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EOS的市值沖破萊特幣,幣民們對EOS的熱情也到了一個小高潮。
EOS的超級節點,更確切的翻譯是區塊生產者(BP,Block producer)的競選正在逐漸升溫。不單是EOS圈內人士,連其他古典幣圈人士,如螞蟻礦池、OKEx、viaBTC礦池都參與EOS的BP競選。
根據EOS準官方論壇EOS GO的統計,目前符合標準的EOS的21位區塊生產者(BP)候選者已經有56個,其中來自中國的有22個。(EOS GO,BP統計:https://bp.eosgo.io/explore/)
韓國也很狂熱,以EOS Seoul節點為首,帶動的節奏很快,上次EOS沖破50 rmb大關的臨門一腳就是由Bithumb(韓國最大交易所)助攻的。上一輪EOS的暴漲中,EOS的全球成交量約有40%以上份額來自Bithumb和upbit兩大韓國頂級交易所。
北美也有13個的EOS競選節點,其中不乏和Block.one走得近的幾個節點。
但是在這次逐漸走入白熱化的競選中,日本似乎平靜得過份。
當說到對加密貨幣最寬容的發達國家,你第一個想到哪個國家?
毫無疑問是鄰國日本,但是為什么日本對此次EOS熱潮毫無存在感,甚至隱隱約約有點置身事外的感覺呢?
根據bp.eosgo.io的統計,在日本本土競選節點的區塊生產者(BP)有三個, EOS LaoMao,EOS store和JEDA。

共有三支符合競選標準的日本EOS超級節點(BP)

但是很遺憾,位于東京的EOS LaoMao是一位來自中國的競選者。硬幣資本合伙人老貓,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可以說最早一批打算參與EOS競選的候選者之一了。

我們再把目光再把位于日本的另一個節點, EOS.STORE,雖然在地圖上顯示的位置是在日本,但是其競選頁面仍標著它來自BEIJING,這似乎暗示著這也是一位來自中國的競選者。

EOS.STORE的節點描述為英文,而且用了super-nodes這種很不專業的翻譯。EOS本身是一個偏中心化的系統,所以社區內一直在盡量避免超級節點(super nodes)這種偏中心化的詞匯,而是用區塊生產者這種更中性的詞匯。
那日本本土剩下的唯一一個EOS競選者似乎就是JEDA了。

Japan EOS Developer Association
(日本EOS開發者協會)的描述界面
就算是不懂日語的各位也能看個大概,JEDA的定位是個開發DAPP的技術社區。
但是,JEDA的官方推特僅有5個粉絲,Steem上有0個粉絲,看樣子JEDA沒有進行任何預熱和宣傳。如果團隊里每人注冊一下關注一個,也不止5個人了吧。和EOS LaoMao等其他節點差距巨大。
到底是什么導致日本對于EOS競選置身事外呢?我們要從加密貨幣的市值找找倪端。

