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自媒體 查看內容
    • 6901
    • 0
    • 分享到

    漫話資管新規

    2018-5-9 08:26

    來源: banklawcn

    第一部分 蠻荒時代



    說到資管大業,雖說發端于20世紀,


    但直至2010年后才得以迅猛發展。


    一時間,群雄并起,天下N分。






    (一)


    先來說說老大哥——



    其實整個資管的源泉都是銀行系資金,大體有:


    自營投資、


    銀行代銷、


    銀行理財。


    關于自營和代銷的規范監管也沒閑著,下次再專門分析。


    還是先說說銀行理財。


    目前非保本理財規模約22萬億。


    大哥身份的確立,


    其實主要依靠的還是銀行信用


    銀行理財打下大片江山,


    靠的還是(cosplay存款的)預期收益率型產品。


    這個銀行理財,


    又壓上了銀行的名頭,


    又總拿預期收益率說事兒,


    所以,如果產品投資真出事兒了怎么辦?



    這還用問?


    都頂個金字招牌拍胸脯說收益率了,


    當然得“剛性兌付”了......


    否則還等人在門口拉橫幅喊口號找媒體不成?



    不過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就不再是那么回事兒了。


    于是對于信托、券商資管、私募基金、基金專戶,


    產生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監管從源頭上把水給截住了一大半!




    (二)


    再來說老二——

    資金信托。


    看似一路風光,但近期是相當水逆了——


    原銀監會看到信托2017年又增長超25%,


    是非常的不開心......


    2017年12月一個55號文拍向銀信業務不說,


    還用窗口指導壓銀信業務規模。


    為啥針對信托?


    不是針對,而是多半信托計劃屬于通道。


    通道是啥?一言難盡,總之往往和監管套利沾上邊......


    所以監管要管信托,去通道。


    當前,只有少數壓力不大的信托公司,


    仍能承接一點新的通道業務,就是費用......






    (三)


    再來說說券商定向資管。



    做券商資管的委托人,


    基本都是銀行或銀行理財。


    可以說這券商資管九成是“通道業務”。


    所以雖然......



    但是......監管對于通道的態度,


    大家看信托的境遇也就知道了。


    券商資管當然也不能幸免。





    (四)



    幾年間,資管天下群雄并起,諸侯紛爭。


    紛亂之中,創新和貢獻不能說沒有,


    但是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那么大的資管規模,


    不僅僅產生了監管套利、干擾宏觀調控等問題;


    更嚴重的是,


    好多只是金融圈里的自娛自樂,


    你好我好,


    就是好不到實體經濟。


    終于,驚動了上界……


    .......


    于是,


    ......


    一聲春雷,


    原有秩序立即被format。


    推倒重來——




    新的規則重新建立——








    第二部分 資管新規





    (一)新規適用范圍


    1.資管新規適用的產品


    從資管新規對資管產品的界定來看,


    其對資管產品的定義,


    是包括了銀行非保本理財、資金信托,還有金融機構們發行的其他資管產品。


    2.資管新規不(直接)適用的產品



    (1)ABS


    從征求稿到正式稿,ABS都被明確為“不適用”資管新規。


    事實上,


    ABS因為被包裝為銀行間和交易所的ABS、ABN之后,


    真正實現了質變——


    即可以認定為標準化的證券產品,從而不屬于“資管”,


    也就不需要受資管新規限制。


    就是說,ABS本身就是最底層的資產。


    所以,其他資管產品投資ABS時,


    不算嵌套,


    無需穿透看ABS基礎資產,


    也不用考慮杠桿率問題。



    (2)財產權信托


    財產權信托為何也不受資管新規約束?


