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凈靜 · 主播 | 安東尼
來源 | 凈物

生活中,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高度評價一個人,你會用哪個詞?
是聰明?是勤奮?還是大方?
但慢慢地,越來越多人用“靠譜”來表示對一個人的高度夸獎認可。
每個人都喜歡與靠譜的人相處、共事。
非常同意。
特別認同股神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
“靠譜,是比聰明更重要的品質。”
與靠譜的人相處,踏實又安心;與不靠譜的人交往,是對時間、生命的極大浪費。
那怎樣的人算“靠譜”呢?
總結起來,無非就是說話真誠,做事有度,心懷他人。
說話真誠
語言學家王力曾說:
“潑婦罵街往往口若懸河,走江湖賣膏藥的人,更能口若懸河,然而我們并不承認他們會說話。”
說話是最容易的事,隨便張嘴就可以。
說話也是最難的事。
因為一句能讓人信服的話,并不在于語勢滔滔不絕,辭藻華麗,而在于是否言之有物,是否真誠。
詩人晏殊,便是以說話真誠著稱于世。
據說參加科舉殿試時,晏殊看過試題后說:
“陛下,十天以前我已經做過這個題目了,草稿還在,請陛下另外出個題目吧。”
真宗見晏殊如此真誠,感到他很可信,便賜予他“同進士出身”。
任職期間,每逢假日,京城的大小官員常外游結伴取樂。
晏殊因為囊中拮據,便只好在家里讀書習文。
后來,真宗點名要晏殊擔任輔佐太子的官職,許多大臣不解。
真宗說:“群臣經常出門游玩飲宴,唯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的合適人選。”
然而晏殊謝恩后,卻說:“其實我也是個喜歡玩樂的人,奈何囊中羞澀。如果我有錢,想必也整天玩樂吧。”
也因為這些事,使晏殊在君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大伙也更加信服他了。
有句古詩說的好:
與人交流時,常懷一顆真誠的心,怎能不讓人心生信賴呢?
相反,胡言亂語、謊話連篇的人,只能讓人心生惡感,讓人背棄。
就像耳熟能詳的寓言“狼來了”中,那個謊話連篇的放羊娃一樣,最后自食惡果。
孔子說過: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就是:靠譜的人,說話謹慎,行動敏捷。
諾不輕許,言必有物,態度真誠,這才是一個靠譜的人,言談間應有的修養。
做事有分寸
《孟子》中提到:
靠譜的人,往往心中有度,講究分寸。
知道何事該做不該做,知道何物該拿不該拿,不會為了一時貪欲,失了本心。
曾國藩建立的湘軍,以善戰聞名。
作為湘軍的靈魂人物,他領軍剿滅太平軍時,立下赫赫戰功,湘軍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日盛,清廷當權者心中不禁心生忌憚。
為解除朝廷疑心,曾國藩主動減兵削權,消除了朝廷上下那些說他擁兵自重的流言。
此舉,讓他迅速獲得了朝廷信任,在風起云涌的政壇上拯救了自己。
古人常說,過猶不及。
一個靠譜的人,做事勢必有準。進退有度,為人有所分寸。
《三國演義》中,謀士許攸就是個反例。
年輕時與曹操為友,后來成為袁紹的謀士,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力主攻打曹操。
后來卻又因家人犯法而叛投曹操。
更建議曹操偷襲烏巢,結果大獲全勝。
大戰后,跟隨曹操回城,卻仗著有功而口出狂言,辱罵曹操,輕視曹軍將士,最后亦難免殺身之禍。
許攸誠然有功,卻是逾越了自己身份該有的底線,失了分寸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靠譜的人,行事講究分寸,明理得體。
處什么位做什么事,端什么碗吃什么飯。
自然而然地,就會讓人心生好感,初見生歡,久處不厭。
心懷他人
有句老話說的好:
靠譜的人,做人厚道。心中除了自己,更心懷他人。
聽說一個寓言故事:
狗和狐貍是好朋友。狗很厚道,吃點虧也不在意;狐貍精明,一有便宜就占。
有一天他們遇到了獵人。
獵人對他們說,
結果狐貍輸了,狗活了下來。
善良的狗哭著說,
靠譜的人,心中厚道。
寧愿自己吃虧,寧愿自己不好過,也不讓身邊人受累。
相反,則是一副終日算計,愛占便宜的人,小到蠅頭小利,大到身家性命,這樣的人,絕對與靠譜掛不上鉤。
生活中,有時候很多小細節,能讓人感覺一個人是否有教養、是否靠譜。
走在馬路上時,那些會主動走在左邊,把更安全的位置讓出來的人;
一起乘坐電梯,不管是先出還是后出,都會用手擋在門邊,以防門在其他人往外走的時候突然關上夾手的人......
這樣的人,十分靠譜。
因為心中一定常懷他人,與之相交,永遠如沐春風,永遠不用擔心因為利益出賣你、傷害你。
▽
有媒體做過一項非正式調查,發現95.7%的人身邊有不靠譜的朋友。
其中45.2%的受訪者表示,遇到這種人,能躲就躲,盡量不再與之相處。
作家王瀟也曾經說過:
由此可見,一個靠譜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因為靠譜,所以說話真誠;
因為靠譜,所以做事有度;
因為靠譜,所以心懷他人。
也正因為如此,我喜歡和一個靠譜的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