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獲悉,在與人工智能(AI)等并列的核心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分散式賬本)”領域,中國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達到美國的3倍。數據難以篡改的區塊鏈將不斷應用于數字貨幣和物流等核心基礎設施。如果在該領域取得領先,有可能在新服務和國際金融市場占據優勢,中國企業將加強網羅相關技術。圍繞新一代技術的攻防將日趨激烈,包括日本在內的主要國家政府和企業也將不得不采取行動。

某展會上的區塊鏈宣傳(資料,reuters)
運營知識產權數據庫的Astamuse調查了區塊鏈的專利申請數。中美和日韓德5國企業等申請的累計相關專利數在2009~2018年春合計約為1萬2千件。截至2014年徘徊在每年100~200件左右,但2016年后出現激增。
按國別來看,“美國對中國”的格局鮮明。按申請者的國別觀察累計申請數,中國約為7600件,占整體的6成以上,達到美國(約2600件)的3倍。從各年來看,截至2015年美國超過中國,但2016年以后發生逆轉。日本截至2018年的累計約為380件,僅次于韓國(約1150件),排在第4位。

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服務企業“日本技術貿易”利用美國專利信息企業Innography的專利數據計算的各企業申請排名(2009~2019年8月)顯示,中國阿里巴巴集團以512件排在首位。第2位是區塊鏈企業英國nChain(468件),第3位是美國IBM(248件)。
區塊鏈此前主要應用于“比特幣”等加密資產(虛擬貨幣),近年來用途正在擴大。提高食品安全的新生產及物流管理、配合學習經歷的新教育系統等的開發受到期待。
阿里巴巴通過電子商務和旗下的手機支付“支付寶”推進區塊鏈技術的利用。在電商領域,從商品制造到物流、銷售的數據通過區塊鏈加以管理,以防止假貨,還在菲律賓和香港之間構建了電子匯款機制。

阿里巴巴杭州總部(資料)
在中國及瑞典中央銀行籌備的數字貨幣中,區塊鏈也作為核心技術受到關注。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設立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在加快包括區塊鏈專利在內的技術開發。
日本專利代理人河野英仁表示,如果專利被掌控,在使用費支付等方面“將成為(日企)拓展業務的障礙”。如果沒有掌握在技術上達到相同水平的專利,交叉授權(專利的相互利用)無法實現,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有可能變得困難。
此前大量申請專利的日本企業未能在高科技領域保持競爭力。中國企業的專利攻勢的效果仍有不確定性,但預計對主要國家政府的產業政策和企業的研究開發產生影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復制,違者必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