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高贊演講:我們的認知,正在被這3種思維誤區毀掉
2019-8-17 09:39
來源:
Notesman

內容來源:本文首發于公眾號阿何有話說,筆記俠經授權發布。
講者簡介:J·馬歇爾·謝博德,美國氣象學家
封面設計 &責編 | 智勇
第 4007 篇深度好文:3740 字 | 6 分鐘閱讀
本文優質度:★★★★★+ 口感:青稞
筆記君說:
今天以一個TED演講作為內容,和大家分享了認知能力的3個誤區。這3個誤區太過于常見,以致于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誤入它的“圈套”。希望這篇文章對你的認知能力有所改變。
以下,盡請享用~
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有什么非常重要卻總被人忽視的底層能力?
所謂認知力,無非就是對世界萬物的判斷,你的判斷越接近事實,你的認知力就越高。
大部分人的智力、能力都相差無幾,但出到社會后的幾年內,發展往往大相徑庭,其中除了機遇的因素,認知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認知能力決定了做正確的事,這比正確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想要提升認知能力,其實并不容易,我們一直以為自己足夠冷靜理智,殊不知每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被外界深刻影響著。
在這其中,有3種特別值得關注的思維誤區,它們嚴重妨礙了我們理智看待這個世界。
可以說,很多人一輩子碌碌無為,沒辦法打磨出優秀的認知力,正是因為一直無法擺脫這3種思維誤區。
美國氣象學家J·馬歇爾·謝博德(J.MarshallShepherd)就在TED的舞臺上,用短短13分鐘的演講告訴大家:
確認偏誤,就是人們總傾向于尋找證據來支持我們已經相信的事情,抵制不同的看法。
古時候就有“疑鄰盜斧”的故事,我們往往只愿看見自己想看到的,卻選擇性忽視那些發生在眼前但對自己想法不利的事情。
《愛情保衛戰》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幕,有對夫妻結婚七年,一上場就不停吐槽對方身上的缺點。
妻子說丈夫太懶,一下班就癱在沙發上,吃完飯也不收拾碗筷,平時也不打掃房間;
丈夫則責怪妻子太啰嗦,自己上班那么累,回到家里還要被妻子煩著。
兩個人一直相互指責,哪怕主持人一再苦勸也毫不在乎,仿佛對方就是敵人,要把對方打倒為止。
直到主持人涂磊問:除了缺點之外,對方身上有什么優點嗎?
丈夫這才說:她做飯很好吃,也很獨立,結婚這些年一直在賺錢,對我父母也很孝順。
妻子也抽泣著說:他把錢都交給我保管,每年還帶我去旅行,工作能力很強。
這對夫妻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陷阱里面,在他們彼此心中,已經把對方當成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所以會拼命找證據證明自己的猜想。
在丈夫眼里,妻子是一個啰里啰嗦的長舌婦;在妻子眼里,丈夫是一個毫無作為的懶鬼。
兩個人都堅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對方,所以才會吵得你死我活。
哪怕對方身上其實還存在著不少優點,他們都已經看不到了,因為他們潛意識地認定了對方就是這么差勁,所以不惜忽視甚至扭曲事實——其實對方身上也有很多優點。
如果不是后面主持人的提問,讓他們重新開始審視對方身上的優點,或許他們還在“確認偏誤”的陷阱里,和那個自己想象中的、缺點滿滿的對方吵得你死我活。
看到同事指出自己的錯誤,就覺得同事在排擠自己,還找出了不少同事排擠自己的“證據”哪怕對方很有可能只是就事論事;
覺得愛人不喜歡自己了,那看什么都覺得對方變了心,對方遲點回信息也一定是變心了,而不是因為對方工作實在很忙。
請記住一句話,你看到的往往只是你想看到的。當你帶著情緒去看待問題,往往就是掉進認知的陷阱里。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么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這個效應是由社會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聯合發現的,他們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為此,鄧寧和克魯格發表文章,總結出了“達克效應”,并指出人們經常呈現的特點: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之所以會普遍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部分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自信心,總是傾向于過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不行又不承認,還覺得別人也不行。
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曾犯過這樣的錯誤,那你很有可能已經掉入“達克效應”的陷阱里。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還記得這句話嗎?
