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對普通民眾的支付方式產生影響,在社會宏觀意義上,央行
數字貨幣的推廣還有助于政府精準施策,為社會治理和國際化發展帶來變革。
一是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穿透力與執行力,便于社會治理。央行數字貨幣將貨幣流通轉化為數字化方式進行,適應了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需求,為靈活高效使用經濟政策創造了條件。借助于大數據分析,央行得以更便捷高效地追蹤貨幣的流向和供需狀況,從而制定和實施更為精準有效的貨幣政策,特別是某些非常規的經濟政策。有學者指出,疫情期間線下活動基本停止,客觀上加速了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譬如在疫后經濟恢復時期,國家可以借助數字貨幣直接向全國家庭或個人投放經濟補貼、退稅等,防止發放不及時、腐敗等問題出現,使相關政策得以真正發揮作用。同時,DCEP也可以幫助央行應對現金支付日益減少、商業數字支付服務日益廣泛的挑戰,提高了央行對支付結算進行統一監管的能力。
二是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和反逃稅,助力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普通的現金交易具有完全匿名的特點,無法落實到使用者個人進行監管,因此可能會被用于洗錢、逃稅或者為恐怖主義融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境貿易與
金融秩序穩定。而DCEP實施可控匿名原則,對數字錢包的使用額度有分級和限額安排。上傳身份證或銀行卡可以提升認證等級,從而提高使用額度。通過大數據監控對比,識別行為特征,鎖定真實身份。這實際上是通過技術手段增強了央行金融監管的管理效能,有助于打擊濫用貨幣的違法犯罪行為,營造誠信交易的社會氛圍。
三是為人民幣國際化和重塑貿易清算體系創造有利條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使用,將會提升跨境結算的速度與安全性。倘若人民幣能夠被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勢法幣國家接受,數字貨幣將降低交易成本,最終有利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央行數字貨幣在未來可能對現有的貨幣結算網絡SWIFT造成沖擊。目前,人民幣跨境清算高度依賴美國的SWIFT系統,但在大國博弈、中美經濟碰撞加劇的背景下,存在高風險、高收費、低效率等缺陷。倘若能夠借此建立技術支撐的信任機制,重構支付體系,將對美元霸權構成有力沖擊。
但不能忽視的是,美國、歐洲等地也在加快落實數字貨幣的步伐。Facebook2019年曾推出無國界貨幣體系Libra,但遭到強烈質疑。而在近日更新的版本中,Libra將提供錨定單一法幣的穩定幣,意味著未來可能成為“數字美元”中的一員。瑞典等歐洲國家也在尋求發行數字貨幣。因此,未來應重視國際上其他數字貨幣的進展。
總之,正在試點的央行數字貨幣DCEP堅持雙層運營、替代現金、可控匿名,具有安全便捷、國家信用、離網支付等優勢,有可能對民眾常用的現金支付、第三方支付與活期存款帶來一些沖擊。同時,有學者認為,在更深遠意義上,數字貨幣將實現貨幣體系從“國家信用”向“國家信用 技術信用”的轉變。我國在移動支付和數字經濟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未來應繼續加快法定數字貨幣落地,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而數字貨幣的變革程度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