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來華留學教育預算為332億,如果你覺得只是聽起來很多,但沒有具體概念,那么不如了解一下,中國30年希望工程,總共籌款140億——30年比不上給留學生半年的錢。這是中國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這一角,在這個夏天開始崩裂。
如果許多年后,一些事情發生了改變,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其實一切都是源于2018年6月的濟南大學。
起初是濟大按照學分補收學費的事情被熱議,是的,你沒理解錯,在濟大如果畢業時你多修了學分是要交錢的;
接著,有學生繼續爆濟大黑料,說有輔導員強制女生和黑人留學生聯誼;進而,由此引發了關于留學生優待的吐槽,最為人知的就是中國學生寫歌催學校買空調,這事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后,濟大火速處理,立馬給留學生安了空調。
關于這幾件事情,已經有別的自媒體報道過,小微今天不打算深挖細節,只會在推送的二條附一篇文章,感興趣的可以返回查看。
今天要說的是,濟大的連環事件雖然沒有被傳統媒體報道,但在網絡上卻掀起了不小的漣漪,一個接一個的學校被學生“自爆”,爆料的事情集中于一點——中國學生與留學生的區別對待。
鄭州航院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大學目前仍舊是四人或六人間為主,上下鋪,沒空調,沒電視,沒獨立衛生間,限電限網;而到了留學生那邊就厲害了,二人間甚至單人間,酒店式公寓,空調,電視,洗衣機,水電免費,甚至還有VPN,定期阿姨打掃衛生,還能帶異性回宿舍交流學問。
如果只是差異化對待也就算了,時不時來一個“這是給留學生的,你不能用”,就真的有點“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感了,沒記錯的話,我們趕走列強也有幾十年了,難不成大學校園里還藏著租界?!
對留學生的“優待”,不止表現在獎學金的發放上,還有中國高校對留學生的錄取門檻遠低于中國本土學生。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為例,人大附中有個國際部,招收的都是外籍學生。只要在考試前換一本護照,從中國籍變身外國籍,北大清華就唾手可得。
為什么外籍考生上北大清華易如反掌?北大外籍學生想進北大讀本科,只需要通過筆試和面試兩部分。而筆試只有語文、數學和英語3個科目,漢語等級測試都不用考;清華,已經取消了對國際生的筆試,改成了審核制。
上述的這些現象與中國高校靠留學生數量來刷大學排名不無關系。一些學者認為,中國重點高校的留學生比例不到4%,而歐美發達國家的高校普遍為10%-20%,中國高校“國際化水平”太低,需要奮起直追,把留學生數量和“高校國際化水平”直接掛鉤。中國教育部也將留學生的數量增長作為政績,如果作為中國最高的教育機構都拿留學生來撐面子,中國各高校瘋狂跑以各種好處招攬留學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特別是在提出了所謂的“雙一流”之后,中國大學對于留學生數量和規模的需求就更高了,“雙一流”和985,211性質一樣,就是由國家審核認證的一個頭銜,全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有了這個頭銜,補助到位了,招生好招了,收的錢就更多了。
比如最近被扒出來的濟南大學招留學生的廣告,翻譯成中文如下,我真的絲毫不懷疑這個廣告的吸引力,除非是沒看到,不然亞非拉的留學生肯定愿意來,而這是目前中國大學的常態。
然而,在留學生數量上升之后,質量有沒有得到同步提高?中國的留學生,主要來自亞非拉國家。客觀地講,這些留學生當中也有優秀的。但是如一些高校老師坦言,不敢招收來自非洲及南亞的留學生,理由包括“撒謊成性”、“有騙簽證的風險”,“領取獎學金后不配合學習,不好畢業,不好管理”。
部分外籍男性人口涉嫌嚴重的簽證超期、滯留不歸,已經是公安系統盡人皆知的事情。許多女大學生常受到外國男性留學生(尤其是非洲和南亞裔)的搭訕和糾纏,微信留言則是赤裸裸的性騷擾。
這些留學生非常適合“洋垃圾”這個詞,你不用著急說我歧視,如果你是留學生,并且能流暢地閱讀到這里,那么我所說的“洋垃圾”并不包括你,你還是我們的好朋友,真正的“洋垃圾”怕是連自己的中文名都寫不利索,就遠赴中國來領福利了。
