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日,在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SUSS,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舉行的《2018全球普惠區塊鏈峰會》,被ICG 咨詢集團 (Internal Consulting Group) 提名全球金融技術與區塊鏈行業思想領袖的——李國權教授,就當下區塊鏈行業最熱門的“通證經濟(Token Economy)”做了非常深刻的演講。

李國權教授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現任職于新加坡新躍大學 (SUSS) ,擔任新加坡經濟學會副會長,還是BlockAsset Ventures 公司(從事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研究與ICO投資)的聯合創始人。同時,李國權教授還是多家其他機構的創始人,包括美國左岸學院、新加坡李白學院, 以及新加坡富怡 (Ferrell) 金融集團。

現為多家上市企業的董事局主席或非執行董事的李教授,曾擔任新加坡管理大學沈基文金融經濟研究院院長、另類投資管理協會新加坡分會創始副主席、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證券委員會委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金融研究委員會成員、以及多家上市企業集團董事總經理。
李國權教授編纂的《電子貨幣 (Digital Currency)》一書,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杰出參考書籍大獎。李國權教授在書中提出的普惠金融LASIC 發展原則,為相關科技企業的技術規模提升提供了理論依據與發展指導。
李國權教授表示,目前的社會貧富分化,1%的人占有了全球50%的資產,而且全球87%的新增資產都流向了1%的人。很多富有的公司利用的是政府法規和接近壟斷的地位來吃老本,這種非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會因為通證經濟(Token Economy)的出現,逐漸消失。
在李國權教授的認知下,通證經濟分成了三層:
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機構和行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沖突(Conflict Interest),導致團隊或互動方無法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降低了行事的效率。

同時,法律法規并非一直有效,常常事與愿違的出現“阻止好人做好事,幫助壞人做壞事”的情況。
而這個情況,區塊鏈的通證經濟可以解決。
在區塊鏈的生態社區里,無論是礦工、投資者、使用者,還是編程者,都會因為通證經濟(激勵)的存在,為同一個利益(維護和發展區塊鏈),建立信任并付出。
在公司效益的層面,生產關系和信任關系第一次因為通證經濟得到了統一。
區塊鏈這么火熱的原因,是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完整的,區塊鏈的發明是一種包容和普惠的創新。由智能合約制定標準的通證經濟,不是來取代任何經濟,而是來完善整個生態圈。
未來每條區塊鏈都成為通證經濟的一個節點,Token也不單單是代幣,被投機者用來炒幣,而是能改善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和不滿的現象。在未來,通證經濟將可以自主自治,制度的設計甚至會超過監管法規和機構條款,完全不用監管操心。
投資者在投資區塊鏈和Token的時候,要考慮這個項目是不是有包容性,而不是搞壟斷,因為從長遠來看,只有具有包容性的,為整個通證經濟生態服務的區塊鏈才是可持續發展的。

dvdf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李國權教授對每個區塊鏈的項目的期望是:
Not here to compete,but here to complete;
我不是來生態圈競爭的,而是來完善的;
Not here to rule,but here to serve.
我不是來壟斷市場的,而是來服務人群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