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方面,
區塊鏈的性能和可擴展性尚有限。在區塊鏈中,交易只能排隊按序處理,所有交易結果和支付記錄都要同步到全網節點,嚴重影響了系統處理性能(在生產環境中,區塊鏈系統每秒可處理逾千筆交易;實驗室理想環境中,每秒交易量可能過萬筆)。隨著參與節點數量的增加,數據同步、驗證的開銷增多,系統的性能會進一步降低,從而影響區塊鏈的可擴展性。
安全方面,區塊鏈缺乏體系化安全防護。一是區塊鏈普遍采用國際通用的密碼算法、虛擬機、智能合約等核心構件,這些構件并非完全自主可控,增加了受攻擊的風險。二是區塊鏈存在內生的安全缺陷,也就是51%攻擊問題(即通過掌握51%的算力重寫區塊鏈數據。下文提及51%攻擊時,都是指基于算力、權益證明類共識算法的區塊鏈)。三是區塊鏈仍處于早期階段,在安全方面可能存在未知漏洞。傳統系統出現安全問題時,可采用取消、撤回、緊急干預甚至停止服務等手段。但區塊鏈并不支持取消、撤回等相關操作。
存儲方面,全量備份的存儲機制容易遇到存儲瓶頸。區塊鏈的每個節點需存儲完整的歷史交易信息,當將區塊鏈用于零售支付系統時,節點存儲量將瞬時巨量膨脹。例如,2019年“雙十一”,網聯處理業務峰值為每秒7.15萬筆,一些簡易設備無法滿足節點的存儲需求。
交互方面,不同區塊鏈系統的交互性問題難以解決。目前,相同類型的區塊鏈之間依托定制的通信協議,可以實現數據的相互讀取、驗證和操作。但是,不同類型的區塊鏈之間,由于編程語言、數據字典、系統接口、智能合約等不一致,跨鏈數據難互通,容易導致業務割裂。
運維方面,業務連續性的問題不容小覷。多方集體維護的區塊鏈系統也會帶來巨大挑戰。例如,成員加入/退出、系統升級、業務規則更新等,目前尚缺乏成熟的標準、制度和操作規范,需要多方線下溝通才能處理鏈上的協同治理問題。
合規方面,區塊鏈無法保證結算最終性。由于存在51%攻擊等問題,基于區塊鏈的支付系統無法保證結算最終性。基于區塊鏈構建支付系統時,需考慮是否滿足《
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PFMI)的要求,以免產生法律風險。
職能方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性特性與中央銀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沖突。中央銀行提供的支付服務不能離開集中式賬戶安排,需建立在中心化系統之上,這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相沖突。因此,目前不建議基于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