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組織的“北京市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工作啟動暨金融科技政策解讀會”上,國家外匯局“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應用”項目正式獲得批復。
此項目是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于2018年12月14日印發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衛生健康委六部委《關于開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銀發〔2018〕325號)申報的,是本次批復唯一冠名“區塊鏈”的項目。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張新表示,經過兩年細致扎實的技術籌備,外匯局于今年3月22日推出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并率先在7個省(直轄市)、14家法人銀行試點。
目前,該平臺再次擴容至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截至11月20日,平臺累計完成應收賬款融資放款金額折合82.14億美元(其中人民幣62.75億元),服務企業共計1590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約70%。自愿自主加入平臺的法人銀行達160多家,約占全部辦理外匯業務銀行的1/3。據了解,該平臺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中央國家機關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進行備案的區塊鏈平臺。
1
張新指出,在傳統貿易融資模式下,中小企業跨境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存在一定障礙。一方面,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少,管理不夠規范,信用信息匱乏,尤其是個別企業資信較差,以致銀行往往對中小企業跨境融資持謹慎態度。
另一方面,銀行由于缺少核查質押物真實性的有效、便捷渠道,辦理相關業務的意愿也不高。與此同時,監管部門需花費更多精力去監測、核查、檢查虛假欺騙性融資交易,面臨監管難的問題。
張新表示,外匯局高度重視金融科技的創新與應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要求,從2017年開始,密切跟蹤新技術發展,探索推進區塊鏈在監管科技中的創新應用。針對以上這些中小企業融資中的難點痛點,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外匯局在跨境領域探索使用區塊鏈技術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提升融資效率,即以“出口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和“企業跨境信用信息授權查證服務”為切入點,推動搭建監管部門、銀行、企業等廣泛參與的跨境區塊鏈平臺。
據介紹,跨境區塊鏈平臺屬于 “區塊鏈+跨境金融服務”,利用人民銀行下屬的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底層技術,通過建立銀企間端對端的可信信息交換和有效核驗、銀行間貿易融資信息實時互動等機制,實現資金收付、質押物憑證、融資申請、放款等在內的多種信息共享,進行融資業務流程優化再造,便利銀行快速準確辦理企業融資項目審核和信貸授信查證,助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銀行風控難問題。
2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要抓住區塊鏈技術融合、功能拓展、產業細分的契機,發揮區塊鏈在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的作用。要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解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銀行風控難、部門監管難等問題。
從企業角度看,平臺有助于緩解中小外貿企業跨境融資難問題。跨境區塊鏈平臺減少了企業打印紙質材料、手工報送的繁重工作,簡化了銀行手工核對、現場核查的復雜流程,大大縮短了融資申請周期,有效降低了企業財務成本,端對端的信息核驗機制提升了企業融資成功率。跨境區塊鏈平臺試點以來,服務企業中,中小外貿企業占比超過70%。而在中小及民營企業較多的福建漳州地區,中小外貿企業通過此平臺融資金額占比高達95%。
從銀行角度看,平臺有效降低了銀行融資業務風險、顯著提升銀行融資業務辦理效率,并增強了銀行融資業務辦理意愿。一方面,跨境區塊鏈平臺所提供的質押物信息真實可信,另一方面,銀行間融資信息實時互動與有效核驗,有助于及時遏制重復融資風險。
從監管角度看,平臺堅持寓監管于服務之中的管理理念,進一步夯實了事中事后監管手段。通過在跨境區塊鏈平臺嵌入業務和監管規則,進行了融資業務流程優化再造。外匯局能夠看到銀行、企業辦理融資業務各環節的真實信息,及時發現交易過程中的異常,既達成跨境金融服務目標,又體現了真實性監管要求,實現“監管即服務”的有機統一。
目前,我國各省市都在布局區塊鏈產業,促進區塊鏈與實體產業的融合創新,有助于區塊鏈的高速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