    因為按照信托的本源,


    真正財產權信托就壓根不屬于財富管理范疇,



    比如慈善信托、家族傳承信托,


    實際上是一種財務管理+法律上破產隔離一種特殊安排,


    委托財產也不是純現金。


    所以堪稱信托真正的本源的財產權信托,


    但,如果利用財產權信托受益權拆分受讓規避監管,


    顯然應當受資管新規約束,


    否則產生新的監管套利。



    (3)私募基金


    正式稿,其實依然把私募基金正式納入了監管框架。


    明確了私募投資基金首先適用其專門法律、行政法規,


    前者中沒有明確規定的,還是得適用本意見。




    (4)養老金


    依據人社部頒布規則發行的養老金不適用。


    即還是根據人社部已有的規定來。




    (5)創業投資資金和政府出資產業基金


    創業投資資金一直是頭上長角的;


    而政府出資產業基金也是發改委的娃兒。


    顯然,在和央行的博弈過程中,


    發改委硬是把創業投資基金和政府出資的產業基金庇護起來了,


    規則統統另行制定,


    從而可以完全不搭理新規的改造。




    (6)保本理財


    資管新規曰:


    “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一招終結了保本理財。


    但其實,這類保本理財如果改頭換面,


    未來很可能仍然可以用“結構性存款”的名義,


    繼續存在......



    所謂結構性存款,


    簡單理解就是存款+衍生品的組合,


    本文就不展開了。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看這里。






    (二)資管新規對產品的分類



    資管新規按照募集方式投資標的兩個維度,


    對產品進行劃分。



    1.根據募集方式劃分為公募和私募


    公募和私募的劃分意義重大。


    其實證監會監管的各類資管產品,


    早就按《證券法》區分公募和私募了,


    但凡公開宣傳銷售、或發售對象超200人的產品都算公募。


    公募基金在信披,估值,流動性,管理費收入,銷售宣傳,投資范圍等,


    都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




    但公募基金管得雖嚴,優勢還是有的:


    一是起售金額非常低,像余額寶之流都可以1元起售;


    二是可以公開宣傳銷售。在互聯網時代,這點太重要了。




    與證監會監管的公募基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老大哥卻不曾區分公募和私募,


    不論是1萬人購買還是10個人購買,


    面臨的監管規則都一樣。


    低風險產品起售金額一直都得是5萬,高風險的還需10-20萬。

    但往往不論公私募未嚴格禁止公開宣傳,比如網點LED,柜臺,網站等。


    投資范圍也拘束很少,非常寬泛。


    此前銀行理財以名股實債的形式,


    參與政府的產業基金,PPP項目,其他項目公司的股權投資等。


    對比其他產品,優勢高了不止半個頭。




    但,這種優勢,終于還是被資管新規終結——


    這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也得嚴格區分公募和私募。


    當然相應監管要求也會跟上。


    未來銀保監會也肯定會針對公募銀行理財,


    設置更嚴格的監管要求。



    (不過,對私募銀行理財產品,或許會放開部分限制。)


    這樣以來,其實受傷的不僅是銀行。


    對于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這兩大吸金領域而言,


    他們原來的大金主——公募銀行理財,


    未來很難再以股權名義投資該領域。


    (央行內心OS:再用理財繞開宏觀調控試試?)






    (三)投資者分類



    明確并統一了投資者分類,是資管新規的關鍵之一。


    正是募集方式和投資者的分類,決定了資金的投向范圍。


    反過來也可以認為,


    產品的最終投向,限制了什么樣的人可以買,最少買多少。




    .

    以下便是資管新規對投資者的分類和相應要求。


    ——分類


    ——投資門檻



    資管新規中合格投資者的要求,


    比當前的合格投資者要求高很多。


    尤其對集合資金信托而言,這個要求鴨梨山大。



    以前,信托只需要100萬起售就可以了,


    不用再查人家資產或者收入什么的。


    現在,雖然起售金額標準有所降低。



    但是要買個產品光有錢還不行


    還得向金融機構證明自己有這么多的金融資產或者收入......



    可以說,這個500萬金融資產證明門檻并不低,


    因為國內中產擁有最多的資產類別——房子——不屬于金融資產。


    剩下的只有:存款、理財、基金、保單現金價值、保證金、股票投資、資金信托......








