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媒體曝出,2018年后登陸各大交易所的247種虛擬貨幣中,有87.5%長期處于破發狀態,算上曾登陸交易所破發后,二次上大交易所壓低價格的幣種,這一比例接近90%。真正達到10倍以上收益的不到3%。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在給早期入場者帶來了巨額財富的同時,也讓其一直陷入龐氏騙局、泡沫的質疑中。對于區塊鏈而言,知名度迅速擴大時也陷入霧里看花的境地。
區塊鏈是什么?區塊鏈真的能夠帶來一場新的互聯網革命嗎?還是區塊鏈只是像人工智能、VR一樣,成為一個資本炒作的新寵?
對于這些疑問,深鏈財經認為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Steven Johnson的《 Beyond the Bitcoin Bubble 》是對以上種種疑問的很好回應。

Steven Johnson:科普作家/《紐約時報》特約撰稿人/媒體理論家/暢銷書作家/主持人/制作人。著有九部作品,創建過眾多有影響力的網站,同時還是美國公共電視臺和英國廣播電臺系列片《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主持人和聯合制作人。
對于區塊鏈技術而言,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拗口、故弄玄虛的解釋,本文是難得的一篇兼顧理論和可讀性的解釋性報道。
文章約1萬字,但值得認真讀完并收藏,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方面涵蓋以下:

1、從互聯網發展的歷史中,我們學習到了一件事情,這種軟件架構看似神秘,可這種技術一旦發展成更加寬泛的計算,則會釋放出深遠的力量,影響全球。
2、很多追捧者認為,對這種新技術的期許并不在于取代我們現有的貨幣,而是取代我們當前對互聯網的觀念,同時將網絡世界拉回到一個去中心化的平等體制。
如果你相信這些追捧者的言論,區塊鏈就是未來。但這也是一種回到互聯網本來意義的方式。
3、這里存在著困擾所有試圖理解區塊鏈人的一個認知沖突:這場很可能發生的革命的潛在力量正在被它所吸引的人群積極地削弱,這群人是名副其實的騙子、假先知和雇傭兵。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那些追求開放和去中心化網絡的技術專家們發現自己被一群想一夜暴富的機會主義者所包圍。
問題在于,泡沫破滅后,區塊鏈的真正承諾能否持久。
4、在現在看來,區塊鏈似乎是最糟糕的投機資本主義,而且它還讓人難以理解。但是,開放協議的美妙之處就在于,那些在早期發現并擁護它們的人,能夠以令人震撼的新方式來駕馭它們。
這組詞序并沒有任何意義,真正讓它們有價值的地方在于,這個詞序是由一個被稱為 MetaMask 的軟件專門為我一個人生產的。
用密碼學(cryptography)術語表達,就是助記詞(seed phrase)。這組詞匯讀起來感覺毫無連貫性而言,卻可以轉變成一把鑰匙,打開數字銀行賬戶,或者進行在線認證。而且只需幾步就完成了。
電腦在屏幕上告訴我要保證我的助記詞的安全:寫下來或者放在電腦上一個安全的地方。我匆匆的將 12 個單詞寫在便簽紙上,然后點擊了一個按鈕,就變成了 64 個看起來毫無規律可言的字符:
1b0be2162cedb2744d016943bb14e71de6af95a63af3790d6b41b1e719dc5c66

這在密碼學中被稱為「密匙」:這是一種身份驗證的方式,但與現實生活中拿鑰匙開鎖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我的助記詞每次都可以產生準確的字母順序,但如何對鑰匙的初始詞組進行反工程尚不可知,這就是為什么將種子詞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密匙的字母會進行兩次的轉變,創造一串新的字符:
0x6c2ecd6388c550e8d99ada34a1cd55bedd052ad9
這一串字符就是我的以太坊(Ethereum)區塊鏈的地址。