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成今年兩會高頻詞。政府工作報告安排部署:“要繼續出臺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馬化騰、丁磊、張近東等企業家和代表委員們在議案、提案中呼吁加快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從全球看,數字經濟在中國發展有自身優勢。“我們在數字經濟領域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較小,同時中國的產業配套能力比較強。”劉世錦說,“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需要很多產業配套,而這是我們的強項。”他說,中國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容易形成規模經濟,這也是很多國家做不到的。
中信證券發表文章認為,COVID-19疫情加速全球數字化進程。未來2-3年中,平臺應用類公司如互聯網、云計算巨頭,以及數字新基建領域的龍頭公司將得到長足發展。
一些咨詢研究機構發表文章梳理了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所處階段、未來趨勢以及面臨的挑戰。現摘要如下:
數字經濟是人類通過大數據(數字化的知識與信息)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通過不斷升級的網絡基礎設施與智能機等信息工具來達到提升發展,人類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大大增強了處理數據的數量、質量和速度等,也推動了人類經濟形態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形態轉化,極大地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提高產品、企業、產業附加值,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同時為落后國家后來居上實現超越性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據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掀開了信息時代的新篇章。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下一代移動網絡技術等不斷發展布局及成熟應用,早期的信息技術已經發展成全新的數據經濟。

數字經濟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孕育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經濟活動,并對傳統經濟進行滲透補充和轉型升級。美國早在1999年成立了NITRD(Network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布局了計算機、網絡和軟件的科研計劃,中國也于2006年發布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把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不斷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全球數字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其中2017年,美國數字經濟規模占美國GDP的57%,驅動能力強,位列全球第一;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27.2萬億元,占中國GDP的32.9%。

根據《2018年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指數》(阿里研究院)報告,其中,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排名中國以0.718的指數成績位列全球第二,數字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在全球的數字經濟發展中,數字經濟的發展指數與地區或國家的人均GDP呈現高度相關,在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的地區或國家中有美國、英國、日本、韓國、西班牙等,其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均超過0.4,高于人均GDP低于1.2萬美元的地區或國家。

在全球的數字經濟發展中,其存在三大特征點:
一是平臺支撐。平臺是數字經濟的“新物種”。“云-網-端”替代“鐵-公-機”,成為全新的基礎設施,創造了全新的商業環境。上一輪數字化浪潮,由公司驅動,通過大規模的信息系統投資,完成了公司的數字化,大大提升了公司運營效率與管理半徑。平臺的出現推動了整個社會的數字化,為個體、小微企業提供可負擔的、世界級的數字基礎設施,最大程度地釋放了個體、小微企業的潛力。整個社會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公司信用不再和規模直接掛鉤,直接促成了大規模協作的形成。
二是數據驅動。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新能源”,是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特征。在上一輪信息化浪潮中,業務流程高度數字化,數據在公司內部實現了高效采集與儲存;數據作為支持性工具,幫助公司實現全球業務可查、可控、可追溯。平臺的出現,使數據的流動與共享成為可能;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數據挖掘的廣度、深度和速度。從數據挖掘出發,顛覆原有商業模式,建立全新的商業生態,成為新的發展路徑。
三是普惠共享。普惠共享是數字經濟的“新價值”。“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特點,實現了普惠科技、普惠金融和普惠貿易。在科技領域,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按需服務業務形態,使得個人及各類企業可以用很低成本就輕松獲得所需要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而不再需要購買昂貴的軟硬件產品和網絡設備。在金融領域,以互聯網信用為基礎的新型大數據信用評分模型,讓更多的個體享受到適合其各自風險特質的金融信貸服務。在貿易領域,各類貿易主體都能參與全球貿易并從中獲利,貿易秩序也將更加公平公正。
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占GDP的比重達到32.9%。截止至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名義增長20.9%,占GDP比重為34.8%,占比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人民網


