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概念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今年以來,“新基建”被提到新的高度,尤其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高層對新基建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1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21日、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均提到新基建。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從中央密集部署,到資本市場熱捧,“新基建”可以說正式站上風口。
相比傳統的基建,“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官方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這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2019年消費/投資/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7.8%/31.2%/11.00%。然而,在當前影響下,消費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能力受限,消費的重要子行業如汽車、餐飲和旅游皆受重創。而受疫情波及,全球經濟增速趨緩,進而導致我國出口承壓。
2003年爆發“非典”,投資的GDP增長貢獻率高達70%,可以預見,投資將成為當下穩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而基建投資是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短期內起到穩定托底經濟的作用,新基建則進一步為基礎設施投資擴容,在疫情期間,遠程辦公、在線課堂、遠程護理、送藥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嶄露頭角,而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撐,因此,新基建能夠為新興產業賦能,為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新基建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5G“是毫無疑問的焦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19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推進5G通信網絡建設“列入2020年重點工作,其中有6個省市明確規劃了2020年新建5G基站的數量,合計超過17.8萬個。
中國移動提出,計劃在2020年底完成30萬座5G基站建設目標,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力爭前三季度提前完成全年25萬座基站的建設目標。據中國信通院預測,預計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未來5年工業企業開展網絡化改造投資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5G網絡建設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及個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
目前在科技創新的一些領域中,是中美雙頭的格局。在過去的這些年,中國更多體現了自己把1發展到無窮的能力,但能不能做好從0到1的創造,還面臨新的挑戰,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去行動和改變。但是在移動通信技術,即5G領域,中國可以說是從跟隨者到領跑者,后來者居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移動通信每十年出現新一代革命性技術,在1G2G發展中,我國處于引進、跟隨階段;從3G開始,我國開始與國際發展接軌實現突破;到4G研發階段,我國自主研發TD-LTE系統,成為全球4G主流標準;5G時代,中國占領5G標準高地。世界5G大會上,全球標準必要專利(SEP)聲明中,中國公司整體份額為34%,位居全球首位。我們欣喜的看到“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
資料來源:IPlytics(2019.9),川財證券研究所
2019年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中國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目前,中國的5G網絡基站已經建設約13萬個,中國5G網絡正式商用以來,中國簽約的5G用戶已經達到87萬,5G商用發展進入快車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5G產業經濟貢獻》認為,預計2020至2025年,我國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達10.6萬億元,5G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
不同于4G時代技術和商業創新,5G時代更注重生態構建。所謂4G改變生活,而5G改變社會。5G和基于垂直行業的物與物連接成為新的市場藍海,隨著5G商用的不斷推進,未來五年全球5G用戶將會達到十億級別,同時5G應用場景呼之欲出。
5G是萬物互聯的入口,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數化萬物“時代,科技正在為產業領域賦能,智能化助力產業改造升級。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科技+金融……科技+產業正在重塑新的產業流程,借助科技力量,傳統行業煥發新活力,新興產業風口正勁。
