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圈層文化永遠是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主題。
即使在大一統的舉國體制下。老鄉文化、同學文化,戰友文化。生生不息。廟堂之下的體制外的社會海洋里。在互聯網與數字化時代,放大了自發、自組、自營、自律的社會圈層文化的風起和傳播速度。
金融行業,是一個信息最不對稱、信用壁壘最嚴、資源分配最殘酷的行業,也是認知收割,圈層收割屬性最強的全民行業。從股市,幣市、CX市,各物可融,萬物可盤,任物可炒,被賦予升值與金融屬性,引爆了全民參與的各種熱潮。作為一種非理性的人類群體行為,各類項目后背后的引爆機制值得理性思考。
各物可融,萬物可盤,任物可炒行為具有一套邏輯嚴密的行為鏈條與實踐邏輯,需要使用圈層擴散理論揭示這種個體行為到圈層行為到宏觀行為的動態過程。
引爆過程中,不同主體的擴散條件、角色分工與行為表現各不相同。如同一個最簡單的江湖象棋殘局游戲,有負責起局的,有負責拉人的,有負責吆喝的,有負責示范的,有負責收錢的,有負責最后收割的,小局那么復雜,別說其他更復雜的盤,鏈,幣局。世界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起局者聯合各方,提出理論依據,分派任務,協調利益分配機制,達成理論共識,通過文化洗腦、科技自卑、圈層封閉、限量發售、網絡報名、抽簽搖號等方式,制造緊張氛圍。
各類大佬鼓吹暴富神話,媒體網紅推波助瀾,
社群投機分子瘋狂吃貨等,多點引爆,打造營銷火爆場面。
人性的社會圈層劣性被深度發掘(偶像崇拜、圈層接納、限量收藏、FOMO跟風)被帶上節湊,客觀上形成“擴散群體”效應。KOL的粉絲,大佬的鐵桿,美女的迷弟,作為第一波投機分子,開始圈層擴散傳播,周圍的人進行交叉認證后,也陸續加入,越來越火。
達到圈層擴散條件后,各類交易平臺提供集合競價,批量交易的交易便利,提前布局的各類收割暗莊,助推價格一路飆升。圈子大佬,所謂的專業媒體、
評級機構,場外交易套利販子、職業炒做喊單者等“專業人士”粉墨登場。建立QQ群、微信群等所謂私域流量組織,不斷收攏人員,傳授經驗、發出指令。新人不斷加入,同時新人學會了又拉群開班營銷,大量的自干五的集體行動引爆了整個社會眼球。最后,成功突破小范圍的圈層,分布式的行為鏈條貫通,原始理論變為社會共識,引爆全民跟風熱炒。除了旁觀者,小街販、“黃牛黨”、大學生、拆遷戶、大爺大媽都沖進市場,成為“散戶”接盤最后一地雞毛。
撇開復雜的經濟學原理,從個體行為到圈層躁動全社會參與的熱潮,各類火爆的圈層運動所呈現出來的從局部到整體的引爆機制,值得深思和研究。
一、起局、炒作和相應的基本條件
任何一項新技術新發明,甚至社會革新,都存在巨大不確定性和風險,特別是在體制穩定和厭惡風險的社會,一般初期不會為主流社會所包容,需要靠起局的人依靠故事進行推動。
故事帶來的預期,必須是社會格局,分配機制的改變,參與者必須是自己身心投入并帶入其他資源,沒有喚起初期參與者自我實現性欲望的起局,基本都是一地雞毛。
任何起局,能夠炒作,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1.稀有性。炒作能成為一種潮流,稀缺性是必須的條件,對于
比特幣來說它的發行量有限,這就是一定的稀缺性,通過炒作,這種稀缺性可以讓早期的參與者獲利,同時稀缺性也是圈層分類和準入的一個門檻,可以很方便的樹立各種圈層的標識和相應的特權。
2.標識性。通過稀缺性的宣傳和進行圈層分類以后,打上了相應的標識后,就可以運用各種傳播與宣傳工具推銷圈層標識物。圈層融入,圈層定位,帶來的符號消費與文化因素起到了關鍵作用。
炒作通常不能增加虛擬物品的使用價值,但會增加階層價值、標識價值、交往價值與社會價值。借助標識物的各種方式的宣傳,比如“一幣一萬刀”,“一幣一嫩模”不斷增加炒作物的階層屬性和社區地位,配合場外交易和社會投機分子微信群,社交網絡的收單,就可以抬高溢價空間。典型的就是交易所利用客戶持有的平臺幣的多少給于客戶不同的分級服務。
3.未來性。虛擬物品“炒”起來之后,當前的使用價值沒有重大改變,如果只是作為藝術品和玉器之類收藏品作為標識性操作,溢價空間有限。但作為未來新技術,新產業革命,新社會革新的的載體,卻改變了很多人的心理價值、社會價值預期,所以在交易價值上卻能夠翻倍甚至繼續上漲。總之,操作高手會利用未來性和標識性的雙螺旋結構進行價格拉升。