根據2018/4/21 15:00 統計,EOS市值達到接近百億美元大關,位列第5名。Cardano(ADA)位列第七名,仍和EOS在同一數量級。
每個國家都有一個信仰的公鏈,中國似乎是EOS占上風,而日本就是Cardano(ADA),韓國是ICX。
或許換位思考一下更容易理解,你聽說過Cardano么?聽說過ICX么?如果你沒怎么聽說過,那么和你同樣段位的日本和韓國加密貨幣投資者,對于EOS的態度也是一樣的。
所以日本幾乎沒有像樣的EOS區塊生產者也就可以理解了。
EOS距離全世界的認可仍然任重道遠。
不僅如此,EOS在美國認可度也沒想象中那么高。由于EOS的證券性質和美國現行的法規也存在沖突,位于美國的知名交易所B網(Bittrex)和P網(Poloniex)至今拒絕上架EOS。
B網擁有270+種山寨幣,P網擁有90+種山寨幣。
雖然Token是無國界的,但是交易所是有國界的。幣民們的偏好也是很明顯的。就像境內的虛擬貨幣投資者偏向于火幣,OK和幣安等有國內背景的平臺,韓國的投資者主要集中在Bithumb和upbit,美國的投資者也偏好像B網,P網和coinbase,gemini這種美國本土交易所。
還是換位思考一下,假如EOS連火幣,OK和gate都沒上,就算EOS的TPS再高,你會投資么?
所以,由于EOS在中國根基最深,因此競選區塊生產者(BP)的節點大多在中國也就可以理解了。這和網上傳聞的國人喜好炒作之類的關系并不大。
但是,EOS節點候選人可能會聯合起來么?
大概率會的。其實我個人認為,EOS從每EOS投1票改成每EOS可以投30票并不是一個好的決定。EOS本身偏向中心化的時候(僅有21位記賬人),應該盡量保證21人的關系是分裂的,以達到更大程度的去中心化。
但是每EOS改成30票(注:30票不能重復投同一人)之后,注定了大戶之間必須要聯合才能生存,即相互投票。
假如我是EOS神馬瘋了節點,我手握100萬EOS。同樣,還有個EOS 12345節點,持倉100萬EOS。為了增加選上的幾率,我們最佳的做法并非是只投自己100萬票,不投任何別人。而是應該達成協議,只投自己和盟友。假如我和EOS12345是盟友,我和EOS12345節點變成了每人200萬票,瞬間超越其他同等規模持倉的節點。
備注:不要覺得100萬個EOS很多,根據ethscan顯示,持倉超過100萬EOS的地址有91個。


這是在我和EOS123節點聯合了情況,假如盟友陣營進一步變大呢?
假如我的盟友達到了17個,我們17個都只相互投,不投盟友之外的節點。那么,我們的勝率將會非常之高,遠超其他節點。
同時,在EOS的憲法中,17/21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數。超過17人同意代表著幾乎可以更改EOS的代碼/憲法/區塊鏈數據等一切。


EOS白皮書
看到這里,有的讀者可能會認為我的看法有漏洞。其中最“漏洞”的點,在于節點候選人們不只是自己投自己票,散戶還投票呢?
這就是另一個癥結所在了,EOS的散戶數量目前來看還是不錯的,可能僅次于比特幣和以太坊等。但這也僅僅是和其他籌碼高度集中的幣相比之下得出的。
比特幣top100地址擁有18%的BTC
以太坊top100地址擁有31%的ETH
EOS top100地址擁有72%的EOS
波場top100地址擁有92%的TRX
而且,根據ethscan顯示,即便是EOS持倉量的第500名,也持有著超過10萬個EOS。散戶在這場競選的作用比想象中還會小,因為地址不等于人數,加上前列地址包括交易所地址。因此保守估計,散戶手中的EOS持倉量可能小于20%。
而且這20%的散戶的投票積極性也看不到很高。包括屏幕前讀這篇文章的你,不管你有幾個EOS,你會想去投票么?你會投誰呢?甚至大部分的散戶腦海里不會出現任何候選者的名字。‘
為什么呢?
美國大選時,川普和希拉里團隊每周都在給對方拆臺,揭對方黑幕。還專門搞出了劍橋分析這種黑色手段去影響選民心態。
EOS的節點們有么?有站隊么?有撕逼么?有揭老底么?根本沒有。反而是一個比一個的和和氣氣,就是爭取達成同盟。
如果節點候選人們不是對立的,不去相互拆臺,相互揭老底。選民們又怎么知道去投誰,不去投誰呢?難道看誰的名字好聽就投誰么?
所以散戶這這場競選中很有可能是個不受重視的局外者了。
這就是每EOS可以投30票的最大弊端。
也許block.one在設計的時候是為了防止節點賄選,但是30票真的太多了。哪怕一個EOS可以投2-4票也比30票好。
因為在這種框架下,只有同盟才能贏得競選勝利。不結盟,意味著當選幾何倍數難度的提高。
而一旦結盟,本就勉強保住的“去中心化”還會更加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