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如何讓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結合,一直都是我們追求不變的主題。”
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副主任姚兆在接受《計算機世界》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塊鏈就是這樣的信息技術之一。
姚兆
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副主任
伴隨比特幣的誕生和它散發的獨特魅力,其底層技術區塊鏈成為了互聯網新的風口,也為行行業業改造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
站在技術升級和行業規范的視角來看,區塊鏈目前在文博行業還處于研究層面和淺層次應用,但其前景極為廣闊。
比如困擾收藏界許久的版權問題,文物藝術品交易,可借助區塊鏈技術加數字化監管。文博系統調研普查、被盜文物藝術品追索、文物藝術品大數據庫的建立等領域,都將因區塊鏈技術而受益。

除了可以實現博物館系統內數據管理共享,區塊鏈技術還可以與所有與其有交叉關系的系統相連接。比如,將監管部門、博物館、參觀人員等多方關聯起來,形成一個高效、豐富、開放并且非常安全的數據庫,與圖書館系統打通,可以迅速的對文物與文獻進行匹配,更有效的查閱文博資料等等。
姚兆強調,雖然區塊鏈技術確實能創造很大的價值,但風險也不容忽視。
要警惕概念炒作,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當前如何防范區塊鏈的泡沫風險、解決去中心化與監管之間的矛盾、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動文博行業進步等都是很大的問題。

政府部門關注區塊鏈的管控、監管合規、性能、安全等因素,未來應用的主流方向是將聯盟鏈和私有鏈這種強管理的區塊鏈部署模式運用在實際的工作中。“區塊鏈并非靈丹妙藥,政府和企業需要獲得其帶來的差異化價值,在技術選擇方面保持適當的平衡,確保不錯過任何變革的機會。”
在“區塊鏈+產業”層面,加強政府主導和引導,政企融合,以具有條件的企業為主體構建全產業鏈建設、改造和實施,避免重復建設。 我國有條件有實力擔當數字經濟的領跑者,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需要制定富有遠見的發展計劃,并且腳踏實地一步步完成。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