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我們在與有區塊鏈技術服務需求的企業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聊到Fabric,這也是當前區塊鏈應用的主流選擇之一。Fabric項?是由IBM發起,Linux基?會托管,國內眾多重量級的企業都以其為底層框架構建平臺提供區塊鏈技術服務,還有?些企業基于Fabric構建??的聯盟鏈并嘗試在其上跑業務。
有一種常見的觀點,Fabric,出身好,有??背書,有?幫??維護,還有?幫?神們使用,難道不“?”么?對此,我們有一些基于自身的不同體會。
細心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我們在區塊鏈應用項目中基本都使用國內自主可控的Jingtum聯盟公鏈技術,例如我們的智慧零售可信數據服務平臺——心鏈www.xinl.shop。今天我們就來淺析下我們理解的Fabric與Jingtum技術的異同,因為我們的能力所限,有很多疏漏之處,還望讀者斧正。
Fabric
?先,來通過下??個架構圖簡單了解?下Fabric。

R1、R2、R3、R4: 代表組織
CA1、CA2、CA3、CA4: 代表組織所對應的證書,?來身份認證
A1、A2、A3: 代表app
P1、P2、P3: 代表節點
L1、L2: 代表賬本
S5、S6: 代表智能合約
CC1、CC2: 代表channel
O4: 代表排序服務
NC4: 指定的策略規則
簡要過程如下:
1. 組織R1、R2為聯盟創建?個通道C1,節點P1、P2加?了C1通道,并產?了賬本L1,賬本L1分別存儲在P1、P2上;
2. 在節點P1上了安裝?個智能合約S5(節點P2在加?C1通道的時候,也會存有智能合約S5的副本)然后在通道C1上實例化,客戶端應?程序就可以調?這個智能合約;
3. 接下來,應?程序就可以通過智能合約S5?成并接受交易了;
注:通道C2的過程與通道C1的過程?樣,只是通過通道C2?成的賬本L2與通過通道C1?成的賬本L1是完全獨?的,排序服務O4只是將L1和L2的賬本進?排序。
通過以上過程,可以了解到賬本??的數據都是通過調?智能合約產?,如果企業想搭建Fabric?絡,則必須把??的業務系統通過"智能合約"的?式實現賬本的變更,?度定制化。
現在假設A企業和B企業共同搭建了?套基于Fabric的商業票據系統,那么整個智能合約肯定是基于A企業和B企業共同制定出?套智能合約集合。此時,如果企業C想加?這個?絡,有兩種?式:
1. 要么讓??的業務系統強?匹配這套智能合約集合,那么?身的業務系統肯定會?改;
2. 要么A企業和B企業共同研究C企業的業務系統,進?相應的智能合約升級改造。
以上可以看出Fabric對?戶的業務系統侵?性很強。由于Fabric還提供了?套諸如身份管理、隱私和保護、?效的處理、鏈碼功能、模塊化設計等功能,Fabric更像?套完備的PaaS平臺。
Jingtum
接下來,說說Jingtum?絡。Jingtum類似于?套微服務架構,提供了?套通?的接?集合,屬于?種輕量級服務(BaaS,后端即服務),這一點類似于Ethereum,對?戶的業務系統侵?性很淺。Jingtum?身除了?持原?的基礎Token外,還有?戶Token。?戶Token可以看成是?種?定義的數字資產的表征符號,類似于ERC20,與ERC20不同的是,?戶不必??再額外實現?個標準化的ERC20智能合約,避免了安全風險。
此外,Jingtum與Ethereum的不同在于,Jingtum是聯盟公鏈技術,強調的是有效去中?化。其核?就是如何在保持去中?化帶來的可靠性的同時,避免其在效率??的不?。Jingtum的做法,就是使得選擇的這個最有效的平衡點變得可以?動調節,根據?戶的場景和需求?動優化到最佳的那個位置。在接??式上,?戶也可以根據??的需求選擇接?井通Jingtum的聯盟公鏈或者利?Jingtum技術架設專屬鏈。這些專屬鏈都可以選擇是否與井通Jingtum聯盟公鏈互聯。
Jingtum的共識采?Randomized BFT的?式,核?有N個驗證節點維持系統的基本驗證?絡。井通Jingtum的驗證?絡對每?個接?Jingtum的應?開放。這些應?可以通過井通Jingtum提供的API直接接?Jingtum的公有區塊鏈,也可以使?井通的平臺技術,部署私有的區塊鏈,除了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外,在性能上也有?定的優勢。

?戶通過API作為橋梁與Jingtum聯盟公鏈連接,對于業務系統的侵?性很淺,靈活性?常強。我們設想如果把井通Jingtum聯盟公鏈作為底層通?平臺,然后借鑒Fabric的思想,就可以搭建?個更加完善的區塊鏈PaaS平臺;當然這種很淺的侵?性也會帶來業務系統與區塊鏈之間的協同問題,這也是業界所?臨的難點之?。
關于鏈上鏈下協同的問題可以參考另外?篇?章:??說清“鏈上”和“鏈下” 。
后記
技術路線的選擇,主要還是看是否適?于?身的情況,并??下之分。選擇技術路線就如同是選兵器,??般兵器的選擇,重要的是匹配自身的力量、速度與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