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云計算、
物聯網、
區塊鏈、
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襲來也帶來了這一系列新的技術核心的詞匯,作為一種新的商業形態,很多人沒有弄懂平臺經濟的含義。
中國信通院專家敖萌博士認為,平臺經濟是指一種虛擬或真實的交易場所,平臺本身不生產產品,但可以促成雙方或多方供求之間的交易,收取恰當的費用或賺取差價來獲得收益的一種商業模式。通俗理解,平臺經濟就是一個大市場,大家都來市場里面交易,市場收取攤位費或者交易費或者保護費等,讓大家能夠在市場里面自由交易。
阿里研究院與德勤研究在2017年的報告《平臺經濟協同治理三大議題》認為,平臺經濟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詞匯,傳統經濟中的銀行、證券、集貿市場、購物中心、中介公司等所扮演的角色,即屬于平臺經濟,但傳統平臺的經濟活動易受地域、時間、交易規模、信息溝通等條件的限制,其發展受到一定制約。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平臺經濟加速發展,催生了新一輪平臺經濟浪潮。平臺經濟在互聯網時代獲得了全新的規模、內涵和影響力。
可以說,以云、網、端等網絡基礎設施為基礎,平臺經濟是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為驅動,通過資源共享、產業融合、業態創新等形成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
因此,在這樣的劃分下,平臺經濟具體包括
電商類、網絡約車類、文娛類、社交類、搜索類、工具類、門戶類、互聯網
金融類、共享類、服務類、技術支持類、物流類等。
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未來平臺經濟將會延伸至更多領域,并向傳統經濟加速滲透。線上線下融和一體,將成為必然趨勢。
那么,與傳統行業的商業形態相比,平臺經濟呈現出怎樣的新型特點?
傳統工業經濟,以工業制造發展作為核心,以勞動力、自然資源和資本作為基本要素,側重B2C、以廠商為中心,追求規模效益,依靠擴大生產規模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實現資源供給、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增長。平臺經濟則誕生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知識和網絡作為生產要素,,制造側重B2C、以消費者為中心,依靠技術追求創新效益,追求創新的速度和經營理念的靈活性,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領先程度。
因此,傳統工業經濟模式
供應鏈、制造商鏈條相對簡單和封閉、平臺經濟模式則更多協同、參與和開放:在互聯網平臺經濟中,平臺、消費者、服務商共同構成了網狀協作。海量的消費者和服務商是平臺經濟的主體,通過平臺完成信息交換、需求匹配、資金收付、貨物交收等經濟活動。
阿里研究院報告預計,在相應的扶持性政策框架到位的條件下,2030年中國平臺經濟規模將突破100萬億。在未來,隨著高端芯片、量子芯片、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5G、AR/VR、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平臺經濟將以更迅猛的速度發展,更深更廣地影響和滲透經濟社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