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消息。為推動
區塊鏈在
金融領域的研究工作,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6日成立區塊鏈金融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將加速區塊鏈在商業領域的普及應用,促進科研創新與
區塊鏈應用落地相結合。
當日,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與紙貴科技聯合主辦,百信銀行、清鏈學堂、清華MBA加密經濟俱樂部協辦的“清華大學區塊鏈應用與投資
論壇”在京舉行。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表示,區塊鏈作為繼互聯網革命之后最為顛覆性的創新,隨著區塊鏈底層技術和各基礎鏈的逐漸成熟,未來幾年
區塊鏈技術將逐漸應用到各大領域,區塊鏈將再次改造傳統領域,這種改造可能比互聯網對傳統領域的改造還要徹底。
何平認為,區塊鏈的推廣對于金融體系、國際貿易、支付體系、企業商業模式都可能發生巨大影響。因此進行區塊鏈的相關研究,可以為社會生產力的提升、生產關系的改善提供啟發,為相關政策和監管思路的形成提供參考。
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出任區塊鏈金融研究中心聯席理事長。楊凱生認為,研究中心除了對尚未成熟的區塊鏈技術進行研究,力求有所突破外,也將以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方式來進行知識普及。
在金融領域,金融機構特別是跨界金融機構的對賬、清算和結算的成本一直很高,而且有復雜的手工流程,而區塊鏈技術具有數據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有助于顯著提高支付業務的處理速度和效率,還使小額跨境支付成為可能。
但中國人民銀行
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在分析了區塊鏈的優勢后,也指出了區塊鏈的明顯短板。比如,區塊鏈吞吐量和存儲帶寬的能力遠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支付需求。
此外,姚前還指出,區塊鏈公有鏈不能關停,錯誤修復棘手,尤其是安全漏洞,將非常致命。另外,合同信息如何保存在區塊鏈上,驗證節點在不知曉具體合同信息的情況下如何執行合同等問題,目前業內尚未有成熟方案。
姚前表示,區塊鏈技術存在的這些問題使得監管者面臨的任務也很重。他認為,面對不斷演進的區塊鏈技術,需要同步考慮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以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但同時也要促進區塊鏈應用的健康發展。
在區塊鏈應用中,近幾年技術上相對比較成熟的就是以
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楊凱生認為,虛擬貨幣要真正實現財富效應,一定要想辦法和現實生活中的法定貨幣實現兌換。(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