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
比特幣,
以太坊等
區塊鏈產品,都是去中心化的系統。而交易所成為了各種
數字貨幣的中轉站,提供了購買和出售數字貨幣或兌換成其他資產的平臺,在數字貨幣經濟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現在,交易所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過于中心化。
當下主流的幾大交易所如
幣安,
OKex,HUOBI, GATE.IO, UPBIT 等 95%以上,都屬于中心化交易所,其目的是為了提升效率和便捷,而這實際上與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念不符。因為權力過于中心化,有些中心化交易所無論是人為管理還是架構問題,都存在著諸多缺陷。比如黑客盜幣,監守自盜,刷交易量,數據造假,挪用用戶資金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損害了用戶的利益,很多人早就對此詬病不已,希望有一種技術可以解決當前交易所的行業問題。毫無疑問,去中心化交易所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案。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目標是在區塊鏈上建立點對點的交易市場,交易記錄與數據全部上鏈,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用戶保管好自己的資產私鑰,對自己的資產具有絕對控制權,平臺不觸碰用戶資產,更無作惡可能。
如果 DEX 按照底層公鏈來區分,可以分為 ETH 系,EOS 系,BTS 系,NEO 系,XLM 系,Tron 系等等
早在 2015 年,全球知名的 EOS 創始人 Daniel Larimer,就發布過 Bitshares 分布式交易系統,也就是上面說的 BTS 系,也是一個不錯的 DEX 框架。
目前來看市面上的 DEX,半數以上都是采用以太坊作為底層公鏈開發的,比如較為知名的DEX 有:IDEX,Bancor,Kyber Network 等等
因為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比較成熟且很靈活,但缺點是交易速度較慢,且手續費較為昂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很多 DEX 采用了其他公鏈,如基于 EOS 的 WhaleEx,newdex。基于 NEO 的 Switcheo 等等。但是基于這些公鏈的開發的 DEX,只會對自己的代幣支持會更好一些,就像基于以太坊開發的 DEX,大部分僅支持 ERC-20 系列的代幣交易一樣。
所以跨鏈交易是目前 DEX 所面臨的難題。
DEX 的核心功能是撮合交易,很多公司都在開發自己的交易協議。
比如 0x 協議、Bitshares 協議、Bancor 協議,KyberNetwork 協議,Loopring 協議,OmiseGo 協議,Stellar 協議,Swap 協議等等幾十種去中心化協議;都有各自的解決方案。
比如有些是通過智能合約實現的,任何人都可以訪問。有些協議選擇自有的區塊鏈實現。也有的像 0x,允許使用鏈下匹配交易等等。
但歸根究底,多數鏈上協議可以歸納成三種主流常見的交易模式,分別是:訂單簿模式、儲備庫模式和 P2P 協商模式。
其中訂單簿模式分為鏈上訂單簿模式與鏈下訂單簿模式。
鏈上訂單簿模式安全性好,透明度高,杜絕了被操控的可能。但是撤單成本高,交易費昂貴,交易速度收到公鏈網絡影響。
所以目前使用鏈下訂單簿模式較多,最大的特點是鏈下訂單撮合后,再到鏈上智能合約結算。較為有代表性的如 0x 協議。比鏈上訂單簿模式提升了交易速度,減少交易成本,不再需要撤單的手續費,但犧牲了一些去中心化程度,可信性與安全性不如鏈上訂單模式。
儲備庫模式和 P2P 協商模式雖然也改進了不少方案,不過由于技術限制,想讓 DEX 同時具備去中心化,安全透明,使用體驗好,目前還是很難做到的。
那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也并不是。
