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
數字貨幣一經曝光,便引發業界與民間熱議。根據央行公開資料和有關官員的公開表態,使用數字貨幣并不需要額外開戶。使用者只需下載并安裝“數字電子錢包”APP,鏈接現有銀行卡,即可實現現有人民幣和數字貨幣的1﹕1轉換。據悉,該APP顯示的主要功能與銀行電子賬戶日常支付與管理功能相似,包括“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門檻,有利于數字貨幣的接受與推廣。
作為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DCEP的推廣可能在以下與日常支付密切相關的三個方面帶來改變:
一是對現金使用的影響。央行數字貨幣一旦普及,必然會對人民幣現金的使用產生沖擊。
北京大學數字
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徐遠認為,數字貨幣推廣會帶來無現金社會,將導致ATM機這一“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金融發明”需求量減少。不過人民幣目前已主要通過電子形式流通,現金流通占比并不高,因而DCEP僅是進一步替代現金。當然,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央行數字貨幣與現金仍會長期并存,原因在于現金的物質性特征在某些場景中暫時無法被完全替代,民眾對數字工具的使用與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二者將互為補充。有金融分析師認為,DCEP替代M0的使命會逐步實現,兩到三年時間會有30%至50%的現金被央行數字貨幣替代。同時,數字貨幣等價替換現金,以雙層運營模式發行,即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等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確保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二是對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影響。DCEP的最大優勢在于具備法償性,具備國家信用背書,不僅更加安全可靠,而且任何交易主體都不能拒收。其次,DCEP實行可控匿名原則,可以更好地保證交易的匿名性,而第三方支付工具往往需要實名認證,用戶支付數據實際被平臺掌握。同時,央行數字貨幣的“碰一碰”功能支持雙離線支付。反觀支付寶、微信支付,目前仍對銀行卡和網絡環境有所依賴,難以具備更高的線上便捷性以及線下強流通性。最后,DCEP錢包原則上覆蓋所有支付場景,不受賬戶體系的約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支付行業的賬戶壁壘。因此,對支付具有安全性、隱私性、便捷性和跨機構流通要求的人來說,DCEP會顯得更加適用。
但這不意味著支付寶和微信沒有任何優勢。中國銀行前行長李禮輝認為,法定數字貨幣是否能取代新興電子支付工具是一個最終由市場決定的過程。也有專家判斷,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支付場景覆蓋、功能完善程度和用戶使用黏性方面具有優勢,并且很可能會及時跟進上線DCEP擁有的新功能。
三是對活期存款的影響。二者各有千秋,一方面,DCEP目的是替代現金,在設想中并不付息,而活期存款能有一定利息收入;另一方面,活期存款不具備數字貨幣交易的匿名性優勢,采用哪種支付方式將取決于使用者的權衡。有聲音認為,盡管DCEP采用的雙層運營架構減輕了對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的沖擊,但由于央行數字貨幣的安全性高于銀行存款,仍可能對后者形成一定競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