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交易吞吐量和延時。交易吞吐量表示在固定時間能處理的交易數,延時表示對交易的響應和處理時間。在實際應用中,需要綜合兩個要素進行考察——只使用交易吞吐量而不考慮延時是不正確的,長時間的交易響應會阻礙用戶的使用從而影響用戶體驗;只使用延時不考慮吞吐量會導致大量交易排隊,某些平臺必須能夠處理大量的并發用戶,交易吞吐量過低的技術方案會被直接放棄。
目前,
比特幣理論上每秒最多只能處理七筆交易,每十分鐘出一個區塊,相當于交易吞吐量為7,交易延時為10分鐘,實際上,等待最終確認需要6個左右的區塊,也就是說實際交易延時是1個小時。
以太坊稍有提高,但也遠遠不能滿足應用需求。所以區塊鏈先用技術是有性能瓶頸的。
從
區塊鏈技術來看,目前影響區塊鏈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廣播通信、信息加解密、共識機制、交易驗證機制等幾個環節。比如,共識機制的目標是為了使得參與節點的信息一致,但在高度分散的系統達成共識本身就是一件耗時的任務,如果考慮會有節點作惡,這會更加增加處理的復雜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