個問題。
1) 你真正懂區塊鏈嗎?
區塊鏈技術雖然已經存在了近10年,其真正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開始研究和傳播,距今不到5~6年,中國也就3~4年。更多的人尤其是大眾層面基本只知道炒幣的概念,對區塊鏈本身的認識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符德坤老師所言“現在區塊鏈行業沒有專家,只有先行者…”,我深以為然。
正如前文所言,區塊鏈并不是一門簡單的技術,它實則是一個跨界的思想和方法論,要真正的了解區塊鏈的內涵僅僅懂得計算機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很多學科的綜合能力,這無疑給區塊鏈的研究和應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區塊鏈的應用最基礎的就是需要建立一個共識機制。共識機制的設計是一個區塊鏈項目的基點,決定項目的成敗。共識機制就是一個協議,簡單來說,就是Token如何產生、如何分配、如何進行有效的激勵、如何提高參與熱情?等等問題。這里面涉及到除了計算機科學以外的眾多學科,諸如博弈論、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等等。
從目前眾多失敗的區塊鏈項目(不包括空氣項目)來看,共識機制設計的問題占了絕大多數。個人認為,短期內區塊鏈的突破需要大神級的人物。
同時,區塊鏈要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從廣場大媽都在參與的炒幣風潮到理性認識區塊鏈也將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普及工作,區塊鏈的落地應用需要傻瓜式的即插即用產品。
2) 區塊鏈Ready了嗎?
除了應用層面的各種考量,區塊鏈技術本身是否已經完全準備好了呢?個人認為,目前區塊鏈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還沒有完全ready。
區塊鏈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基本問題,這些基本問題會大大影響到區塊鏈真正落地應用的出現,尤其是殺手級應用在短期內幾乎不太可能。
首當其沖的就是真正可用主鏈的缺失。大多數區塊鏈的應用是需要基于一個公共主鏈的,現有的主鏈技術已經進入了區塊鏈2.0時代,區塊鏈3.0也在發力之中。
然而要達到真正可用的基礎主鏈的程度還是不夠的,許多區塊鏈底層的相關問題尚在萌芽或者激烈爭論之中,如果要把一個區塊鏈的應用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恐怕本身就是不夠穩定的。
我們姑且先把目前爭論最多且相對較為成熟的諸如:共識機制、算力、TPS、交易費用、去中心化、安全性、團隊能力等等問題放到一邊暫不予以考慮。先來關注一下相對討論較少的一些問題。
標準的缺失,正如前文所述,區塊鏈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因此,實際上所有人對于區塊鏈的認識,除了非常基礎的一些概念以外,都尚在摸索過程中。整個業界包括很多巨頭,對于區塊鏈的定義都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大相徑庭。
目前為止的很多區塊鏈應用實際上更多的是處在基礎鏈的開發和實驗性階段,區塊鏈的上沒有統一標準可以遵循。這勢必會增加區塊鏈應用的不可預見性和不穩定性,這將會成為區塊鏈發展的巨大障礙。
基礎協議層,縱觀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各種應用催生了各種基礎協議,常見的協議包括:TCP/IP、HTTP(S)、HTML、DNS、NTP、FTP、IMAP、SMTP、TELNET、SSH、P2P,等等。
不可否認,正是因為這些底層的基礎協議造就了互聯網1.0/2.0時代的發展與繁榮。然而當我們要邁步進入互聯網3.0時代的風口,除了尚在開發之中的IPFS以外,竟然找不出幾個可以叫得上名的區塊鏈基礎協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基礎缺失。
不可篡改性,不可篡改性是區塊鏈的一個基本屬性。區塊鏈系統利用分布式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從技術層面杜絕了(或非常難)非法篡改數據的可能性,從而取代了傳統應用中保證信任和交易安全的第三方中介機構。這看起來是一件好事,然而,如果因為安全問題、算法本身漏洞、甚或其它不可抗原因造成輸入的原始數據錯誤時,不可篡改性將給區塊鏈系統帶來無法糾正數據的致命錯誤。
目前的做法雖然可以通過回滾、硬分叉等手段在出錯后彌補,但是對于一些對數據正確性要求很高的應用來說,這是不可容忍的問題。
智能合約,智能合約的出現帶來了區塊鏈應用的飛躍,也使得區塊鏈進化到了2.0的階段,這不得不說是區塊鏈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次進階。然而智能合約依然有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智能合約的實質就是一段計算機代碼,所謂“Code is Law”的踐行,那么我們就必要考量Code的質量問題。
從計算機出現到現在,我們已經非常熟悉并且習慣了一個術語“打補丁”,也就是說,從來沒有哪個程序代碼是完美的,代碼的更新迭代更是一種家常便飯,誰來保證智能合約的完美呢?尤其是當智能合約是被封裝在不可篡改的區塊中的時候,這樣的問題就會變得尤其的突出。
真實性和可靠性,區塊鏈的應用是建立在各節點匿名的基礎之上的,其所造就的并不是一個可信任的網絡,而是去信任化的網絡,這在某些特定的應用中是可行的,比如:虛擬貨幣的交換。
然而,當區塊鏈應用到更多的日常生活中去的時候,必然會遇到真實數據上鏈。那么如何保證真實數據上鏈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將會是區塊鏈遇到的一大挑戰。
數字錢包,這是區塊鏈所帶來的一個獨有的應用場景,即對應于現實的生活,每一個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的人,都需要有一個數字錢包用來裝載數字貨幣。
目前的數字錢包無疑是有著缺陷的,其中最為詬病的就是其不可追回性,一旦丟失密鑰即不可找回,這樣的機制顯然也會阻礙區塊鏈向更多的普羅大眾發展。“掉了活該”這樣的話是會激起民憤的。
上述現狀與問題,相信只是冰山之一角,由于水平和認知有限尚無法做出更多更深入的探討,在此提出也是希望引發更多的思考和探討。

3) 區塊鏈需要什么?
目前的區塊鏈需要去除泡沫、回歸理性,打好應用基礎,形成標準和合力,解決如何將區塊鏈推行到普羅大眾而不是單純面向技術大牛和極客們的應用。
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區塊鏈并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孤立的,區塊鏈作為一個底層架構是實現WEB3.0的一塊基石卻并不是全部。諸如AI、IOT、大數據等等技術的發展將會極大地裨益區塊鏈的發展,共同推動和構建WEB3.0。
區塊鏈需要多些信仰,少些投機和炒作。
區塊鏈終將改變這個世界。
---END---
作者 | Jack
視覺設計 | 蘇四
責任編輯 | 老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