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任鑫,要發車的創始人,之前做過今夜酒店特價,后來把公司賣給京東。他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最近研究token design, 就去把機制設計領域的經濟學原典翻出來讀。同時他也動手親自在嘗試,幫一些公司做token design的顧問。之后他會陸續分享對于這個領域的想法。
最近一直在和不同行業的朋友聊Token Design,其實本質上并不是設計Token,而是在設計一套經濟體系,有哪些角色、權力、行為,以及如何激勵和治理。
而在這一切討論之前,常常要給朋友洗腦。
一是先降低期待,告訴對方區塊鏈或者Token Economy不是萬能藥,十有八九沒法解決你的具體問題。我們要做的是重新review你所在的商業生態,重新設計,看新的系統里能否讓這個問題自動消失;而不是把token當工具,解決舊生態當中某一個具體的困難。
二是把視角打開,讓TA不要被現有的組織邊界拘束。考慮整個生態中的所有角色,不要考慮他們在組織內還是組織外,甚至于不要用現有眼光去看他們到底是貢獻者還是破壞者。自己人可以放到組織外,以松散而明確的機制來激勵;而外部本來沒有連接的第三方也可以納入到設計中,讓他們的行為被規范和引導到產生效益的方向上去。
舉例來說,朋友公司在賣簡歷,5塊錢一份,而很多用戶會購買一批簡歷之后打包把它們便宜賣給第三方。這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問題』是『怎么可以讓別人沒法偷我的簡歷再銷售』,而幻想『區塊鏈號稱可以確權,怎么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區塊鏈沒法解決,確權給你不代表別人不能偷。我們應該換一個思路,把簡歷提供方,自己(reseller),正常的簡歷買家,小偷,小偷的簡歷買家,都看作平等的個體,去看整個生態網絡當中發生了什么,每個人進行了哪些行為,產生了哪些價值。
從生態角度,而非自己的利益角度,有可能會發現小偷甚至于是幫助了信息的有效流通,而且在TA的局部生態當中也創造了價值。比如TA偷了我們4塊錢的簡歷賣了1塊錢,這個交易過程中,小偷和TA的買家都受益了。而且這個受益未必必然導致我的損失(小偷的買家不見得一定是我的買家)。
所以,我們的思考,不應該局限在『怎么防盜』上。而應該設計,如何在這個生態里,讓產生效益(價值)的行為得到更多的正向激勵(更合理的分配),讓每個角色的收益都能比原來生態多(未見得單價更高)。在小偷的那個局部應該是考慮怎樣可以讓小偷賺到更多的錢,從而激勵他更多的正向行為(比如找到潛在買家 & 談價),以及把流水納入到系統中。簡單說,小偷偷了我們,我們思路不要局限在防盜上,而要設計機制去幫助和激勵小偷賺更多的錢 & 把錢分我們一部分。
換個問題,換個視角,打開約束,擁抱新的可能性,這時事情才會好玩起來。
1/1000的人怎么把業務做起來
繼續聊組織邊界的消融,除了把外人(小偷也算)拉進來之外,還有一個角度就是把自己人逼出去。
舉個例子,有朋友公司想區塊鏈化(想湊湊概念),但是公司本身太成功太成熟,上下游想來想去也沒什么好整合好做的。一籌莫展之際,我們建議他反過來想——
如果你公司要縮小到現在1/1000的人數,但是業務量還要變大,要怎么來重新設計公司和外部生態呢?
反過來之后,好像思路又能再打開一點,不是一定把現在的組織當做『既定事實的一個整體』,而是把公司里每個角色都考慮進來,重新用『聯盟』的角度來看待每一個人,思路徹底從傳統的組織管理中掙脫出來,重新設計激勵和規范,然后看盡量如何將激勵和規范——甚至于激勵和規范的優化工作——都標準化定下來。
其實這個思路并不一定要區塊鏈才能做,想想滴滴,是不是搞了一整套激勵和規范網羅了大量社會資源,拼在一起打敗了出租車公司?另外還有Airbnb,豬八戒,甚至于淘寶也越來越有Policy Maker范兒。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中心化組織也可以用這個思路,而且其實也做得挺好的,為什么一定要用區塊鏈 & Token來做呢?只是為了湊個概念么?
Why Blockchain
其實我在看別人白皮書時也常常有這個疑惑……50%項目其實不用區塊鏈也能做,剩下50%里面絕大部分用了區塊鏈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只有壞處沒好處。
如果一定要用區塊鏈,要用Token,原因可能是什么呢?為什么不用中心化的解決方案呢?為什么不用積分系統呢?
