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由于涉及到數據存儲、密碼學、共識機制等多種計算機技術,
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成為了困擾不少上市公司的難題。
《證券日報》記者據數據統計,截至8月15日,滬深兩市共有10家區塊鏈概念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報,其中,工業富聯(601138)、漢威科技(300007)、飛天誠信(300386)等5家公司在半年報中對區塊鏈業務進展未予披露,其余披露的公司也大都一筆帶過,其區塊鏈進展多為研究技術成果,少有落地場景。
比如,中科金財(002657)披露了區塊鏈領域的學術成果,提到“公司與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撰寫的《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報告》《中國資產證券化發展報告》《中國區塊鏈發展報告》系列報告,均由公司董事長朱燁東博士擔任執行主編”;思特奇(300608)則側重于打造
區塊鏈技術平臺,稱“公司不斷完善已有的云、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平臺,并創新建立AIPaaS平臺以及多種AI應用能力平臺”。
對此,某區塊鏈業內分析師表示,上市公司開展區塊鏈業務更側重研發投入、專利數量、新產品等形式。“一方面,區塊鏈屬于創新業務,上市公司對創新業務回報要求高,更傾向于在前景比較明確的領域進行投入,由此限制了落地領域;另一方面,目前處于大規模產品化前期,落地應用少,也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必經過程。”
10家公司中只有贏時勝(300377)明確表示其區塊鏈技術有了落地場景。贏時勝在半年報中表示,“公司正在著力研發打造基于微服務的‘以云計算為核心基礎、以行業大數據為重點、以AI和區塊鏈為重要的業務能力增值外延’CNCF(云原生化)云計算技術生態圈。在AI行業應用、區塊鏈行業應用等方面相關成果,也已經實際應用于行業服務。”
以此來看,除了區塊鏈技術本身的技術難點外,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上市公司存在對區塊鏈概念炒作屬性居多、虛火過旺的現象。商務部CECBC區塊鏈副主任、數字經濟商學院院長吳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區塊鏈在公有鏈之外盡管具有應用場景,但沒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其具體價值也難以估值,存在虛火旺的現象。“對于上市公司而言,落地層面需要和自己的產業鏈尋求融合,除此之外,也可進行相關研究和發起課題、舉辦會議和
論壇以及在邊緣業務進行區塊鏈試水等。”
大手印金融科技創始人沈萌對記者表示,“區塊鏈技術和業務結合,需要對業務本身和區塊鏈技術都有較強的理解,需要人才、經驗和產品等多方面的沉淀,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應結合自身的業務或客戶,找到與區塊鏈的結合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