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在挖礦過程中產生。所謂挖礦,實際上是窮舉隨機數算法,把上個區塊的哈希值加上10分鐘內的全部交易單打包,再加上一個隨機數,算出一個256位的字符串哈希值,輸入的隨機數Nonce使哈希值滿足一定條件就獲得這個區塊的交易記賬權。
新產生的區塊需要快速廣播出去,以便其他節點進行對其驗證,以防造假。每個區塊存著上一個區塊的哈希值,可以溯源到源頭,只有經過驗證后才最終獲得區塊的交易記賬權。
比特幣系統會讓挖礦的礦工競爭記賬權(在主鏈上鏈接區塊的權利),這個競爭機制就是工作量證明機制。
挖礦需要付出大量的
能源和時間,誰付出的工作量多就能以更大的概率獲得一個區塊的記賬權。獲取記賬權的礦工會將當前
區塊鏈接到前一區塊,形成最新的區塊主鏈,該礦工也會得到系統獎勵的一定數量(2009~2013年每10鐘產生50個比特幣,2014年至今每10分鐘產生的比特幣將減半成25個)的比特幣。
所有的區塊鏈接在一起形成了區塊鏈的主鏈,從創世區塊到當前區塊,在區塊鏈之上的所有數據歷史都可以被追溯和查詢。
需要說明的是,可能會出現不同地區的兩個礦工同時“挖出”兩個新區塊加以鏈接的情況,這時主鏈上就會出現“分叉”。系統并不會馬上確認哪個區塊不合理,而是約定后續礦工總是選擇累計工作量證明最大的區塊鏈。因此,當主鏈分叉以后,后續區塊的礦工將通過計算和比較,將其區塊鏈接到當前累計工作量證明最大化的備選鏈上,形成更長的新主鏈,并自動拋棄分叉處的短鏈,從而解決分叉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