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過:“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擁有大的格局,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
這樣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
不難發現,越有本事的人,格局越大。而在他們身上,通常都有這三個特征。
話不多
俗話有說:“知道易,勿言難。”
會說話或許很簡單,守住嘴,卻偏偏很難。
懂得適當的沉默,不能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更顯露出一個人的本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即位。
然而,他即位后,好幾年都沒有作為,也不與官員溝通政事。
大臣們以為楚莊王無心管理朝政之事,于是提了一個問題,想委婉地勸誡楚莊王。
大臣問道:“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翔,不鳴叫,默不作聲,這是為什么呢?”
楚莊王一聽,頓時明白了大臣們的擔憂,笑著回答:“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大臣們聽后,才終于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過了不久,楚莊王突然發力,不僅清除了宮中大批禍害之人,還提拔了不少有才之人。
在短短一年間,楚莊王就引領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其實,楚莊王即位前幾年,不常與大臣們溝通,并不是不關心朝政,而是在沉默中洞察一切,用行動代替了語言。
有句話講過:“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確實,越有本事的人,不是能夠說話頭頭是道,而是懂得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不該說。
他們往往少說話,多做事,喜歡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本事。

事不拖
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勤勉,歲月不待人。”
大意是告訴世人,時間不等人,再簡單的事情,如果拖沓對待,就會很難完成。
只有把握好今天的時間,勤勤懇懇地做事,才能迎接美好的將來。
正如有句話說的:“成事在勤,謀事忌惰。”
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守住“勤”,忌掉“惰”。
一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讀書時,他就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了一個大大的“早”字。
他說,每當想要偷懶的時候,就看看這個字,提醒自己做事千萬不能拖沓。
正是這個字,一直激勵著魯迅勤奮努力,踏實做事,做到時時早、事事早。
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魯迅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取得了許多成就。
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也曾經總結過他成功的秘訣。
他說:“我的秘訣,就在于我每天準確地工作,我給自己定出規則,無論如何,每天早晨必須做什么,而且保持對工作的良好狀態。”
是啊,只有重視每一天,不懶惰,肯努力,才能在一點一滴中收獲成功。
正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
世界上所有的愜意,都是日復一日的勤勞換取而來的。
當你把事情做好,不拖沓、不推諉,漸漸地你就會發現,成功就在你的腳下。

人不作
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就是先學會做人。
常言道,人生有尺,需要有度。
做人,要把握好分寸;做事,要拿捏好尺度。
一個人,想要成功,就要懂得把握好自己的分寸,不卑不亢,擺正好自己的位置。
戰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縱橫家蘇秦。
從小,他就勤奮讀書,想取得一番成就,以此改變自己的命運。
于是,他背井離鄉到齊國,跟著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
學習了一段時間后,蘇秦就毅然決然地告別了師友,開始游歷天下,急于謀取功名利祿。
當他沾沾自喜地在各國周游一段時間后,他卻發現,自己什么收獲也沒有,只好羞愧地回了家。
回家后,蘇秦把自己關在房中,作了深刻的反省,才明白是自己過于居高自傲,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分寸。
后來,經歷了多年的潛心學習,蘇秦終于學有所成,縱橫六國。
有位哲人說過:“一個不能控制自己的人,就是一臺被毀壞的機器。”
人的一生,是一場漫長的自我修行。
身處這個世界上,就要懂得為人有則,做事有準。
懂得方圓有度,不貪不戀,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自己的人生。

有句話說得很好: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在貧富,不在能力,不在才華,而在于格局。”
一個人的格局,往往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做到話不多、事不拖、人不作,才能把自己的命運,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作者:凈靜,一個走南闖北,創業路上狂奔的90后,百萬讀者心中的暖心御姐。五官看似柔情似水,內心卻是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