作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消費大國,加上互聯網科技快速發展,中國的機器替代工人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形態。2020年1月2日,阿里巴巴發布了《達摩院2020十大科技趨勢》報告,報告預測,隨著5G商用等技術的落地,以“物聯網+工業”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必將在2020年迎來爆發。報告還表示,“對產值數十萬億,乃至數百萬億的工業產業而言,每提高5%-10%的效率,就會產生數萬億的價值。”截至2019年8月,全國8200多家企業中已有85%的企業正在踐行智能制造,而其中12%的企業已經處于成熟度二級,能夠實現對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等核心業務進行流程化管理,中國智造“崛起的大戲已經拉開序幕。
中國走上“智造“之路:更少人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
進入5G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新高潮即將真正到來,目前全球已啟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達1000多個,僅中國在建的就有500個,遠超排名第二的歐洲(90個),中國成為世界上智慧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截至目前,全國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以上的地級城市和32%的縣級市,已經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5G時代,智慧城市將對生活、工作、醫療、出行、娛樂等方面帶來全新體驗。5G的最大特點是大寬帶、高速率、低延時、高可靠性。5G為智慧城市提供了一張更快、更可靠的網絡,有利于智慧城市的落地,催生出更多的新模式和新設計。
2019年,零售進入深水區;2020年,零售將面臨更多可能性。實體商業經歷重大洗牌后格局重塑,直播帶貨、AR、VR正在塑造新的消費場景和體驗,科技不斷賦能讓零售更加智慧,人、貨、場的重構將會為零售帶來新的想象空間。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數據:2019財年,淘寶直播產生GMV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2019財年,天貓商家直播滲透率高達50%。數字化的應用,使消費者和商品之間的交互更加個性化,也讓商家能通過數據分析,更快洞察到消費者的需求,真正做到在數字經濟時代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OMG”!“買它”!成就了2019年的一個現象級“帶貨”現場,李佳琦和李子柒成為“網紅神話”
展望2020年乃至下一個10年,醫療行業擁有著巨大增長潛力。預計2020年醫療行業的總市場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在此過程中,醫療與人工智能科技必將產生更多的深度融合,它們的結合有望解決人口老齡化、醫療資源地域分配不均等關鍵問題。隨著5G商用建設啟動,到2035年,5G技術將推動全球醫療市場銷售額達1.1萬億美元,占全球5G相關經濟規模的9%左右。醫療人工智能的結合將改變醫療界的未來。未來9年,全球醫生短缺數量將會增加一倍,人工智能將為醫生提供更好的醫療工具。據IDC統計數據,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規模將達到1270億美元,其中醫療行業人工智能相關應用將占五分之一。展望未來,醫療與人工智能結合方式將覆蓋醫療行業的方方面面,就醫流程方面包括診前、診中、和診后,適用對象包括醫院、醫生、藥企和檢驗機構等多種載體。
達芬奇手術系統:可以不碰觸其他花蕊的情況下,
將一根細小的花蕊輕松剪斷
汽車工業發展突飛猛進,而在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背景下,更加節能、環保的新能源汽車開始嶄露頭角,電動化、智能化逐漸成為全球各大車企的頭號戰略;L3級、L4級自動駕駛車輛將陸續量產;智能網聯汽車也將逐步走進大眾生活。智慧交通是5G時代最典型的行業應用之一,5G的高性能和靈活部署,能夠為構建車、路、云協同的智慧交通體系提供強大的助力。
科技突飛猛進,氫能源、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等
都已走進人們生活
2020年,中國農業的發展機會有多大?先看看各路巨頭的動作。科技公司領頭羊,如阿里、京東、騰訊和百度紛紛入局智慧農業;外人看來賺錢賺到手軟的房地產開發商們,恒大、萬科、碧桂園在農業上的投資全是大手筆,百億元只是起步價;制備制造龍頭,如中聯重科,在農機產業已深耕數年,其無人駕駛收割機已投入運營。順著巨頭們所指的方向看過去,有了無人駕駛、AI控制、基因測序,豬臉識別,這樣的黑科技加持,農業的未來讓人滿懷想象,正成為新的風口。
數字化養豬、機器人摘棉花,無人駕駛收割機…
黑科技加持的農業全是風口
以史為鑒,“黑天鵝”的背后往往都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比如說03年非典后電商的飛速發展,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步入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新冠疫情沖擊下,如何危中尋機成為每個人都面臨的考驗。這次疫情對于依賴線下場景的企業沖擊較大,而針對以線上為主的企業和 to B 類的公司,總體影響有限,并且反而還加速了一些線上行業的崛起,比如遠程辦公、視頻會議以及網上教育等應用,對于to B的領域,這次疫情從中長期來看會是一個正向的催化劑,不論是產業變革里的智能制造、還是企業業務的在線化智能化,包括大數據的廣泛應用、SAAS的普及、AI和工業自動化技術的利用,都在疫情下得到了充分的價值體現,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都加快了自身數字化改革的進程,而支撐這些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就是5G、物聯網等新基建的設施建設。
面對5G賦能下即將到來新時代,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