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司法存證領域第一本白皮書――《
區塊鏈司法存證應用白皮書》發布。《白皮書》由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指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牽頭,多省高院、互聯網法院、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等25家單位共同參與編寫,介紹了區塊鏈電子數據存證的特點和系統設計原則。
2018年9月3日,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首次對以
區塊鏈技術進行存證的電子數據真實性作出司法解釋。該規定實施之后,區塊鏈存證的法律效力在我國得到進一步確認。
《白皮書》顯示,電子數據存證是潛在區塊鏈技術重要應用落地領域。區塊鏈技術具有防止篡改、事中留痕、事后審計、安全防護等特點,有利于提升電子證據的可信度和真實性。區塊鏈與電子數據存證的結合,可以降低電子數據存證成本,方便電子數據的證據認定。
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有
吉林、
山東、
天津、
河南、
四川省等12個省(直轄市)的高院、中基層法院和
杭州互聯網法院已上線區塊鏈電子證據平臺。
據悉,作為首個將區塊鏈司法存證運用于遺囑訂立全過程的專業機構,中華遺囑庫已將關于社會存證場景遺囑案例中的相關標準落實到遺囑登記過程中。經過存證的遺囑內容,可在法院官方電子證據平臺進行查驗,一旦涉及訴訟,與案件相關的遺囑訂立時間、立遺囑人的身份、遺囑內容的真實性等信息,都可通過法院電子證據平臺進行查驗追溯。法官可當庭在電子證據平臺對遺囑存證保全證書上的哈希值(一種從任何一種數據中創建小的數字“指紋”的方法)進行校驗。(記者 劉曼)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