DEX 一直是區塊鏈行業持續關注的熱點之一,EtherDelta,Kyber,0X 和 Airswap 都是基于 Erc20 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但是用戶體驗不佳。NEWDEX 和 WhaleDEX 雖然速度和體驗有所提升,但使用范圍受限于 EOS 生態。
造成這個局限性的原因是由于跨鏈技術的限制。
我們在前面也講到了跨鏈技術,分別是公證人機制(Notary schemes)、側鏈/中繼器模式(Sidechains/relays)、哈希鎖定模式(HTLC)。因為公證人機制(Notary schemes)不屬于鏈上交易所以不在本次討論話題之內。在實現跨鏈功能的基礎上,根據業務屬性我們可以進一步將跨鏈業務分為【資產沉淀式跨鏈】和【非資產沉淀式跨鏈】。
劃分的標準就是跨鏈交易是否伴隨著錨定資產的生成。
根據兩類業務的劃分標準,基于側鏈/中繼鏈實現的跨鏈顯然屬于資產沉淀式跨鏈,而基于哈希鎖定模式(HTLC)實現跨鏈則屬于非資產沉淀式跨鏈。
非資產沉淀式不需要通過生成新的映射資產完成跨鏈,相比資產沉淀式,在安全性可信性方面有更充分的保證。
前面講到的諸多體驗不好的交易所大多屬于非資產沉淀式跨鏈。
講到這里大家就知道了,現在我要講的是資產沉淀式跨鏈,也就是使用側鏈/中繼器模式(Sidechains/relays)。
開展資產沉淀式交易不僅需要具備技術可行性,其實品牌優勢發揮更大影響,交易所在這方面無疑具有明顯優勢,因為中心化交易所本來就有資產托管業務,通過資產上鏈提升托管資產的透明度對于用戶來說是增信而非重新建立信任,但對于只有技術背景的項目開展資產沉淀式交易則面臨先天不足的困境。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交易所都在發展自己的 DEX,比如
Binance,gate.io 使用的是 cosmos 技術,更專注于交易框架。
huobi 使用的是 vervos 技術,okex 采用自研發的分片技術,但目前尚未披露更多技術細節。所以接下來著重講一下 cosmos 技術。
Cosmos 分開了共識網絡層與應用層,Tendermint Core 共識算法把共識層和網絡層打包到一個通用引擎中,作為通用的底層。可以做到 1000/秒以上的 TPS, 1 秒確認。
Cosmos 第一個應用就是 cosmos-sdk,BinanceChain 就是在 cosmos-sdk 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動而實現的 DEX。
也可以在 Tendermint 之上自定義搭建自己的應用層,通常叫做樞紐(Hub),用 ABCI 協議作為接口,連接應用層和底層的通信,gatechain 就是在 Tendermint 之上編寫的一個 hub,在 hub 中可以創建多個 zone,而這個 zone 就是我們重點要說的代幣了。
在 Hub 抵押一定的幣后,就可以在 zone 映射出同等數量的 Hub 代幣,就好比側鏈技術中談到的側鏈幣,多種代幣生成后,zone 之間可以通過 IBC 協議在 HUB 中進行高效安全的交換,并且交易記錄也會鏈上可查。而 GT 就是這個 GateChain Hub 的 Gas 了,進行交換轉賬的時候會消耗一定的 GT。
大家可以發現,通過這種中繼鏈的方式,就可以做到高 TPS,支持大部分幣種,秒級跨鏈,高速撮合,使用體驗接近于中心化交易所,還可以做到鏈上透明公開的交易。
但是 DEX 目前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私鑰問題。因為私鑰需要自行保管,不管是私鑰丟失還是黑客入侵,都是用戶面臨的安全危機。錢都丟了還談什么技術啊,透明啊,使用體驗之類的呢?
Gatechain 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獨創了普通賬戶(Normal Account)和保險賬戶(Vault Account)來進一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用戶在使用保險賬戶時,即使遇到黑客攻擊或私鑰丟失也可以撤銷交易,拿回自己資產。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數字資產被盜,私鑰丟失等用戶核心需求及行業技術問題。再配合使用私鑰備份,多簽錢包,地址轉賬監控可以保證財產的安全。就算是私鑰真的丟失了,也可以通過創建保險賬號時的清算高度,觸發后可找回丟失的資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