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中國
金融四十人伊春
論壇上,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
長春表示,央行下屬的
數字貨幣研究所早于2018年就開始了數字貨幣系統的開發。央行數字貨幣已是“呼之欲出”,隨后引發了互聯網和金融界廣泛熱議。
速威集團市場分析師指出,央行研究發行數字貨幣并非一時之舉。從2014年至今,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進行了5年。2017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成立。目前,該所已經申請了74項涉及數字貨幣技術的專利。
那么,此番央行提出的數字貨幣與商業“虛擬貨幣”有何不同呢?
從貨幣屬性看,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本質上并非貨幣。“虛擬貨幣”不像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有國家信用支撐,其投機性受到監管趨緊和技術問題等因素影響,價格常常大起大落,并在很大程度上干擾本國乃至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的正常秩序。從貨幣流通原理看,為保證金融體系的有序運行和宏觀調控,只有國家才能對貨幣行使發行的最高權力。因此,央行數字貨幣是基于國家信用、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有著本質區別。
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表示,以往電子支付工具的資金轉移必須通過傳統銀行賬戶才能完成,而央行數字貨幣可脫離傳統銀行賬戶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賬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通俗地講,央行數字貨幣既可以像現金一樣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也可以實現可控匿名。穆長春指出:“對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電子支付和央行數字貨幣之間的界限相對模糊,但央行未來投放的央行數字貨幣在一些功能實現上與電子支付有很大的區別。”
速威集團市場分析師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主要針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性,既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征,也滿足人們對便攜性和匿名性的需求。由此看來,央行推出數字貨幣,既不是當下流行的電子錢包或網上支付,也不是完全“推倒重來”取代現有的人民幣體系,而是對流通現金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
據了解,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家央行正式推出法定數字貨幣。包括英格蘭銀行、加拿大央行以及瑞典央行在內的多國央行正在進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計劃根據特別提款權機制推出一個全球數字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IM
FCoin)。
速威集團是一家總部位于迪拜并受其監管的全球在線經紀商,自2016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打造不受時間、空間、市場或資產類別約束的交易工具,以助力客戶邁向成功。通過連接全球金融市場、提供先進技術、分享專家見解,為多資產投資和交易創造便利,速威集團已成為在線交易和投資領域最值得信賴的品牌之一。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