    四)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啟動



    本次資管新規導致的另一項重大變化,


    就是鼓勵銀行設立獨立的資管子公司,


    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通過這種形式,強化法人風險隔離,


    銀行也就把理財隔離了出去。



    所以,未來你去工行柜臺買理財產品,


    可能就不是什么工行“發”的理財產品了,


    很可能是工行代銷的資管產品,


    真正的發行方其實是“工銀資管”(假設)。


    再向前看,未來還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在工行,還能買到其他銀行資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


    也就是銀行銷售渠道可能相互滲透,交叉代銷。


    即所謂“渠道變革”。









    (五)“標”與“非標”


    資管新規對投資資產中,


    “標”與“非標”的界定,


    做出了全新的調整。




    1.非標老定義存在的問題


    其實我們常說的那個“非標”,原銀監會在2013年8號文就有定義過。


    之所以資管新規中要推倒以前那個老定義,


    自己重設一套定義方式,


    主要是因為老定義有以下兩個問題:


    (1)此前銀監會并未定義什么是“標準化債權資產”。


    而只是:




    同時,列入非標的產品清單每年在更新。


    到底哪些是非標?


    銀行人主要就看銀監會每年更新的理財報表G06報表。


    這個報表1.7項列舉的就是“非標”,


    其他的...都是非“非標”。


    可以簡單理解成負面清單制度。

    這樣做的問題在于:


    實際意義上的非標層出不窮,名單總有疏漏......


    輪空的算什么呢?



    2.非標新定義的重要變化


    (1)使用“正面清單


    即先定義什么是標準化資產,


    其他所有債權資產都是非標。



    這種白名單的模式,更加嚴格,


    加大了機構繞監管難度。


    (2)非標與標的劃分不再局限于銀行理財。



    如今,所有資管產品的投資,


    其涉及的“標”與“非標”,


    都需要按照央行主導的新定義進行劃分。



    (3)劃分權限在央行。


    而不再是銀監會。




    3.標準化債權資產的必要條件


    根據資管新規,同時符合以下五個條件的,


    方可被認定為標準化債權資產。



    其中比較關鍵的是第五點:


    必須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




    當然啦,過了交易場所這個門檻,


    也不意味著這個債權資產必然就是“標”。


    還要按照前四項條件進行辨別。



    換句話說,


    不能只看出身論英雄(“標”),


    還要按后天努力來識別,


    誰才夠資格成為“標”。






    (六)加強期限錯配管理


    資管新規中,


    明確禁止了非標資產和股權投資期限錯配。


    1.封閉式產品管理要求


    若一個封閉時產品要投資非標債權或非上市股權,


    則底層資產的期限,


    都不能比這個封閉式產品本身的期限長。




    2.開放式產品管理要求


    如果開放式產品要投資非標,


    那么這個非標資產的終止日,


    不能晚過資管最近的開放日。



    非標資產往往期限很長,


    所以其實頻繁開放的產品,


    幾乎沒有投資非標的可能。



    3.加強期限錯配管理的效果


    這樣以來,


    就倒逼那些想投資非標資產或者股權的銀行,


    必須發行期限較長的封閉式理財。


    此前的“滾動發行”之路,沒得走了!


    之前,銀行一直是這樣的:








    終于,資管新規來了。


    理財資金“滾著來”不行了!



    如果銀行真的要投非上市股權,


    不僅產品只能做成封閉式,


    資金端的期限也至少得一樣長。





    4.加強期限錯配管理帶來的問題


    (1)資產端終止日的判斷


    當然,現實中一筆非標資產的終止日有時候也是傻傻分不清。


    比如有些融資存在提前還款條款;


    或者通過合同的約定,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展期。


    比如一筆非標資產合同簽訂了2年,


    但管理人在2年到期時候,可以審慎決策允許融資人再展期1年(2+1),


    這種資產的期限如何認定?



    又比如股權投資。


    PE/VC做股權投資時,往往很難準確鎖定退出日。


    IPO\產業并購\管理層回購\其他基金接盤幾種選擇,


    都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所以,說穿了,如果不是明股實債的所謂“股權投資”,


    其實不應該強迫其期限匹配。



    (2)資管產品到期日的判斷


    此外,資金端也有類似困擾。


    如果一款2年期的產品,


    允許投資人在鎖定6個月后提前贖回(承受部分收益損失),


    這種產品如何認定產品的到期日?