4.破圈性。隨著價格不斷上漲,參與的人數與范圍不斷擴展。從極客玩家到經濟學達人的小圈層和朋克運動,引發收藏與愛好行為和小規模的社區交易行為,很容易迅速演變成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的囤積居奇與搶購熱潮。圈層地位的改變和早期參加者財富暴增,成為大眾集體投機和不理性設置預期的決策依據。在此過程中,個體不斷被集體行為吞噬,社會成員持續卷入其中。這種肇始于極客精英社群、迅速擴散到社會大眾的集體行動,背后是一種人類群體行為的機制邏輯在發揮作用。
二、集體“炒作”的行為主體分析
各類炒作過程中,其實嚴格來說是應該不應該有任何主體的,源頭的主體存在,其實是以前金字塔傳銷的失敗根源。為什么耶穌會被釘死?甘地會被謀殺?為什么中本聰會選擇匿名?本質上是因為真神是沒有肉身的。真正的社會大炒作,比如大數據,
區塊鏈,源頭只是各種未來的理論,在理論上指導下的各種市場主體(媒體,交易所,資本,社群)會參與運營,同時圈層分類各不相同。
從整個社會系統來看,圈層呈現某種擴散分布。按照進場順序和圈層影響力高低,包括以下行為主體:
1.源頭“布道組局者”。布道組局者是集體行動產生的導火索。他是整個行業的理論發動機,他們將各種沒有證偽的概念和各種是否帶來效益的新技術帶入資本市場,指導整個新概念的精神產品的運行機制、宣傳路徑、發行出售、交易買賣的全過程。不管其他人是否參與,布道組局者都是最先加入行動的,并吸引其他群體加入。因此,“布道組局者”是圈層和精神領袖并是整個理論的信仰中樞者。
2.帶頭“領袖者”。領袖者是必備條件。他是布道理論的詮釋者和具體在某一領域的引領者,領袖者緊跟布道者,參與到詮釋迭代,系統研發,社區渲染、鼓吹、宣傳、推廣,迅速擴大參與規模,承擔內部聚合和外擴動員的角色,對內完善和擴展理論,主要是研發者社群,對外是動員和推廣概念,他們是第二類圈層,主要包括三類。
第一是自媒體,明星,博主。這類人群因為具有強認知能力和內容輸出能力,有大量的附庸群體,利用自身的流量引人注意、強化新行業,新技術的價值、擴大各類炒作產品的影響,吸引其他人競相模仿。
第二是新概念新技術的研發者,這類人群主要是具有較強的新技術研發和系統的實施迭代能力,一般是和社區傳播者結合,或者根據情況的變化,對新技術和新概念的產品進行迭代和優化,同時也配合領袖者提出的二次理論,進行調整。他們是整個新技術和新概念的IT系統研發者,也是后臺的控制者。
第三是各類基金和資本機構和大戶等。他們是所謂的“莊家”“尋租者”。在“炒作”中,機構和大戶初期敢于下注,進行大量掃貨、囤貨,將稀缺的控制性集中到自己手中,持有大量庫存,同時通過控制的媒體和交易所,掌握整個趨勢的的走向和話語權。
3.忠實“社群工作者”。社群工作者是圈層運動中的管理大部分盲從者的人群,是社群傘骨架的力量,他們除了自己參與外,也在布道者的理論下和帶頭領袖提出的策略下完成社群的引導和服務工作。社群工作者對布道者的理論深度認同,深度追捧,并在帶頭領袖提出的策略下指導自己社群內的集體行動。對理論體系的認同,激發了社群工作者的參與動機自我激發下完成社群的自組織,自管理,自運營是項目成功的關鍵,也是區分傳銷體系中階層領導付費招聘“團長”,拉人提成層級分配的根本,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體系。
社群工作者需要對理論體系的認同,在階層運動獲取階層地位自我救贖或者精神上的自我滿足與情感,而不只是單純的物質利益。
社群工作者和布道者,帶頭領袖沒有直接的股權、債權關系,甚至雇傭關系都沒有,自組織,自管理,自運營是社群運作的基礎,形成了布道者發布理論指引,帶頭領袖提成階段策略,社群工作者提供具體操作技巧的模式。
和區塊鏈的鏈式賬本不同,圈層運動中雖然角色分層,但是管理中卻沒有傳銷中的金字塔結構,布道者,帶頭領袖,社群工作者的角色開放,沒有一個所謂的規則晉升體系,也沒有按照帶入的資金量和管理的固定人員作為衡量標準。唯一的標準是不管你愿意做什么,贏得的去中心化的系統總的分額代幣是潛共識。沒有層級管理或者較少的層級管理,變化的角色地位,是區別于傳銷的一個基礎標準。
在經濟聯系上,除了基礎的一個統一的區塊鏈賬本和分布式的變現方式,包括各個交易所,包括各類OTC,各類信息分布式在各類社群項目的服務器上。而傳銷之類的下線,上線,金字塔層級關系和交易都在一個服務商的服務器上,高度的金字塔關系導致了階層固化導致了后繼的運作崩盤。
