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長期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戰略的研究、解讀、展望
為了主動適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目標、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新形勢、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新使命、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和綠色轉型新要求,迫切需要研究提出新時代中國交通部門低碳排放戰略與途徑。在能源基金會的資助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在全面分析交通運輸低碳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基礎上,探討了2050年不同情景下交通運輸碳排放趨勢、減排路徑及其減排效果,系統提出了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戰略思路、目標、重點、路徑及舉措,為科學制定中國交通低碳發展戰略與國家中長期低碳發展轉型戰略提供決策支撐。? 本文作者:歐陽斌,郭杰,王雪成,鳳振華,畢清華。作者單位: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發展中心

(一)我國交通基礎設施規模及運輸能力快速提升,網絡集約化水平明顯提高。
2005-2019年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狀況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鐵道統計公報》等

中國交通基礎設施規模及運輸能力世界領先
(二)全國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增長迅速,但鐵路、水運占比持續下降,全國城際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其中,鐵路客運量、客運周轉量隨著高鐵的暢通而逐步增加,綜合運輸結構綠色化水平呈現先降后升趨勢。




2005-2019年全社會貨物貨運量、周轉量,城際客運量、旅客周轉量變化趨勢
(三)交通運輸裝備大型化、專業化和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新能源與清潔能源應用比例逐步提升。

(四)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政策制度和管理體系逐步完善,綠色交通科研創新成果豐碩,綠色低碳交通試點示范取得明顯成效:2016-2019年完成了62個試點示范工程,形成節能減排投資47.4億元,年節能量約63萬噸標煤,替代燃料量約213萬噸標準油,減少CO2排放621萬噸。
雖然交通運輸行業綠色發展轉型已經取得積極成效,但相比于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期待相比,仍有諸多不足。交通運輸結構不優、效率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綠色生產消費理念和綠色出行發展模式尚未形成,綠色交通分擔率有待提升;技術創新有待進一步加強,運輸裝備標準化、清潔水平和配套設施仍需提升;交通低碳治理基礎能力薄弱,綠色交通治理能力和推進手段有待提升。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新能源汽車、儲能技術、自動駕駛等技術突破,“互聯網+”滲透到交通運輸各領域,推動了交通運輸發展業態創新,對交通運輸格局帶來了革命性影響。在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我國GDP、產業結構、城鎮化進程、人口、收入水平等宏觀經濟社會因素,共享出行、電子商務、城市配送、自動駕駛等新業態和新模式,消費理念、工作方式的轉變等因素,都將對未來交通運輸部門CO2排放產生重要影響。
我們選取19個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將對應的量化數據作為本項研究模型開發的重要參數,設置政策情景、強化減排情景、2℃情景以及1.5℃情景,預測交通碳排放情況。從四種情景對比分析來看,采取強化減排情景,交通運輸CO2排放2035年達峰,比政策情景提前5年出現,且峰值下降10.2%;采取2℃情景、1.5℃情景,交通運輸CO2排放2030年達峰,比政策情景提前10年出現,且峰值下降12.5%。

總體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全國交通運輸CO2排放總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必須要采取強有力的政策和手段,才有可能在2030年前后達峰。
在交通運輸業快速增長的CO2排放中,道路運輸占主導地位,過去15年,道路碳排放占比保持在75%左右,因此,為了保障交通運輸部門碳排放達峰,需要采用大規模普及新能源汽車措施,擴大交通電力消費規模,替代成品油消費,促進道路交通電動化轉型。

未來交通運輸電力消費量
. 公路大宗貨物運輸量減少;
. 鐵路、水路成為中長距離貨物運輸骨干;
. 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
. 城市貨運智慧物流體系;
. 端到端全鏈條一站式智能物流服務體系。
未來貨運低碳發展場景
. 公路承擔偏遠地區主要長距離客運;
. 高鐵成為城際運輸骨干;
. 航空客運成為長距離、高端商務出行選擇。

(三)多層次城市交通出行系統保障綠色出行。
. 新能源車應用為主;
. 城市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深入實施;
. 慢行交通、共享出行大力發展;
. 綠色交通消費理念深入人心,從源頭實現系統減排。


實現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在戰略路徑上要著力推動“五大變革”,即運輸方式結構變革、交通消費理念變革、低碳技術能源變革、智慧交通模式變革、交通運輸治理變革。
(一)推動運輸方式結構變革,建設低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運輸結構方式變革的實現途徑、減排效果
堅持把調整交通運輸結構作為交通運輸低碳發展的主攻方向,以建設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為統領,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加快發展水運、鐵路等綠色運輸方式,實現結構減排效應的最大化。總體來說,初期隨著公路貨運向鐵路和水運轉移,貨運結構調整的減排效果明顯,中長期來看,受公路運輸技術水平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等因素影響,運輸結構調整力度減弱,減排效果有所下降。
(二)推動交通消費理念變革,打造綠色出行服務體系
堅持把倡導綠色交通消費理念、完善綠色出行體系作為交通運輸低碳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深入實施城市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自行車、步行等慢行交通,網約車、共享單車、汽車租賃等共享交通模式,從需求源頭上促進交通運輸系統減排。
(三)推動低碳技術能源變革,提升交通運輸綜合能效和減排效率

堅持把創新作為推動交通運輸低碳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低碳交通技術創新與能源轉型作為重要著力點,推廣應用清潔能源,著力加強節能與新能源裝備設備的研發創新,充分挖掘交通運輸發展各領域、各環節的技術減排潛力。未來新能源車將加快普及,輕型乘用車領域純電動汽車成為主流。
(四)推動智慧交通模式變革,構建高效運輸模式

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交通發展,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智慧交通。到2025年,完成自動駕駛測試標準、事故處理標準及車路協同系統建設標準;到2030年,實現半自動化以及有限場景下(高速公路客貨運和城市公交)的高度自動化示范,部分城市實現智慧物流的大范圍應用;到2050年,實現高度自動化,客貨運長途運輸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自動駕駛常態化推廣,全部城市均實現智慧物流的應用。
(五)推動交通運輸效率變革,實現低碳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把強化低碳交通治理、提升交通運輸效率作為實現交通運輸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強化交通需求管理,合理抑制私人小汽車的過快增長和過度使用,科學引導交通運輸需求。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