美國路徑:高頻創新—產品全球化
美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排名全球第一,其高頻創新-產品全球化路徑,幫助其數字經濟發展超越其他發達國家,美國的數字科研和數字產業生態分指數均排名全球第一,其信息技術領域基礎性研究、應用型專利、技術的商業轉化能力均全球領先。自從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商業化以來,全球主要的技術、商業創新,幾乎都是從美國開始的。數字技術進一步打破了距離、空間、時間的限制,美國公司的全球化能力被放大至極致。在全球十大互聯網科技公司中,美國獨占七席。
作為全球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美國的產業發展成熟、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數字技術帶來全社會有序的、漸進的改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是互聯網巨頭和傳統行業巨頭雙輪驅動的。傳統行業巨頭經過幾十年持續的信息管理系統投資,積累了很強的數字能力,在消費者洞察等特定領域甚至領先互聯網公司。
中國路徑:用戶數字化-產業生態化
中國的人均GDP名列全球第64,而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排名全球第二。中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用戶數字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中國擁有獨特的數字消費者群體,不僅僅是消費者數量龐大,各種數字應用滲透率都位居世界前列,數字消費者指數排名全球第一;龐大的消費者群體,使得長尾市場的定制化需求得以生長,各互聯網公司盡力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變的需求;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采用了獨特的生態戰略,全場景與消費者溝通,使用社會化的方式完成產品、服務的生產和提供,數字產業生態排名全球第二;中國的總體科研水平并不突出,但是在數字經濟相關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依托海量數字化消費者的獨特場景,實現了快速發展。
和眾多發展中國家相似,中國部分行業成熟度較低,許多需求無法被傳統行業滿足。數字經濟提供了創造性的解決方案,直擊消費者痛點,從而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的機會。
《2018年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認為數字經濟領域的重大科技技術包含:
(1)虛擬/增強現實(VR/AR)
VR/AR的研發及創新應用發展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將致力于突破消費級VR/AR,實現其在工業、醫療、文化、娛樂等行業專業化和大眾化的示范應用具有極大的市場前景。
(2)智能機器人
據IDC預測,2020年機器人市場規模可達13016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是目前商用場景中最主要的應用,未來輕型、協作、智能型機器人將成為重點研發對象。
(3)人機自然交互
在人機自然交互技術中,語音交互目前最受關注和應用最廣,未來將致力于在語音交互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實現其在智能車載、智能家居、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更為廣泛的應用。
(4)自動駕駛汽車
從國內外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美、德引領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大潮,日本、韓國迅速覺醒,中國呈追趕態勢。未來5-10 年我國將在完全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加大投入。
(5)4D打印
4D打印技術目前在國內外都處于實驗室和概念驗證階段,未來5-10年實現在可編程或智能復合材料方面的突破成為關鍵所在。
(6)大數據處理技術
目前國內外大數據處理技術普遍圍繞大數據收集、存儲、管理、分析和展現來展開。以阿里云Maxcompute為代表的自主大數據處理技術在處理能力和成本方面開始占據優勢。未來3-5年將致力于推動大數據處理技術向實時化、智能化等趨勢的轉變。
(7)人工智能
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機器學習算法的進步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目前尚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未來10-20年中國將在AI 加速芯片的研發上加大投入。
(8)區塊鏈
2015年以來,區塊鏈技術開始有了落地的進展,金融領域的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技術的典型應用。未來5-10年將致力于實現在區塊鏈計算效率和安全領域方面的突破。
(9)生物識別
目前臉部識別技術已經應用到很多場景之中,虹膜、聲紋、眼紋成為值得關注的新方向。未來5-10年將致力于提升生物識別的高準確率和高識別度以及確保用戶生物識別信息的隱私和安全。
(10)萬物互聯
據麥肯錫報告,全球物聯網有望滲透的上下游應用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3.9-11.1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經濟的11%。當前萬物互聯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未來致力于在物聯網的感知、網絡、數據、智能、安全五個方向有所突破。
(11)量子計算
量子計算的主要用途包括量子通信加密、超快的計算能力以及量子精密測量等。目前國內外量子計算都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未來10 年致力于研制出能實現數百個量子比特的計算機,量子計算的應用將成為跨世紀級的創新突破。
(12)大規模異構計算平臺技術
目前異構計算平臺主要是在數據中心或云端提供,未來會逐漸走向移動端。未來5-10年我國將著力發展自主研發的異構計算芯片(ASIC/FPGA/GPU),并綜合考慮性能、功耗等多層面問題。
(13)安全技術
信息安全威脅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基于全網大數據分析的安全能力、智能化水平和創建可信環境成為重要方向。未來3-5年將致力于推動云計算和物聯網安全核心技術研發的自主可控。
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首先,自然人成為數字經濟重要參與者,需要進一步政策支持。數字經濟提供了以前所不具備的技術手段,如大數據、新的用體系以及監管手段的改變,為商業活動準入門檻的降低創造了條件,自然人因此可以獲得以前所不能具有的權利。首先,自然人獲得開網店的權利;其次,自然人獲得國際貿易的權利。自然人在商事活動中獲得的這兩項基本權利,與目前的工商和國際貿易管理方式、國際貿易規則等并不適應。
其次,數據權屬不明確,流轉困難。數據產生、收集、存儲、加工、使用于不同的主體,既有個人、企業,也有政府。數據只有充分利用,才能發揮其價值,才能為個人、企業、社會帶來福利。目前,數據權屬的規范尚不明確,數據的流轉存在困難。
另外,信用體系建設和治理待完善。信用是數字經濟的靈魂,沒有新型的信用體系,數字經濟就無法發展起來。用更多元化的數據、覆蓋更海量的各類主體、提供與每一主體信用相匹配的精準服務,正在成為大數據時代信用發展的現實。在此進程中,信用治理應特別注意兩大問題:一是嚴格區分作為軟約束的信用懲戒和作為硬約束的行政處罰的邊界,避免以失信懲戒之名,行行政處罰之實;二是多方協同共治,嚴厲打擊炒信等灰黑產業鏈,促進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