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的全稱是Decentralized Finance,即“去中心化
金融”,也被稱為“開放式金融”,當前幾乎全部的DeFi項目都在
以太坊的
區塊鏈上進行。
以太坊是一個去中心化應用程序的全球開源平臺。在以太坊上,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通過編寫代碼管理數字資產、運行程序。其生產的
加密貨幣稱為以太幣(Ether,簡稱“ETH”)。
徐坤認為,DeFi是基于開放的去中心化平臺開發的一系列金融類應用,整個業務流程是鏈上的交互動作。
她表示,與傳統金融相比,DeFi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第一,DeFi不需要依賴任何中心化的主體來提供信用中介或者背書;第二,沒有準入限制,即任何一個聯網的人都可進入;第三,任何第三方均無法阻止任何一筆交易,也不能逆轉任何一筆交易。
但萬向區塊鏈與PlatOn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對澎湃新聞表示,DeFi和傳統金融是兩個不同軌道的東西,無法比較。傳統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是資金融通,過程中伴隨著風險的轉移、資源的配置、價格的發現,處理的是法定貨幣的事。DeFi和實體經濟無關,也和法定貨幣無關,更多的主要是加密貨幣領域的事。
他舉例道,例如一個
比特幣礦工,產出比特幣,需要用法定貨幣買礦機或者付電費雇人,一般是挖出比特幣賣了,但市場行情較好的情況下可能不想賣,礦工就可以在Compound這樣的應用中,進行基于比特幣的超額抵押,借出穩定幣換人民幣,滿足其支付需求。所謂穩定幣是指與另一種資產(如黃金、美元、另一種加密貨幣等)掛鉤的加密貨幣。
“盡管可能都用了一些金融工程的產品設計的方法,也涉及金融風險,也可以用上傳統金融的風險分析方法,但是服務的場景、對象和目標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它和傳統金融比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鄒傳偉表示。
有人認為,基于分布式賬本技術的DeFi不僅解決了在傳統金融中,資金收益被中介賺取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資金在國家之間的信用壁壘。
對此,鄒傳偉表示,傳統金融中信用借款非常常見,根據信用有一套風險定價機制,DeFi基于智能合約確實沒有中介,但有雙面性,匿名性使得其去信用化,所以需要超額抵押,用超額的抵押品實現借貸,降低風險。這會導致減少加密貨幣流動性,占用加密貨幣資源,成本很高。
“從這種資源配置效率上來說,很難說它是一種先進的金融資源配置方式。”鄒傳偉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