舉個例子,不少人都愛罵中國足球,覺得水平低,換誰上去也能踢,甚至有人向國足宣戰:你們和我們校隊踢一場球,能贏嗎?
對于這種想法,韓寒就曾寫過一篇文章《我曾對那種力量一無所知》,說起自己20多歲的時候,曾經和一群五年級左右的職業兒童預備隊踢球。
韓寒是校隊成員,幾個球友也都是上海高中各個校隊的優秀球員,對手只是一群小學生,哪怕是職業預備隊的成員,他們也是信心滿滿。
結果,上半場20分鐘,他們就被灌了整整20個球,進球0個,傳球成功不到10次,其他時間都被小學生當狗遛。
最后下半場也不踢了,對方教練說不能和這樣的對手踢球,會影響小隊員們的心智健康。
以至于后來朋友看球時愛罵街,他只是在旁邊笑而不語,因為他“曾對那種力量一無所知”。
孔子曾說:“真正的知識,是要知道一個人無知的程度。”
莎士比亞也說:“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人則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很多事情,真的沒我們想得那么簡單,多一分尊重,不要老是自以為什么都懂。
倘若總是覺得自己很厲害、別人很糟糕,那其實是忽視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永遠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
一個人的病什么時候最難好?在他不覺得自己有病的時候。
一個人什么時候最難提升自我?當他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好的時候。
2017年颶風哈維登陸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頓市,3天之內降雨50英寸,整個城市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但在颶風登錄前一周,謝博德博士就已經反復提醒休斯頓市民:根據觀察,這次颶風到來可能會造成40到50英寸的降雨量。
即便如此,市民們依然無所作為,并在一周后迎來了洪災,造成了重大損失。
休斯頓當地雖然經常下雨,但之前全年的降雨量也才34英寸。
謝博德博士所預言的“短時間內降雨40到50英寸”,已經超過了休斯頓市民能夠理解的范圍——幾天之內就下完一整年的雨?這怎么可能!
因為和自己過去的經驗發生沖突,所以休斯頓市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看到了預警,但沒想到真的會這么糟糕。
新信息與已有的信念相矛盾,無法理解現有經驗外的事物的時候,會讓人產生失調的感覺,這種感覺會驅使一個人去尋找合理化的解釋,讓自己的認知達到一致。
休斯頓的市民就是這樣,他們面對無法理解的新信息,就去找一個合理化的解釋,覺得災情不會那么糟糕,忽視科學家的警告,最后造成重大損失。
有些女生遇到了渣男,渣男不僅出軌還家暴,但女生反而為渣男維護,說他只是喝了酒才這樣——這就是因為她無法接受自己愛上的男生是個人渣,為了避免認知失調,只能不斷找借口騙自己。
很多愛抽煙的人明知抽煙不好,卻很自信地認為“雖然抽煙有害健康,但是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哪怕咳嗽不斷也不愿意停下來。
但很顯然,這種態度妨礙了我們看清楚世界的真面目,讓我們始終帶著濾鏡去看待這個世界,不愿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最后自會被現實狠狠教育一頓。
那么如何擺脫這3種思維誤區的影響,走出思維上的認知框架?
謝博德博士提出了一個“認知半徑”原理,他把人的認知范圍比作一個圓圈,認知的半徑越大,人的認知范圍也就越大。
那么,應該如何擴大自己的認知半徑?謝博德博士給出了3個方法:
回憶一下,自己曾經存在的種種偏見,比如地域歧視、比如性別歧視、比如看待問題的主觀…然后思考一下,它們到底從何而來,由什么形成的?——你的養育過程、你的學習過程、你的信仰、你的成長軌跡…
每一次從外界接受到一個信息,不要先急著認同這個信息,而是先問一下自己,這個信息從何而來的?這些信息的來源,到底有沒有權威性?
你可以和朋友、家人談談,評價自己過去的偏見,以及這些偏見是怎么形成的,談談你如何評估你的偏見和信息來源,并可以試著分析它們是如何影響自己的認知的。
人生是無數次選擇的結果,選擇的好壞直接造成了今天我們的現狀。
而大部分的選擇,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只能靠我們的認知能力去判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