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前幾天在鄭州出差,當地企業家朋友都在談論一家公司的“爆雷”事件,神情驚詫而惋惜。
仔細了解才知道,原來是輔仁藥業賬面資金憑空消失17億,公司面臨退市甚至破產,而這家公司的老板朱文臣,2013年還以85億元身價蟬聯河南首富。從巔峰到衰落,只用了短短五年多。
今年上市公司爆雷事件頻發,其中很多還是被市場追捧的“白馬股”,去年業績還好好的,說不行就不行,一點預兆都沒有。
其實并不是沒有預兆,只是企業出問題的早期階段,從財務報表上不易察覺,甚至還會給人蒸蒸日上的假象,等問題積累到開始爆發時,已經回天無力。這種風險對企業的影響巨大,卻隱藏很深,但只要了解一些簡單的規律,就能輕易避免。
今天很想和大家討論這些簡單的規律,尤其是做企業的朋友們,要認真對待。
美國管理學家吉姆·柯林斯擅長用大數據分析企業盛衰規律。他寫的《基業長青》和《從優秀到卓越》是用大數據研究企業為何成功,而之后寫的《再造卓越》,卻是用大數據研究成功的企業是怎么衰落的。
吉姆·柯林斯從2萬家公司中篩選了60家卓越的公司,這些公司的生命周期加起來長達6000年。他又從中篩選出11家經歷過從輝煌到衰落歷程的公司,包括美國銀行、惠普、摩托羅拉、默克等我們熟知的世界500強企業。
吉姆·柯林斯把這些企業的衰敗劃分為5個階段,而這5個階段可以用今天流行的一個網絡熱字表示,就是“作”(對,no zuo no die的那個“作”),我們來看看成功的企業是怎么作死的。
第一階段:狂妄自大
某些企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后,老板開始變得傲慢自負、信心爆棚,公司內部的“自夸”替代了“自省”,忽略成功的外部、客觀因素,總是樂于談論“我們之所以成功,因為我們做了什么…...”,貪天功為己功,這是災禍的苗頭。
第二階段:盲目擴張
牛皮吹多了,自己都感動——“我們這么厲害,可以做任何事情!”——所以,要用更大的成功不斷證明自己。領導者對“成功光環”的胃口越來越大,恨不得立刻發起對世界500強的沖擊!往往這時候,各種并購、投資的好機會也送上門來,企業忍不住要盲目擴張。
第三階段:漠視危機
盲目擴張導致業績預警,企業開始拆東墻補西墻,但企業的慣性和外部表現,讓老板對此視而不見,認為困難只是“暫時的,不至于那么糟糕,熬過這段就好了”。對壞消息將信將疑,對好消息夸大其詞,把模棱兩可的數據解讀成好消息,團隊內部的質疑聲成了“政治不正確”,老板聽不到也聽不進真話。
第四階段:尋找救命稻草
漠視危機的惡果終于積累成了現實的不利局面,公司出問題的情況人盡皆知。這時,老板通常會做出激烈掙扎,希望一舉扳回敗局,比如:采用激進卻未經證實的策略、進行暴風雨式的變革、推出革命性產品、嘗試改變格局的收購…...這些努力看起來還不錯,但最終效果都不理想。
第五階段:被人遺忘或滅亡
經過苦苦的掙扎,企業處境已經急轉直下。掙扎中消耗過多力量和資源,讓企業的財力枯竭、元氣大傷,領導者終于放棄努力,任憑“爆雷”發生。有些企業被低價重組,有些茍延殘喘被人遺忘,還有些直接關門大吉。
這就是企業no zuo no die、由盛轉衰的全過程。吉姆·柯林斯的研究表明,企業衰落通常會一步不落地走過這五個階段,有些公司會在幾年內很快經歷,有些則會拖上很久。
吉姆·柯林斯也提到了少數企業在第四階段猛然反省,扭轉敗局、獲得重生的例子,比如蘋果、IBM、3M等公司,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而幫助他們重回正軌的,恰恰是企業領導者可以回歸冷靜,尊重事實、尊重規律。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講的就是盛衰轉換之道,讀完之后我不禁感慨,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解讀>>
道是恒常不變的,它沒有任何主動的作為,然而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
領導者們如果能持守大道,事物會自然地化育、生長。
長著長著,就會貪欲萌作,我便用道的真樸來安定它。
用道的真樸來安定它,貪欲就會消退。
貪欲消退而趨于寧靜,天下又重新回到正常運轉的狀態。
老子規勸人們要尊重規律、順應規律,但他知道,人性的自大和盲目也是規律的一部分,所以他的規勸才會顯得體諒而包容——順應規律、不瞎折騰,你就會成功。
成功了,難免會覺得是自己無所不能,就會想要更多,開始“作”,“作”出問題了怎么辦?
回歸質樸的規律,放下欲望、保持冷靜,就能重回正軌。

排版 | 曹艷艷
審校 | 吳恙 主編 | 葉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