圖文無關
不如讓我們想想中國學生到歐美留學的情況吧,除去那些純靠花錢去鍍金的二代們,中國留學生的主力軍還是刻苦用功的學霸,辛辛苦苦過了語言關,考到了出國資格,到了海外他們既沒有被優待,還要小心畢不了業的情況,開足馬力,學到知識,功成身退。
這才是留學應該有的樣子啊,怎么著也得是,美國的小伙子大姑娘,發自內心覺得中國的學校可真好啊,我得去那兒學習知識,然后自學中文,遞交申請,面試錄取,留學期間和中國學生同吃同住,努力跟上進度,爭取不留級。
但實際情況是,歐美的學霸們坐擁世界頂尖大學,沒必要去本來排名就不高而且還在退步的中國大學,在特殊優待下荒廢幾年時光。
這是真的,沒開玩笑,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近日公布了2018-2019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的清華北大斷崖式下跌,清華大學從去年的65名下降到98名,北京大學從去年的54名跌至92名。
可以理解的,畢竟校長有“鴻浩之志”嘛。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目前中國的大學,除了擅長炒地皮以外,最花心思的就是招留學生了,雖然表面上是打著提升世界排名的名義,但實際上卻被排名分分鐘打臉,這些學校寧可扣著學生的畢業證去收學分費,也不要外國大爺們花一分錢,為的就是去湊“雙一流”的指標。
面對亞非拉糟糕的教育和文化環境,中國的機構和學校卻像撿到了寶,你不會中文沒關系,不需要學;沒有錢來也沒關系,我們免除學雜費;如果你連來的興趣都沒有,那求求你了,我們給你發錢,快來嘛,外國大爺兒~
而當一個中國孩子十年寒窗苦讀,歷盡千辛萬苦考上大學,卻付不起學費時,這個國家想到的辦法是給學生放貸收利息。
正如開篇所列的332億和140億的天差地別一樣,在教育這個離不開花錢的領域,我們的*和**非常具有前瞻性,尊崇著“一等某某,二等某某……”的光榮傳統,將民族的未來寄托于國際友人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真正可怕的是,這么扎眼的事實僅是中國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我這一篇僅就大學留學生問題都還沒有完全展開,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人生中學習能力最強的十幾年在滿是瘡痍的環境下度過,真的替中國的孩子難過。
幼兒園發證難,競爭少,良莠不齊;小學教師角色缺位,被迫補課嚴重;初中學區爭奪混亂,學校篩選家長;高中高考獨木橋,重壓之下學生痛苦。
濟南某軒中學招生時考察家庭
目前的教育環境,隨便找一個問題,都能引發很多討論和思考,要說辦法和措施似乎也可以有很多選擇,但至于執行力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這是一個已經嚴重商業化的領域,現在再拉出孔子,拉出道德,實在是杯水車薪。
對于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夏天不過是在一個更加煎熬的環境下上班,但不知道你是否偶爾還會想起,多年前的那個夏天,當我們放下鋼筆,交卷鈴聲響起,腦海中對于未來充滿著無限的幻想,一晃數年過去,仍舊是燥熱的夏天,卻已經沒有了當時的青春熱血,看著社會新聞,望著這池死水。那個夏天是真的回不來了。
小微我對此感到了深深的無力和挫敗,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但至少可以對剛剛經歷完高考,拿到分數,覺得自己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孩子們說一句——雖然老師和家長一直強調高考的重要性,但你需要知道,重要的不是高考前你有多努力,而是高考后,你在努力些什么?許許多多的大學,印證那句“人間不值得”,你一定要盡快找到目標,找到值得努力的事,哪怕僅僅是在燥熱的夏天,憤怒地詢問,為什么留學生有空調而我們沒有,它都值得你那還沒有熄滅的火焰。
“洋垃圾”不可怕,怕的是沒有人能掃除垃圾。
愿每個人都能心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