    6個月,還是2年?




    5.期限錯配管理不涉及標準化資產


    期限匹配管理,主要是針對非標資產等。


    至于那些標準化資產,比如債券、ABS,


    其實不受限制。


    原因也很明了:


    所以,各類資管產品大可以募集1年期的資金,


    投資5年期的債券。









    (七)凈值化管理



    所謂凈值化管理,簡單理解就是——


    投資者的投資收益,不再永遠等于預先確定的一個預期收益,


    而是跟著產品凈值來。


    其實,大家對凈值應該也不會陌生,


    畢竟大部分公募基金都是凈值型的,


    只是這次擴展到了銀行理財等領域。



    1.凈值化管理的核心


    凈值化管理,自然不是只要給產品編個凈值出來就行。


    估值方法的選擇,對這個凈值是否“真實公允”的影響很大。



    (1)市值法隨行就市,波動大


    但反映了在這個時點交易后可實現的金額。



    一款長久期的固收產品,如遇市場利率大幅上行,


    按市值法,其凈值將顯著下跌。


    (2)攤余成本法


    一款長久期的固收產品,如市場利率大幅上行,


    但如果按照攤余成本法,


    無論當天市場利率如何波動,債券市場價格如何下跌,


    其凈值可以保持不變。


    (3)攤余成本法的弊端


    當然如果市場出現大規模贖回,


    這時損益就會被迫實現。







    2.禁止宣傳預期收益率


    產品都要凈值化管理了,


    那宣傳預期收益率肯定是NG了。



    所以,當年這種景象以后應該是越來越少了:





    所以,資管新規掀起的理財凈值化轉型,


    實質上也是在倒逼數十萬的銷售人員轉型。


    未來對任何資管產品的介紹推介,


    都應當集中在產品的涉及特點,風險和收益特點blabla,


    就是不能觸碰“預期收益率”這個監管紅線







    (八)打破剛性兌付






    打破剛兌,央行一直以來的愿望,


    此次央行主導了資管新規的起草,于是終于抓住這個機會。


    這次,主要從四個角度加大破剛兌力度:



    1.要求資管產品都實行凈值化管理


    這也是最主要的措施。


    凈值生成應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規定。



    不過,符合一定條件的封閉式產品,


    可以使用攤余成本法計量。






    2.銀行理財需要通過成立子公司發行產品


    這個剛剛也提到了,


    這樣后續理財產品風險就可以和母公司隔離





    3.明確剛兌的認定


    央行這次認定,存在以下行為的視為剛性兌付:




    一旦發現,一行兩會都可以依法糾正并予以處罰。


    如果是銀行這種存款類金融機構,


    還會被要求足額補繳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




    4.鼓勵投資者或其他相關人員舉報









    (九)明確分級要求



    資管新規統一了所有資管產品份額分級的標準。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結構化產品的限制。




    新規對結構化產品的限制性規定,


    卡住了名股實債和很多非標投資的脖子。


    主要影響在于:


    1.信托和私募股權基金結構化產品被收編


    資管新規后,這二位再也不能游離在結構化產品杠桿率限制之外。


    之前,證監會新八條底線僅針對券商資管、基金專戶和私募證券基金,


    對私募股權和信托則沒有約束力。


    直接導致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


    這兩類產品大搞結構化。

    而且......




    2.夾層再也不能藏起來了。


    之前,在信托領域,夾層普遍被認定為劣后級,


    從而可以繞開杠桿率的限制。








    從近期銀監會的處罰案例看,


    夾層也已經被監管認定為優先級。


    3.股權投資杠桿率最高1:1


    這將使很多地方政府的項目融資,產業基金,結構化設計受阻。


    也就是說資管新規之后,


    如果想要做結構化名股實債設計,


    需要確保劣后級出資金額不低于整個基金規模的50%。


    總之,





    (正文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