4.盲目“跟從者”。具有沖動、多變和易受暗示的特征,情緒受到媒體,KOL,社群工作者的影響,他們是炒作中的“烏合之眾”,對“炒作”背后的邏輯和規律并不知曉,沒有明確的目標。跟從者不是專業人士,掌握的信息有限,只是看到有人炒,所以炒。使得他們受到其他人行為的激發,成為集體行動的一員。由于龐大的基數使得參與人數呈幾何級數增加,引發大規模社會性集體行動的爆炒。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大會互聯網,但是并不影響在社群工作者或者團長帶領下入金。因而出現了各類OTC人群、“代投黨”、大學生黨,甚至是基本不懂炒作的農村拆遷戶都聞風而動,跟著其他參與者參與到“炒作”行動中。
三、各方聯動與圈層擴散引爆過程
參與者是誘發集體行動的基本構成要素,但如果沒有動態行為的激發,參與者不采取具體行動就不會導致圈層的擴散和集體行動的爆發。從單一個體行為聚集在一起形成大規模集體行動,各方機制的聯結和圈層擴散的轉化成為必要的實現條件。
1.源頭發起者造勢、營造氛圍、煽動情緒。
宣傳造勢、營造氛圍、煽動情緒是集體行動成行的關鍵環節。所謂造勢,是指發起者通過影響、行動、宣傳、煽動等方式,人為創造出一種有利于集體行動產生的環境、格局、形勢和時機,行動參與人數能夠得到倍增的效應,以便誘發圈層爆發行動。
具體策略包括有三個:
第一,創新科技與文化潮流新元素。炒作賺錢本身是人性基礎的投機性普遍需求,而逐漸發展成為如今凝結著改變世界和打破利益分配的高科技潮流驅動的產物。比如
區塊鏈技術代表了金融科技去中心化潮流文化的代表,更是金融高端認知理論的象征。因此,不管是鏈,還是CX,還是幣,還是礦,將區塊鏈高科技融入各自金融體系,打造出自帶系統特色分布式賬本交易體制,讓各類玩家對各種產品樂不思蜀。
第二,采取饑餓營銷與限量發售。以前的1CO是采用分圈層一級級輪次募資和控盤制造圈層性和稀缺性,抓住這種投機心理,進行限量銷售,限量制造出稀缺、檔次和品質的標簽,提高了炒作物的價格。
第三,高階進入門檻。在新的DeFi時代,通過高額的GAS費用和不友好的交易界面,還有晦澀的操作手冊,不斷的樂高積木式的玩法,阻礙了很多人進入。參與者的購買幾率,一靠運氣,二靠眼力,三靠操作,賺到錢,既獲得實際收益,又會有千軍萬馬中分得一杯羹的成就感,高階游戲中過程中,會產生階層認知分級感與自我成就感。即便不賺錢,也獲得參與體驗感,“我比別人行”的心理陷阱也會誘導他們持續參與投機活動之中。
2.帶頭領袖推波助瀾。
他們一般是行業早期玩家、行業從業者,影響力極大,能夠改變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自身的行為也會影響其他人。他們通過先期測試,先期試水,制造出財富效應和預期目標,并通過緊密聯系的媒體,爆圈產生財務溢出效應。
3.社群工作者、團長推廣。
他們透過各種手段、方式和渠道,將炒作標的物傳遞給目標消費者,誘導其產生購買行動。鼓吹暴富神話。各種高收益的成功案例營造了炒作有利可圖的假象。媒體不斷宣傳報道引起廣泛關注,激發潛在參與者加入。暴富的口號促使年輕人爭先恐后地進入圈子,試圖從中分得一杯羹,幻想一夜暴富。作為標桿,大佬買什么跟著買,大佬出售就跟風拋售。最終完成圈層收割。
四、全民炒作的機制的根源的思考
1.現代社會,人們從物質追求逐漸上升到精神追求。生產力的發展讓很大一部分有了閑暇的精力和金錢,富二代,拆遷戶,無所事事情況下,參與炒作是必然。
2.階層的固化和缺乏上升的渠道,大部分高學歷畢業得不到理想的立足之地和發揮能力的地方,也會參與社會變革的圈層運動,在新的利益格局中取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
結論:不管怎么樣理論終究是要上實踐的,實踐總要有付出的,付出是不是會帶來最優的帕累托累進不確定,但是帕累托過程的中的圈層分割導致了一部分成為贏家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要懼怕泡沫,泡沫本質是對高風險的社會圈層變革運動的試錯成本的獎勵。
各類主體和個人在圈層變革運營過程中能進入哪一個圈層,其實是決定了未來的社會地位和分肥能力。
作為任何一個勵志在圈層變革中投入的年輕人,要把握幾個底線思維:
任何一個圈層運動都有博弈方,是內部的傳銷博弈?還是改變整個社會生態的變革?項目博弈的終極點決定了能走多遠。
市場上的各類主體方決定了掙錢的邊界,如果想橫跨多頭,多吃多占,最后一地雞毛。
不要求一定能看懂全部項目才去參與,但是至少有一點,做自己范圍內的事情,賺自己認知范圍內的錢。
每個時代的變革者不忘初心,方得正果。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