我自己只找到了兩個可能的理由,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你想到的別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借力』。
中心化的組織其實非常強大,比如現在騰訊做一個『商品溯源平臺』,或者國家出面做一個『產權登記 & 分銷分賬系統』,其實公信力還是蠻高的,大家不僅會在技術上信任,而且會在品牌上信任。
可是問題來了,這不關創業公司的事情啊。如果我現在的公司『要發車』發布一個中心化的『商品溯源平臺』和『產權登記 & 分銷分賬系統』,你會相信我么?會用么?
所以,原來的世界其實只有大中心(國家、大公司)才有資格去做資產確權、流通、規范……這樣的事情,因為只有他們有足夠的公信力背書(比如是80分),而小公司沒有這個能力(比如是5分)。而區塊鏈和基于區塊鏈的token,讓小公司可以通過『自殘自己的作弊能力』&『脫光衣服給你看』的方式,也獲得相對較高的信任(比如是60分)。雖然不一定能打過傳統的大中心,但至少能借力上牌桌了,不失為一樁美事:)
第二個理由是『流通』。
中心化組織確實也可以發行自己的積分,各種token的玩法,其實局部來看,完全可以通過一套積分系統來實現。比如說Steemit那些玩法,知乎上一套積分系統感覺也完全可以實現出來,并不需要區塊鏈token。
除了一點,就是區塊鏈token天然是global可流通的,而不是局域內的。
每個組織發行自己的積分,相互之間要交換的話非常復雜——驗真和信任(我怎么相信你不會通脹?)成本極高。而區塊鏈token所有記錄上鏈,讓流通和交易成為了可能,計算局域內價值和價格錯位,也可以通過場外交易套利把真實價格發現出來。這就比傳統的局域網積分nb了很多。
提出正確的問題
開始一個Token Economy的設計時,我們常常會陷入深深的迷茫……
從哪兒開始呢?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怎么把一群人聚集起來有結構地討論?
可以先從提問開始,一個一個問題,問自己,問大家,就可以一步一步把事情梳理出來。有時候憋在那里苦思冥想,不如一個一個提看起來傻乎乎的問題,慢慢抽絲剝繭把問題拆解清楚。
先從現狀出發問一遍:
我們身處在哪個大行業里?
行業里有哪些不同類型的組織?
組織之間的關系(誰給誰什么)是怎樣的?
在關系中,哪一方占據主導地位,為什么?
每個組織里,有哪些角色存在?
每個角色的工作目標是什么?
每個角色的工作內容是什么?
每個角色的工作動機 & 擔憂是什么?
我們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解決這個問題的目標是什么?
解決這個問題產生的價值增量在哪里?如何度量?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有哪些子目標需要達成?
為了達成子目標,我們需要正激勵的行為有哪些?
這些行為,最適合哪個已有角色去做?
這個角色最需要哪種激勵?
這個行為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增量貢獻多大?
行為價值和激勵價值的對應關系是怎樣的?
如何驗收期待行為(或期待行為結果)?
激勵如何用Token來表達?
怎樣釋放激勵?
為了達成子目標,我們需要負激勵的負面行為有哪些?
這些行為最可能發生在哪些角色身上?
如何監控到這些負面行為的發生?
如何將負面行為發生和對角色的負激勵關聯起來?
負激勵是Token化的么?如何表達?
負面行為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增量損害多大?
負面行為和負激勵程度的對應關系是?
所有正激勵需要的成本,在價值增量范圍內么?
所有負激勵加起來,可以把負面行為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么?
丟掉所有的原有組織內角色設定,光看我們新賦予的行為和激勵,每個角色的新名字應該叫什么?
這些新角色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新角色的關系和行為網絡中,價值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流轉的?
對應價值的產生,Token應該是如何產生的?
對應價值的流轉,Token應該是如何流轉的?
整個Token Economy,和外部(如交易所)的關系是怎樣的?
期待中這個Token Economy整體還需要具備什么特性(如通縮)?
為了這個特性,還需要加入怎樣的宏觀機制?
上面這個算Token Design Questionnaire V1.0,歡迎大家提出增補修訂意見,我們一起完善之后,我可以把它們做到Toolkit里去:)
其實還可以反著問一遍……完全從目標出發,從零開始設計子目標、行為、角色,然后構建生態。這樣的好處是空間更大,壞處是討論比較難進行下去,對每個參與者的抽象思考能力要求較高。改天有空我做個workshop試試看能不能跑通:)
如果碰到Token Design問題想不清楚腦子發脹,就按照上面的問題給自己問一遍吧,如果思路清楚一些了記得回來贊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